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處世 語錄

敲門的規矩(深度好文)

Sponsored Ads

郭德綱講過一個段子:

過去敲門是有講究的。

先敲一下,停一下,讓裡面的人聽到,然後再連敲兩下「咚、咚」,不超過三聲,這是敲門。

Sponsored Ads

上來就「咚咚咚咚咚」,這不是敲門,這是砸門。

在過去,砸門是報喪,代表著死人了。只要不是報喪,就不能連著敲。

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

韓非子說:「萬物莫不有規矩。」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想要成方圓,必須得立規矩。

有了規矩,才有了秩序,有了秩序,才有了和諧與安穩。

規矩,是一種禮節

《紅樓夢》裡有這樣一個片段:

劉姥姥進賈府,賈母帶著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

Sponsored Ads

其中李紈、王熙鳳虛設座位,伺候長輩和小輩用飯。

等老人和孩子吃完之後,她們再入座用餐。

劉姥姥看完之後感嘆一句:「真是禮出大家。」

這份規矩不是迂腐,也不是封建,而是中國人尊老愛幼的禮節。

古人說:「禮者,敬人也。」

遵守禮節,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

沒了這份禮節,很容易失去莊重,失去敬畏。

時間久了,這個家就亂了。

三國時代,馬超投效劉備,劉備把他封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

馬超有點得意忘形,和劉備講話,總是直呼其名。

關張二人很生氣,決定教育一下他。

第二天,劉備會見馬超,關張拿著武器站在劉備身邊。

馬超只顧著入座,坐下之後才發現關張在旁邊站著,頓時明白了。

從此之後,對待劉備再也沒有失禮。

諸葛亮說:「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失禮是傲慢的表現,一個團隊裡,一旦有人不守規矩而不加管理,人心就慢慢就散了。

禮,是這個世界上最廉價的東西,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一個人懂得守禮,內心就能懂得謙卑;一個家庭懂得守禮,就能興旺;一個國家懂得守禮,就能昌盛。

規矩,是一種智慧

古人說:「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

很多事情,只要跟著規矩辦,往往很容易就辦成。

要是沒有規矩,很容易搞得一團糟。

學會遵循規矩,不是迂腐,恰恰是一種做事的智慧。

明朝首輔徐階曾在浙江監考,有倆書生為了爭取貢生的位置,在公堂下吵鬧。

徐階專心閱卷,不理會二人。

過了一會兒,又有倆書生為了推讓貢生的位置而吵鬧。

徐階依舊不理會。

閱卷結束之後,徐階把他們都叫到面前來說:

「我不希望有人爭奪,也不希望有人推讓。 學規裡寫得清清楚楚,一切以成績來定錄取的名額,我也沒權利改變。 大家都按規矩辦事就好了。」

於是爭讓的事得以平息。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總有著這樣那樣的「特例」。

很多事情出發點很好,但是因為沒有規矩,導致最後弄得一團糟。

規矩是一份簡潔的規范,讓大家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行動指南。

按照規矩辦事,就可以規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耗。

所以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立規矩,守規矩。

漢光武帝劉秀在做大司馬的時候,他的僕人犯法,被軍市令祭遵按律法殺掉了。

誰曾想,劉秀並沒有懲罰祭遵,還讓他執掌軍法。

他對臣下說:「祭遵連我的家僕都敢殺,你們可一定要小心。」

正因此,劉秀的軍隊才能紀律嚴明,戰鬥力直線上升,最終平定天下。

作家萊蒙特說:「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只有這樣,世界才能正常運轉,社會才能健康運行。

懂得立規矩,守規矩,一個人才能真正行穩致遠,立足世界。

Sponsored Ads

規矩,是一種自律

古人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規矩是外在的約束,更是內在的修省。

唯有把外在的規范,化為內心的律令,一個人才能約束自己,完善自己。

清代官員葉存仁,從政三十餘年,淡泊儉樸,從未貪贓枉法。

離任的時候,同僚來給他送禮物。

為了避人耳目,特地在夜晚送來。

葉存仁見狀,把禮物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

他說:「不畏人知畏己知。」

收禮這種事,不是怕別人知道,而是自己心裡過不去這個坎。

古人說:「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獨。然小人反是。」

真正的君子,不欺人,不欺天,也不欺己。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謹守底線。

這樣的人,俯仰之間,才能不愧天地。

元代的許衡曾經在炎炎夏日裡,經過河陽。

路邊有梨樹,大家都爭著去摘。

只有許衡不為所動。

別人問他,他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

那人說:「世道這麼亂,這梨樹又沒有主人,何必這麼迂腐呢?」

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自己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憑著驚人的自律,許衡成為元代最受崇敬的學者之一。

作家韋秀英曾言:「頂級的成就,源於自律的光彩。」

一個高度自律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能克己,方能成己。

一個人只有學會克制自己,守住規矩,才能最終成就自己。

規矩,是一種人品

金庸曾說:「男子漢大丈夫,第一論人品心腸,第二論才幹事業,第三論文學武功。」 

再優秀的人,也必須有過硬的人品來打底。

若是人品不過關,能力越強,禍害越深。

宋朝仁宗的時候,陳執中當宰相。

他的女婿來找他謀個一官半職,他說:「國家的官位又不是書房的字畫,怎麼能隨便給你呢?」

女婿女兒軟磨硬泡,陳執中卻始終沒有答應。

當時的很多諫官覺得陳執中水平不高,多次勸仁宗換掉它。

仁宗說:「別人固然聰明,但是陳執中本份規矩,讓他當宰相,我放心。」

很贊成網上的一句話:「人最大的本事,不是天賦、不是情商高、不是能力強,而是人品。」

一個人信任你,放心地把事情交給你,這是非常寶貴的人格魅力。

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有人願意搭把手。

人生之路自然寬闊平暢。

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當將領的時候,曾經向皇帝身邊掌茶酒的曹彬索要御酒。

曹彬說:「這是公家的酒,不可以給你。」

於是,他自己花錢買酒請趙匡胤喝。

後來趙匡胤即位當了皇帝,對大家說:「世宗身邊的官吏,曹彬最守規矩。」

並且把曹彬當做自己的心腹。

他重用曹彬治軍,曹彬軍紀嚴明,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從一個管茶酒的小官一直做到北宋樞密使。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能力強不強並不重要,是否美若天仙也無所謂,成績好不好根本沒人在乎,只有靠譜、讓人放心,別人才會為你買單。」

比起聰明,品行端正的人更受人青睞。

人品,是一個人的通行證,也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僧侶去西天取經,兩人路上饑渴難耐。

遇到一處積水。

積水渾濁,佛祖曾告誡不可飲用。

第一個僧侶想:「若是守住戒律,人卻渴死了,又怎能取得真經。」

於是捧起水來一飲而盡。

另一個僧侶想:「寧可渴死,也不能破戒。」

佛祖知道後,感嘆說:「 心有所戒,所見皆佛。」

心裡有戒律,有規矩,一個人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Sponsored Ads

這是一種尊重,一種智慧,一種自律、一種人品,更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