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看過傅/雷先生翻譯的、法國哲學家和史學家丹納所著的《藝/術哲學》一書,這本書簡直精彩極了。
在這本書中,丹納以其廣博的學識、獨特的思路、縝密的分析、精闢的見解,為我們帶來對藝術流派的精彩分析,帶來對藝術風格由來的深入剖析,帶來對藝術作品本質及產生原因的精彩敘述。
如果像丹納這樣的人站在我們面前,我們顯然會感到他具有非同一般的學識,具有對事物對藝術對人生對環境的深度領悟。
這樣的人當然是具有深度的,他的深度就來自於對事物背後各種規律性的認識,來自於對藝術作品流派之所以形成的各方面因素的深入挖掘。
所以,簡單歸納一下,如果我們是善於思考事物背後規律性的人,那麼我們自然就會顯得很有深度。
但是,丹納的學識與認知,是長期研究分析的結果,是他的藝術思維不斷深入和多角度碰撞的結果。作為我們平常人,如何才能展現出相應的深度呢?怎麼做才不至於讓別人認為自己太單純,太膚淺,太浮躁呢?
我認為,一個人的深度是一種沈澱的結果,也可以是一種表演的結果。
當我們的沈澱不夠的時候,就需要學會表演。
而當我們的沈澱已經非常豐富之後,表演就可以退居二線了。
所以,我們由淺入深,由表演到沈澱,一一說明如何做才能令自己顯得更有深度。
說話要少一點,恰到好處而且要言不煩
一個有深度的人,一定不是一個快人快語的人,不是有話就說的人,不是直來直去的人,更不是橫衝直撞的人。
他會嚴格控制自己的輸出視窗。
這個輸出視窗,就是他的形象,他的表情,他的表達,他的動作和肢體語言。
所以,從表達角度,說話也好,溝通也好,這是有深度的人首先願意控制好自己的地方。
我在高中時候和別的同學去見高校教授,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所以就靜靜聽他們說,結果教授說我很老練。其實哪裡是老練,只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而已。
俗話說人貴語遲,看人就如同看水。
說話遲緩一點,經過大腦中的過濾和沈澱,可能說出來的話才更有水準。
當我們看小溪的時候,往往清澈見底;但是看湖水或海水時,那種深不見底,深不可測,看不穿看不透的情景,令人感受到足夠的深度。所謂水深流緩,在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中感受最為明顯。
而那些說話少的人,顯然知道話少而精意味著什麼。這不但是個人層次的反映,也必然是個人地位的反映。
情緒變化要少一點,要沈穩而不是善變
一個人的情緒變化,就是另一個個人內在心理變化的輸出視窗。
如果一個人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我們認為這是嬰兒屬性,或者是精神出現了問題。
而如果一個人有點好事就激動不已,有點壞事就灰心喪氣,這樣的人肯定是談不上深度的。
所以想成為有深度的人,也意味著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表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變化頻率,控制好自己的表情符號,讓它顯得更穩重更沈靜更沈穩更淡定,這自然會顯得你胸有成竹、遊刃有餘或者沈穩大度。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控制不好,比如有些從小被視作掌上明珠的小公舉,任性慣了,想要什麼就是什麼,想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的人就算長大了依然難以改變其任性的性格特點。而這樣的人自然是不可能給人以什麼深度的。
所以,情緒一定是長期管理、管控和調整自我的結果,而絕不是隨其自然的結果,不是任性耍酷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展現過於隨意過於隨性,那麼就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暴露出自己的單純和幼稚。而如果是這樣,做人的深度自然是談不上的。
行為舉止要顯得從容不迫
我們上面說了說話問題和情緒問題,在個人內在心理的外在輸出層面,如同上面所說的,行為舉止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所以,有深度的人自然知道怎麼展現出合適的舉止,合適的動作。
所以,薇婭之前與政/府官/員見面翹起二郎腿,就讓大家覺得不是那麼優雅,不是那麼規矩。
有深度肯定意味著綜合素質高,綜合素養高;同時當然也意味著善於管理自己的肢體動作,讓自己的肢體動作顯得中規中矩,顯得落落大方,顯得優雅動人,顯得富有風度和魅力。
如果一個人舉止浮誇,如果一個人舉止過分隨意,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顯得缺乏素養,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顯得大驚小怪,這樣的人當然不會讓我們覺得有什麼深度。
曾經滄海難為水,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見過大場面的人,見過大山大水的人,當然會練就一種從容不迫的本領,練就一種泰然自若的本領。
而即便你的經歷還不足以練就這種本領,通過自己人為地控制自我肢體動作和行為舉止,也能顯得彬彬有禮,溫文爾雅,落落大方。
慢人半拍,讓別人先表態
我們上面說過,人貴語遲。
所以我們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在參與公司大會的時候,大領導的發言通常都在後面。他們為什麼要刻意這樣做呢?
他們為什麼不是卡裡卡擦自己先說了拉倒呢?
因為領導要顯示出自己的高明,就必須慢人半拍,就必須讓別人先表態。
當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時,也要懂得讓別人先發言的道理。
讓別人先發言,先做表態,這樣自己一方面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一方面有足夠的分析時間,還可以看到大家的觀點和態度。這樣輪到你的時候,通常都會顯得思路成熟,思維深刻。
就算有時候領導為了讓大家儘快表達觀點而說出自己的看法以引導大家,也會說「拋磚引玉」,這不但是一種謙虛的態度,也是一種展現自我高度的態度。
如果你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懂得多,如果你認為別人都不如你能力強,如果你認為別人都不如你的理解更深刻而劈裡啪啦就開口,不但誰都不讓,而且唯我獨尊,那麼就算你很能幹,大家也會覺得你不夠成熟;而如果你展現出來的水準較差的時候,就更會讓大家小看你了。
循序漸進,磨練自己的洞察力
我工作多年。就我所知,那些成功的老闆,普遍善於提問。他們善於提問的背後原因,則是因為他們善於分析問題,善於進行洞察。
而那些失敗的老闆,普遍喜歡一言堂,自己不但說了算,而且普遍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一旦開會,基本都是他們在表達,下屬表達的內容,通常只佔發言總時間的10~20%。
也就是說,成功的老闆問的多,不成功的老闆說的多。
老闆如此,職員當然也大抵如此。
而唯有善於思考,善於洞察,才會善於發問。
如果你不夠細心,不能通過表面現象觀察到內在本質,不能看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不能看到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素,肯定是無法練出來洞察的本領的。
有深度的人,當然是細心地、細緻的、用心的人。
一個粗心大意的人不可能顯得有什麼深度;
一個毛手毛腳的人也不可能顯得有什麼深度。
當然, 一個人的洞察能力是循序漸進得到提高的。想要善於洞察,就要善於傾聽,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分析。在傾聽觀察、思考分析的基礎上,才談得上正確的發問。
培養自信,培養膽識,培養大度
一個具有深度的人,是不是很自信?當然是!
一個具有深度的人,是不是很有膽識?當然是!
一個具有深度的人,是不是比較大度?當然是!
所以,想要培養自己的深度,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更有沈穩和睿智氣息,就要磨煉自己的自信、膽識和大度。
一個人的自信,是出自對自我分量的肯定,對自我未來發展的信心;
一個人的膽識,是充滿魄力與果斷性格所帶來的,所以需要主見、獨立性和帶動力。
一個人的大度,則是心胸開闊、善於容忍,善於區分大小事所獲得的。
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如果一個人患得患失,他當然是大度不起來的。
所以大度也是可以培養的結果,刻意修煉的結果。
而充滿自信、有膽有識,大度從容的人,能為自己的深度增加更多吸引人的魅力。
不但要提高技能,更要豐富知識素養
我們常常用飽經滄桑來形容一個人的經歷。
但是就算飽經滄桑,也未必就有迷人的深度。
因為深度靠的不只是過往經歷,不只是個人素養,靠得更有技能和知識層次。
在我們說輸出的時候,上面就說了要人為地控制自己的輸出,要控制自己的表達,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因為控制良好才能讓輸出顯得張弛有度;同時,既要做良好輸出控制,也要做良好輸入。
提高技能也好,充實知識素養也好,這是一種輸入。
當輸入的內容不夠的時候,即便輸出控制很好,那也顯得有點外強中乾。
而當「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時候,當「讀書萬卷始通神」的時候,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時候,當你的知識成體系成系統成一家之言的時候,當你的能力段位已經達到教授級或專家級的時候,你的知識和技能的不斷進階,就會為你的高水準輸出打下良好基礎,讓你出口成章,讓你下筆如有神,讓你的表現展現出專業素養和極致精神。
我在文章開頭就舉了丹納《藝/術哲學》的例子,這當然是為了說明一個人的深度和自己所掌握的學問關係密切。而這裡的「學問」,不但包括社會科學的學問,包括自然科學的學問,還包括為人處世的學問。
所以,想要擁有足夠的深度,既需要輸入能力的形成和持久化,也需要輸出方面的良好控制。
兩者密切結合,合而為一,才能讓一個人顯得很有深度。
用責任、擔當和自我管理讓自己顯得更有內涵
最後,一個具有深度的人,肯定是充滿責任心的人,肯定是具有擔當的人,肯定是善於自我管理、善於自律的人。
說到一個人的深度,我們既要看他的輸出和輸入,也要看他磨煉自我心性,錘煉自我意志力、打造自我擔當力的能耐。
如果一個人貌似有深度但是卻缺乏誠信,他的有深度就失去了依託;
如果一個人貌似很有深度但是卻缺乏擔當,那麼他的深度就如同浮萍一般;
如果一個人貌似很有深度卻缺乏應有的責任感,那麼他的深度就失去了根基。
所以,我們打造自我深度的同時,不要忘了修煉自己內在的心性。
知識豐富、技能高超,心性豁達,敢於擔責,才能成就自我迷人的深度。
而要得到這些,靠的是自我良好的管理,靠的是良好的自律精神,靠的是對自我持久的負責精神。
總而言之, 想要成就你的深度,就要沈穩從容,豁達大度;既顯得謙虛謹慎,又顯得遊刃有餘。當別人看到你的時候,和你打交道的時候,他們面前的你,就如同一本永遠翻不完的書,一個永遠猜不透的迷;你對他們的尺寸長短清清楚楚,而他們卻永遠看不出你的真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