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直播這把火,燒出了什麼產業機會?
2016年五六月間,直播全面開花,挾網紅、名人、明星、農民之勢,在內地掀起了全行業直播的輿論狂瀾,好似一場山火即將席捲大江南北點燃無數城市鄉村。火火火火火。直播這把火,給產業帶來了什麼改變和機遇?
一、從個人隱私可視化說起
首先,網上出現了一個隱私可視化的現象。早期,個人用戶呈現在網上的形象,僅限於一個匿名ID和頭像,你的隱私,跟ID之間的關係甚少;後來,變成了朋友圈裡大量好玩的自拍相片,於是主打美化照片功能的美圖秀秀等各類app開始流行,你的隱私不再是隱私開始變成一種“赤裸裸”的展示 ;今天,短視頻和直播的出現,結合實名制深度執行的成果,個人形象不光跟個人真實的身份資料嚴格的綁定在一起,還加上了許多生動的視頻,於是,你能搜集到的某人形象的資料,越來越豐富,甚至於未來有一天,互聯網可能會比人類更熟悉人類。
其次,隱私可視化加強了個人影響力。用戶越來越不滿足短視頻的時長限制,要求更長時間的形象展示。比如美拍在上線之初主打10秒短視頻,半年後變成 60秒,後來又變成了 5分鐘,今年 1月,乾脆上線美拍直播,不限時長。短視頻和直播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個人化的IP,這些IP,加強了個人影響力,形成了價值。
再次,道具和打賞正在促進價值變現。從價值變現來看,一個平台不光要能夠促成內容的生產和消費,還要能夠促成市場交易。
這裡有兩層意思,第一,產生變現的工具。比如,美拍5.0版本中不僅有直播道具,還首創了短視頻道具,發佈短視頻也可以獲取收入。第二,促成市場交易。目前的交易主要表現為觀眾對主播打賞,我覺得未來還可以增加觀眾之間的道具交易,甚至是打賞。當然,我覺得還可能有更刺激的交易形式—讓主播給粉絲打賞,你想想分答的火爆效果吧。
價值變現是否可行,要看平台是否具備規模效應。據6月14日美拍兩週年生日會披露數據,美拍直播自今年1 月上線以來,短短半年間,累計直播數已達 952萬場,累計觀眾數5.7億。在這樣的數字面前,傳統電視台的優勢蕩然無存,只有送出膝蓋。
然而,無論是場次也好觀眾數也罷,這些數字還不足以體現直播平台的價值,真正體現平台價值的,應該是梅特卡夫原則。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不把這些用戶僅僅當成觀眾,而視為網絡節點,那麼就會發現,梅特卡夫原則將發生作用,平台的價值將會出現裂變,再進一步地,裂變後的內容平台上將會形成生態體系。從平台到生態,是一次質變。生態體系的價值就不用多說了吧?直播平台全面超越電視,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因此,我認為,直播平台未來的出路應該是大力發展網絡節點,構建內容生態體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展望一下未來,不難理解直播類平台的三大升級:第一,生產升級。內容生產者從草根主體升級為職業主體和專業主體,即從UGC走向OGC。要讓平台上出現羅胖式的專業族、鞏俐式參與直播代言族、雷軍式直播自己公司的發佈會族。第二,消費升級。平台方需推出更多新工具支持消費,除了直播,自拍圖片和短視頻等主要工具,還需要有道具、支付和虛擬物品交易工具,這些是價值實現的必備要素。第三,範圍升級。內容專業化是必走之路,即從綜合化的UGC走向專業化的PGC。大雜燴是初級階段,很快就會被專業化代替。現在以文化娛樂、電商平台領域為主,很快,新聞直播、教育直播和技能直播也會隨之茁壯發展起來。
在這三個升級的作用下,我仿佛看見了一個場景,數據出現幾何級的爆發,對於互聯網的需求,忽然就被撐大了。
二、未來,由技術決定還是需求決定?
我們都想看看未來是怎樣的場面。決定未來的因素是什麼?
很多人會持需求決定論。其實,用戶需求只是一個次要因素,背後的決定性力量,還不如說網絡技術更貼切些。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2013年,短視頻元年。1月,Twitter推出了一款叫Vine的新玩意,可以發佈6秒以內的短視頻,Facebook、Snapchat和Cinemagram等平台立即大舉跟進。於是短視頻火了。國內的短視頻,2013年下半年,才陸續上線,雖說當時獲得了不少眼球,但不得不說,整體火爆程度比國外差了那麼一點點。這是為什麼?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網絡帶寬限制。
2008年金融危機後,寬帶戰略已成為各國互聯網發展的重點。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國家寬帶戰略,數千億美元的政府資金投入高速光纖寬帶網絡。相形之下,我國的網絡建設卻缺乏頂層設計,寬帶戰略一直停留在會議和文件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急劇拉大。
直至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還處於 3G時代,而美國進入4G時代都已經三年了 ,比人家整整差了一個時代 。當時美國的 4G網絡發展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巔峰,不僅有 4大4G 運營商Verizon、 AT&T、T-Mobile 和Sprint,而且四大運營商的 4G信號幾乎覆蓋了美國人口的 97%,而4G 用戶數量也十分可觀,因為美國在售的熱銷智能手機 7成以上支持4G 。
而2013年的中國是什麼情況呢?國內正在揮汗如雨的發展3G網絡,忽然聽到一家巨頭大力推廣”光纖概念”的1Gbps超高速網絡,而且賊便宜,只要70美元/月,於是懵逼了。要知道,該項目在2010年開始啟動時,許多電信專家還嗤之以鼻,因為它提出了超越當時美國平均網速 200倍的目標,這簡直天方夜譚嘛。
不料,超高速網絡獲得了巨大成功,還開始向非洲、東南亞等地輻射。全球4G網絡建設隨之陡然升溫。
我們應該感謝這家公司,它的名字叫谷歌 ,因為超高速互聯網的提出,大大刺激了中國4G的發展。
為趕上這波浪潮,中國移動互聯網大船駛出3G的航線,掉頭建設4G。2013年 8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力要求提升 3G網絡覆蓋和服務質量,要求年內發放 4G牌照。同年12月4日,工信部宣佈向三大運營商發佈4G牌照,中國的4G網絡才開始啟動。
你看,如果沒有超高速網絡和4G技術,就算用戶需求再大,我們至今可能還生活在3G的山洞裡。
三、產業出現爆發的真相
2016年,直播元年。YY、斗魚、美拍等老中青三代直播平台大熱,內容產業出現了爆發。網絡主播可帶著攝像頭播它幾分鐘、幾小時甚至一整天。我們終於到達了2013年的美國盛況(不同的是,此時主角是直播,紅的發紫,大有稱王之勢,而短視頻變成了二流配角)。在我看來,從短視頻到直播,是一個質的躍遷。技術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也決定了直播的未來宿命。
遙想筆者上網之初,網速僅僅只有14.4K,網頁內容以文字為主,碰上有幾張圖片的,都要耐著性子等。想在網上看視頻?比到農貿市場買LV正版還難。隨著ISDN 和ADSL技術的普及,網絡多媒體開始萌芽,圖片和基於緩存技術的流媒體也多起來。通常 ADSL可以提供最高3.5Mbps的上行速度和最高 24Mbps的下行速度,但實際用起來這網速常常缺斤短兩,看視頻也就是個頓頓卡卡的夢想。
2013年8 月17日,國務院發佈 “寬帶中國” 戰略,明確要求提升網絡普及率:到 2015年,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城市和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應該基本達到 20兆比特每秒(Mbps)和 4Mbps,部分發達城市達到100Mbps。
這意味著,在寬帶中國戰略的支撐下,網絡視頻,從技術上不再是個問題。此舉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2016年 5月,中國 4G用戶數合計達 5.1億,相當於1.5 個美國,躍居全球首位。在世界第一的市場上,直播順勢崛起,堅持生存了三年的短視頻全面退居二線。這才是直播領域出現爆發的真相。
然而,我國寬帶產業還有瓶頸,用戶上網成本依然偏高。運營商常常面臨質次價高速度慢的指責。國務院三番五次要求運營商降低網絡收費,近兩年來,運營商不是糊弄就是忽悠,一直沒有給出一個讓用戶滿意的答覆,執行誠意嚴重不足。在一個沒有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即使來自於國家的需求,也常常失靈。
四、距離新的技術革命只有4年
需求決定論也不是一無所用。當技術條件不再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主導因素時,用戶需求論就有了市場。然後,需求論將在一段時間內引導行業發展,直到再一次遇上新的技術革命。
目前,用戶需求的焦點彙集在娛樂領域,在一定時間內,還將繼續沿著娛樂至死這條大路上一路狂奔。如果能把降低網費政策落實到位,如果能把4G流量收費改為時長收費,市場需求將來還會有新一輪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娛樂僅僅是個開局,進入中局的新生力軍已經出現了。
其一,投資領域。投資圈的朋友告訴我,公司正在準備直播平台,彙聚全國知名投資理財顧問,建立股票達人直播互動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向股民提供股市講解、技術解盤、投資策略等知識分享。
其二,教育領域。教師在直播平台授課可以取得比錄視頻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可以通過打賞等方式來相對便宜的享受課程,儘管在學歷教育領域內不能實現,但是在非學歷教育中,是不是海闊天空?家教O2O平台瘋狂老師創始人張浩日前公開表示將全力打造網紅教師,並試水直播。
其三,當然,還可以在企業管理中應用。此前就有小米無人機試水了純直播發佈會,以後的企業會不會採用直播形式進行股東大會溝通?
用戶需求主導行業發展的週期,能持續多久?
張笑容說,最多4年左右,可能還等不到。因為我們將在2020年遇到新一輪技術革命——5G網絡技術將賦予人類新的“魔力”。
6月1日在北京主辦的第一屆全球5G大會上,工信部表示中國將在2020年啟動5G商用。5G不是簡單的網絡升級換代,而是全方位的重新構建。2020年以後,超高清、3D和浸入式視頻的流行將會再度撐大網絡速率,例如8K(3D)視頻經過百倍壓縮之後傳輸速率仍需要大約1Gbps,而AR增強現實、雲桌面、在線遊戲等業務,不僅對上下行數據傳輸速率提出挑戰,同時也對時延提出了“無感知”的苛刻要求。
在5G技術支持下,移動網絡應用將達到現在超速互聯網的水準。同時,這也意味著移動直播時代的黃金期還遠遠沒有到來,目前顯露出來的,僅僅是冰山一角。風物長宜放眼量,一窩蜂式的上平台上項目上直播風險越來越大—在我看來,這種類似全民炒股的熱情,並不是理性的選擇,最終很有可能會在成本還沒有賺回來,就被新的技術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