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最賺錢的生意依然是傳統行業。
但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想要靠傳統生意突出重圍,必須要轉變經營思維,依託文化賦能、賦能個體、消費升級、年輕化等新的模式去實現。
在產能過剩的時代,並不是市場不需要產品了,而是市場的競爭在不斷加劇,品牌聚合度不斷增強。
作為新入局的初創企業,無論從事任何類型的傳統行業,想要在競爭加劇的市場中生存,就要藉助文化去賦能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交易價值。
文化交易價值可以用品牌IP,個人IP、故事、影視或地域特點、歷史名人去體現。
品牌IP就是依託卡通、或者創始人、虛擬人物作為符號與烙印、故事內容作為情感連接、與客戶建立社交互動,產生粉絲效應。
個人IP是依託創始人、作為內容、情感、價值觀、文化的載體,為消費者提供解決方案,輸出內容,產生粉絲經濟效應。例如,郭臺銘、王永慶、施振榮等其實都是如此。
樂高、迪士尼、少林寺等則是利用故事與影視,賦能產品與企業提升文化交易價值。
同時也可以藉助歷史名人,賦能產品,提升其文化交易價值。
在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的加劇下,無論是線上還是下線,這些渠道的客流都已經枯竭。
因此,不論我們是做無形的產品(諮詢、服務)、還是有形的產品(貨物)或者賺錢的產品(創業項目),想要開拓市場最快的方式是賦能個體。
何為個體,又該如何賦能個體呢?
個體指的就是個人,在互聯網及大數據的賦能下,個人不僅是消費者,也是流量體,經營體,是最小的經營單位。
商家想要打開渠道,就要通過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的思維,與個體達人利益共享,藉助個人的力量實現裂變式的營銷。
比如,這兩年比較火爆的社交電商、社區電商等模式,都是利用平臺+個人的創業思維,去賦能個體,才能夠快速地賺錢。
所以在未來10年,只要我們做好上游供應鏈整合、技術支持、售貨服務,就能夠藉助個人去賺錢。
初創企業想要在競爭加劇的市場夾縫中生存,必須要做好定位,找到競爭對手難以改變的優勢,並在其優勢中找到它的劣勢。
比如,在2015年前後,內地電商平臺杭州馬與宿遷東,正在二分天下,半路卻殺出個多多崢,並在3年上市,如今已經超過了杭州馬與宿遷東。
多多崢有何妙計能夠與電商巨頭三足鼎立?
其成功的關鍵與定位有關,這個定位的背後也運用了消費升級的思維。
當宿遷東在一味地往高端發展、杭州馬也緊跟其後,多多卻反其道而行,偏偏走低端的路線。
因為多多崢知道,目前國內有6億人月收入還不足4000,大多數人的收入都在13000-22000,他們追求的不是質量、品牌,而是產品的功能與價格優勢。
多多正是看到了杭州馬與宿遷東、沒有看到的三四線市場與五環外的消費人群,才能成為新的電商霸主。
多多崢嶸的消費升級與定位的這個思路,在未來10年,同樣可以運用到其他行業。
作為創業者來說,抓住了年前人的需求,就等於搶佔了未來。
10年前創業就要研究80后,20年前創業則需要研究70後人群的需求,而如果在未來10年創業,則需要抓住95后00後人群的需求。
因為無論在任何時代創業,抓住了年前人的需求,就等於搶佔了未來的市場。
對於70後來說,他們追求的是物質,只要做好生產銷售,即可賺大錢。
80後需要的是質量,因此不但要有產品的功能,還需要提升質量,利用知識產權,提升產品的品牌溢價能力。
而95后、00後追求的是精神才能層面的需求,因此不論我們做什麼行業,任何產品,都需要賦予產品社交屬性、娛樂價值、價值觀、以及故事、內容、文化。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與粉絲建立情感連接,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例如,果有果愛、寵愛之名、泡泡瑪特等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