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處世

3條建議,給20幾歲就感到中年危機的年輕人

Sponsored Ads

刷知乎的時候,突然看到了這樣一條話題。

 

           如何看待現在不分20多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擔心他們40多歲將遭遇 【中年危機】?

Sponsored Ads

 

 

震驚之餘,點開了最高贊評論:

 

24歲新中年危機,這種痛苦還不是因為買不起房,找不到人生伴侶,純粹是因為畢業後還一事無成。

 

24歲時曾覺得,人生路漫漫,30歲不行還可以指望40歲,活得久一點,總還是有辦法。

 

看的我無比扎心。

問了身邊的朋友,給我的答覆,幾乎更讓人絕望:

 

何止是中年危機啊, 畢業才幾年,就已經感受到青年危機了。

 

很喪,真是一個比一個喪。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大概是這樣的:

 

步入社會後,漸漸失去了當初拼搏的樂趣;

Sponsored Ads

曾經一起胡吃海喝的小夥伴打電話來約飯局,可是依舊在加班,嘆口氣說下次吧;

一收到來自遠方的紅色炸彈,通常意味著大半個月的工資沒有了……

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

前幾天大學剛畢業的學妹吐槽,說天天朝五晚九,拿著白菜的工資幹著牛羊的活,每次回到簡陋的出租屋,就覺得生活艱辛。

在最美好的時候,卻揹負了很多東西,實在是叫人迷茫,難以看清前路。

面對這樣的狀況,年輕人到底應該怎麼做?

 

 

 

選擇比努力重要

年初在影院看了一部電影《乘風破浪》。

故事說的是不被父親理解的賽車手阿浪意外車禍後,穿越回到過去的故事。

回到過去的那段時間,阿浪重新認識了父親徐正太和他的一幫兄弟。

年輕的徐正太有著自己的錄像廳和歌舞廳,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徐正太是個正直又努力的人,但他的所有選擇都顯示了他終將被時代所拋棄。

當他的朋友小馬跟正太說自己有一個開發程序的夢想時,徐正太嘲笑了一番,並站在天台上,大叫著: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然而結局卻是,只有小馬順應時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徐正太成了一個碌碌無為,行將就木的老年人。

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像徐正太一樣不懂選擇。

他們處於根本不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地浪費著全部心血和時間,而且渾然不覺。

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被社會淘汰。

《殺鵪鶉的少女》中有一段話非常經典: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沈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人生是所有選擇的集合,一個正確的選擇遠遠比努力重要。

Sponsored Ads

 

 

 

永遠別放棄自己

看過一個日本NHK紀錄片《無緣社會》。

記述的是一群被認為是社會loser的人,他們成立了互助小組相互抱團取暖,每次都可以參加聚會。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次聚會都會有人缺席,得到的消息不是有人死了就是病了甚至自殺,聚會的人越來越少。

這是什麼?

這就是社會底層的宿命,逐漸被社會淘汰,然後被人忘記,生存的痕跡徹底消失。

因為被他人定義為loser的人,潛意識裡就覺得自己是個loser,沒有任何生存價值。

連自己都放棄掙扎的時候,全世界都救不了你。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有句台詞:如果有夢想,就去捍衛它。

這句話,是說給主人公兒子聽的,但我想他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那時是他人生中較為慘淡的日子,投資失敗,妻子受不了貧困離開了他。

後來又被房東趕出家門,流落街頭,甚至一度不得不住在地鐵的公共衛生間裡。

好不容易得到實習機會,卻沒有工資,甚至實習時他周圍的人也看不起他。

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熬出頭,只能努力。

必須努力,這是他改變人生的最後的辦法。

最後他成功了,他熬過了所有人的白眼,證明了自己。

無論你的人生被貼上了什麼標籤,永遠別放棄自己,只有你可以定義自己。

 

 

 

 

提高行動能力

《社交網絡》電影裡,講述了一個創業市場上著名的故事。

眾所周知的Facebook,其最初整套架構性的設想,來自Winklevoss兄弟。

他們有一次見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講了整套想法。

扎克伯格聽後認為太精彩了,想要一起干,然而他們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

扎克伯格沒有浪費眼前的機會,回到宿舍後,馬上就開始動手,寫代碼,請教高人,見投資者。

在扎克伯格已經熱火朝天干起來的時候,Winklevoss兄弟還在酒吧喝酒、準備自己的皮划艇賽……

最後,等知道一個叫Facebook的東西已經崛起,他們才慌張失色地跑上門去要錢,於是就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雖然Winklevoss兄弟拿到了一些賠償,不過相比於Facebook當下的發展態勢,這些賠償僅是小小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行動力差的代價往往就是錯失良機,看著機會白白從眼前溜走,那種無力感很深刻。

20幾歲,是最容易焦慮的年紀,越焦慮的時刻越要提高行動能力。

在行動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思考,從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如果因為焦慮而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它的代價就是用40歲的中年惶恐去填補。

 

 

結語

奧美集團董事長曾說過:“人生有時要給自己一點恐懼和壓力,一旦扛過茫然的階段,就會進入加速期。”

年輕的時候,迷茫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如果不正面迎接它,你很難知道自己一定要過哪種生活。

Sponsored Ads

所以相信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你一定會走到那條“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