最近幾天被一則新聞刷屏了,曾經風光的巴鐵,被證實為金融騙局。想當年,“巴鐵”這個號稱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空中巴士”——巴鐵1號試驗車,贏得了海內外媒體的讚譽,甚至被認為是由中國人發起的一場未來公共交通領域的大革命。
然而,自從2016年8月巴鐵試驗車在河北秦皇島高調亮相上路試驗後,情況似乎急轉直下。兩年來,華贏凱來公司因為“巴鐵”的新聞受到關注,可非法集資的疑雲也一直籠罩不散。終於,另一隻靴子落地了。
在2017年6月28日、29日、30日,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針對投資人舉報北京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的情況,依法立案偵查,先後將白志明等32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之後,相關測試軌道拆除,巴鐵神話終“破滅”。
據媒體報導,“巴鐵”項目的背後是一個做網絡金融P2P的理財公司“華贏凱來”在運作。將巴鐵炒火,然後銷售捆綁了“巴鐵”項目的投資理財產品,並且號稱,100萬元起投,年化收益12%,“華贏凱來”玩的好套路,藉此集資40多億。
事實證明巴鐵不過是一場民間科學偽裝的金融騙局,並沒有任何創新科技可言;而所謂的綜合試驗,只是單方面吸引投資的噱頭。這些年非法集資手段的創新套路開始越來越深。傳統非法集資騙局,藉著金融創新的名義,與民間科學“強強聯手”,而從投資者的數量和投資金額來看,簡直是所向披靡。
說到底,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的套路再深,無非依然還是舊瓶裝新酒,跑不出龐氏騙局的模式——以高息誘惑你把錢給他,一段時間後捲錢跑路。巴鐵騙局只不過是換了個“民科”的華麗外殼。
什麼是龐氏騙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龐氏騙局”這個術語,但真正一了解其實質的可能並不多。
龐氏騙局實質上是將後一輪投資者的投資作為投資收益支付給前一輪的投資者,依此類推使捲入的人和資金越來越多。畢竟投資者和資金是有限的,當投資者和資金難以為繼時,龐氏騙局必然驟然崩潰。
龐氏騙局得以長期延續的方式:無限接近極限、不斷調整騙局標的物、拆東牆補西牆。龐氏騙局形式上不盡相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判斷龐氏騙局的特徵:
一是鼓吹無極限的單向性增長(尤其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二是增長的基礎建立在“良好預期”,而“良好預期”遠遠偏離現實狀況;
三是維持某種持續增長局面的前提是社會公眾普遍持有某一“信念”,而這一“信念”並無可信的物質基礎;
四是當某一“信念”變得脆弱之時,“信念”標的物出現調整,而通過樹立新的“信念”來維持局面不被打破。
看到這,想必大家都明白了“龐氏騙局”的實質和特徵。我們回想巴鐵這個項目,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相信”,並參與進去?然道真的就沒有明白人嗎?
騙局的“受害者”卻宣稱自己沒有受騙
“民間發明人”宋有洲,其設計的新型交通工具,被華贏集團董事長白志明看中,用5億元買下了他的點子,並改名為“巴鐵”。白志明公司當時的主營業務是P2P理財,彼時正迎來倒閉潮。困境中的白志明看中的是,巴鐵項目很適合“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的新興融資模式),從而可以用政府的名義進行集資。於是華贏公司就開始售賣為巴鐵項目專門向公眾設計的“巴鐵基金”。
如今,白志明等32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但據媒體報導,很多“受騙老人”聚在巴鐵門口不願走,但卻不是討伐白志明,而是要把他保出來。這又是什麼回事?
“白志明不是壞人,他沒有受騙逃跑,他要是出來,我們大部分人都還繼續跟他。”“白志明手裡有一個無形資產,評估價值三百億,在新三板掛牌的,只要他能拿出來20%就可以解決危機,我們給他時間。” 這是媒體報導中,巴鐵投資人堵在華贏凱來最後一間辦公室走廊上,為白志明喊冤的場景。據報導,這些投資人“多是已經退休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齡60歲左右”,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是支持白志明和華贏的”,堅信巴鐵項目能“為國爭光”,甚至希望白志明儘快被放出來,繼續運作巴鐵項目。
而這些受騙老人希望把白志明保出來,原因也很簡單,希望這“擊鼓傳花”還能找到新的接盤人,自己的養老本錢能回一點是一點。所以聲嘶力竭地依舊吶喊白志明不是騙子。
這種騙局的“受害者”卻宣稱自己沒有受騙的現象,或許可以用投資理論中的一個“最大笨蛋理論“來解釋,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下家”,那麼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
騙局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貪婪
從報導來看,這個項目是在資金鏈還沒斷裂,沒有“苦主”出來訴苦的時候就被警方查處了。你能想像這個報導被網絡轉載後,頂得最多的跟帖是怎樣的嗎?“沒有人虧錢的項目,被你們這樣子一查,所有人就血本無歸了!真的是天理何在!!!”“互聯網時代,新的事物真不該一棒打死。沒有受害者有啥好查的,這是利國利民的事業。
有網友直截了當地指出——“其實大部份人並不是上當,他們都清楚怎麼回事,那為什麼都要去做呢?因為他們想以小博大,目前出現的金融傳銷已經不像原來那樣騙人去參加了,而是跟你講得明明白白,希望參加者把這個當成遊戲來玩,這就是一個傳銷遊戲。”“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個騙局,只不過關鍵在於人們的貪婪和僥倖心理……只要自己掙錢,後面誰來買單又如何,反正我不管……這麼大的蛋糕,難道自己就那麼倒霉會成為最後的一棒?”
太多的參與者都有意或者被迫地說著謊言,目的都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進來,這種群體忽悠實際上威力相當驚人,正是各式龐氏騙局如此泛濫的重要原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說投資就一定是貪婪,畢竟投資借貸,多數情況下還是為了優化資產配置,讓錢能夠生錢,創造財富和價值的。但一旦目標偏離,不把創造價值作為利潤的來源,而是試圖從“下一個倒霉蛋“身上獲取利潤,以至於投資變成“全民尋找接盤俠”的遊戲時,這樣的金融就太過危險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警示,這句話最恰當不過:“當你看上了別人的利息,小心別人要的卻是你的本金。“巴鐵騙局的漏洞真的挺多的,可悲都是之前媒體和民眾仍高呼給科學一點包容。創意是無罪了,但圈錢就不對了。而我們最需要的是客觀的面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