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語錄

一個人越混越差的「四種底層思維」,尤其最后1種

Sponsored Ads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厲害的人往往是相似的,但糟糕的人,踩的坑各有各的不同。

我們常說,思維決定一切。

Sponsored Ads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面對時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採取截然不同的行動,最終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查理·芒格老爺子有個觀點:避免失敗比追求成功容易一些。

我特別認同。

從某個意義上說,只要你少踩一些坑,前行的速度自然比多數人更快。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4種常見的思維陷阱,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

歸因外界思維

最典型的表現是:認為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

比如聊房子時。

他們會說,普通人根本買不起房子,中國樓市就是割韭菜!

Sponsored Ads

惡心的炒房客害得老百姓買不起房!

國家應該好好整治他們,再這樣樓市遲早要完蛋……

比如自己焦慮時。

他們會說這社會太病態了, 網絡上到處都是販賣焦慮的內容,社會風氣都是被他們敗壞的。

聊副業、聊收入、聊失業、聊生活、聊未來,都會被他們果斷扣上「販賣焦慮」的大帽。

這種思維最糟糕的地方在哪裡呢?

就是越把所有原因歸咎於外界,越不會採取行動。

反正問題不在我呀,我為什麼要改變呢?

這種念頭多出現幾次,你的怨氣將層層加重,把精力過多放在嘴上,行動力日趨下降。

《論語》裡有8個字: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意思就是,那些糟糕的人總是指責別人。

不信你認真回憶下,你認識的那些優秀的人裡,有幾個是整天說這不好罵那不行的呢?

我常在文章中說,這世界上的事情有兩類:

1. 自己可控的部分。

2. 自己不可控的部分。

一個人把責任全盤推卸給外部,看著很爽,事實上他忽視了自己能採取行動的那部分。

覺得房價太高,單純吐槽樓市不合理並不會改變什麼。

假如你確實想買房,那就踏踏實實掙錢,多關注買房案例,爭取早日上車。

覺得焦慮,單純說別人販賣焦慮也改變不了什麼。

不如把它轉化為動力,多思考多做些事,就像那句話說的:「看不到前方怎麼辦?那就多走幾步。」

我們要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我能否在哪個點上做得更好」這些可控的部分上,它們才是扭轉局面的關鍵。

習慣性地歸因他人,只會把路越走越窄。

抄捷徑思維

大家經常聽到「要長期主義、不要走捷徑」這些觀點,但老話說歸說,老路走歸走。

想來也要理解,誰不想少花些功夫就能實現小目標呢?

然而一旦想走捷徑,你就會不由地開始想如何偷懶,接著就會開始盲目跟風,然後在跟風中迷失自我。

「做什麼副業比較好?」

「聽說有些渠道來錢特別猛,要不我也搞一點?」

「買哪只股票/基金比較賺錢?」

希望得到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直接告訴你好或不好,買或不買,對或不對。

但越直接的答案,往往越沒價值。

因為決策,是要基於大量條件綜合考慮的。

想快速致富的、想繞路直奔終點的、想輕鬆讓人帶飛的……

可絕大多數的近路,早已布滿前人的腳印。

Sponsored Ads

真正有效的方法,通常都不復雜,有時甚至只是看似「笨拙」地去做重復的事。

我們努力成長、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教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讓自己有力量抵擋住某些誘惑。

單一價值思維

羅振宇講過一個故事。

他一個在雜志社做編輯的朋友,工作時有個「絕招」:

編輯任何文章,只用三個鍵,全選、復制、剪切,沒了。

朋友說:「老闆給錢太少,所以我就這麼工作。他給多少錢我就干多少事。」

羅振宇問:「那這麼生產出來的文章能好看嗎?」

朋友說:「當然不好看。」

羅振宇問:「那你能力有進步不?」

朋友說:「當然不會。可我有什麼辦法?誰讓他只給我這麼點錢?」

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思維陷阱:只有一種價值判斷維度。

單一價值的視角是:

我上班就是為了工資。老闆多給我錢,我就多干;老闆少給我錢,我就少干,很公平。

復合價值的視角是:

我上班除了拿工資,我還得趕緊提高自己的能力,多攢些職場籌碼和項目經驗,我的身價才能更高些,以後才有辦法去拿更好的工作機會。

做事時,我建議盡量追求復合型價值。

你做一件事之前,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先思考下它是不是屬於「一即是多」的事。

如果是,那必須好好干,因為同樣一份時間,你能有N份收獲,成長速度自然提升。

這也是一種更有競爭力的態度。

如今各行各業內卷那麼嚴重,單一技能的價值已經逐漸降低了。

你做PPT再厲害,你敲代碼再牛,你做銷售再舌燦蓮花,也很難憑借這種單一技能出類拔萃。

必須在A+B+C+D的復合模式下,才能凸顯出你的單項優勢。

埋頭苦幹思維

不是說拼命幹活有什麼不好,而是只拼命幹活,不抬頭思考,很容易掉入「偽努力」和「自我感動」的陷阱中。

華為一位副總在回憶錄裡說,他有一次找任正非匯報,聽到另一個高管匯報時說了一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結果任正非炸了:

「今後不準再說這種屁話,什麼叫苦勞?苦勞就是無效勞動。

無效勞動就是浪費,我沒有讓你賠錢就不錯了,還胡說什麼功勞?」

有一種狀態其實特別可惜: 做得太多,想得太少。

許多人表面上兢兢業業,實際上始終在低水平層次上做重復的事情,沒有分析、沒有思考、沒有優化。

看過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人在吃力地鋸木頭,還沒鋸完,新的木頭又送來了,越堆越多。

朋友提醒他,你的鋸子鈍了,先磨利了再鋸吧。

他說,工作都做不完,我哪有空磨鋸子啊?

朋友問,那什麼時候磨呢?

他說,等我鋸完所有木頭再說。

太多人陷入這樣「埋頭鋸木頭」的困境中。

被眼前的做事習慣所局限,導致像踩滾輪的倉鼠那樣,無論怎麼奔跑都停留在原地。

05撒切爾夫人說過 :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Sponsored Ads

而一個又一個行為,其實就是你思維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