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孩子來家裡做客,尤其是趕上飯點,留在家裡吃飯,最怕的是什麼?
答曰:遇到一個「熊孩子」。
燉了一鍋排骨端上飯桌,還沒等大人落座,熊孩子已經下手抓了。吃飯的時候,一直要揀肉吃,不吃一口菜。
吃飽了,手也不擦,滿嘴流油地就跑到沙發上,當蹦蹦床去蹦跳了。
熊孩子殺傷力如此之大,但是朋友不自知,默認孩子的行為,也許熊孩子在家就是如此,她也習慣了吧。
「有朋自遠方來」人家也不經常來家裡做客,自己也不好訓斥熊孩子。
但是女主人心裡是一直在「翻白眼」,心想:這孩子也太沒有家教了。
孩子吃飯時有如下「舉動」,父母要重視,影響成長
①愛吃「獨食」
現在很多孩子恃寵而驕,家裡的大人圍著孩子團團轉,很容易將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
尤其是在餐桌上,自己喜歡吃的菜就自己霸佔住,別人碰都不能碰,這種吃獨食的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改正,人們會很鄙夷。
②有不雅舉動用筷子敲碗
這是犯餐桌禮儀「忌諱」,有些孩子覺得好玩,等飯的時候,不自覺地敲碗,其實是很沒有禮貌的表現。肆無忌憚的翻菜
在家裡吃飯的時候,如果養成亂翻飯菜的習慣,等到外面吃飯,自己再挑挑揀揀,本來在外面吃飯,一般都用公筷,自己不自知、拿個筷子亂翻,會讓周圍人的都感到很尷尬。吃飯時東倒西歪
吃飯時一條腿放在凳子上,或者趴著吃,自己看似找到個舒服的姿勢,其實很影響同桌人的食慾。
我就見到過一個文文靜靜的女孩,夏天穿的涼拖,在寢室吃飯的時候,她一隻腳放在凳子上,有時候還不自覺的摳腳,當時尷尬的真想「挖地三尺」鉆進去。
③邊吃邊玩
還有一些行為,就是邊吃邊玩,吃幾口就跑走開了,一會想起來再過來吃幾口,或者事後吃零食,這樣都是不好的行為。
別輕視孩子吃飯問題,暴露家教
很多父母都關心孩子吃飽了嗎、吃的有營養嗎?卻忽視了孩子的吃飯禮儀問題,認為孩子還小,吃飯隨意點沒什麼。
甚至很多老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在屁股後面跟著趕著喂飯,生怕孩子餓著了。
等到孩子長到七八、十來歲的時候,和父母同桌吃飯,又開始指責孩子子「坐沒坐相、吃沒吃相」。
飯桌雖小,方寸之間,卻能折射出一個家庭的基本修養。
在影片中,看到西方家庭吃飯前,家人要圍站一圈,對餐物進行禱告後方可進食;而據說日本人說在吃飯前,也會對食物說「我太吃了你哦。」
不要小瞧這微小的舉動,這也是一種感恩教育。尤其是對即將入口的食物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其實就是對生命懷有一顆虔誠的心。
吃飯時恭恭敬敬、禮儀謙讓。一個人在吃飯的時候不經意流露出的小動作,恰恰可以看出內在修養和內涵。
什麼是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談舉止、日常示範教育中。
一日三餐,和孩子同桌進食時,就暗藏著一個人的家教,而這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有教養的孩子,自信、陽光、受歡迎。
飯桌上的教育也不容輕視。畢竟,飯桌是孩子未來走向社會很重要的社交場所。
餐桌禮儀,是孩子未來人際交往的隱形名片;影響婚戀和交友,甚至預示未來是否「有出息」。
那麼,如何規范孩子的吃飯問題,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建立規則意識,養出良好的習慣。
①告訴孩子餐桌上的「禁忌」
讓孩子意識到「何能為,何不能為」,只有知道,才能約束和踐行。
餐桌上最大的「禁忌」有:
「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霉三代」,意思是手不能放在餐桌下,要扶碗,腿不可抖動;
「以食就口,不要以口就食」,意思是碗要端起來,不能人趴在桌子上吃;
「不能拿筷子敲碗」,古代只有叫花子才拿著筷子把碗敲的叮當作響,是乞討之意;
……
②培養孩子規則意識
吃飯前準備工作:
吃飯之前,做好個人衛生,飯前記得洗手、擦拭干凈;
教育孩子不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幫忙擺放碗筷;
邀請家裡的長者用餐,長輩先落座、長輩先動筷子,給長輩盛飯;
吃飯時的注意事項:
用餐時坐姿要端正,不要東倒西歪;
別人給自己夾菜、倒水時,用微微起身、用手托著餐具,表示感謝;
不要評價食物,尤其是長輩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飯菜;
吃飯時不大聲喧嘩或敲打碗筷;不舔筷子、不在盤子裡翻來翻去;
細嚼慢嚥、吃飯時不發出聲音。
吃完飯後,要幫忙收拾碗筷、打掃衛生,做好「善後工作」。
③從小養成良好的就餐禮儀
孩子3—6歲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在此之前,也盡可能規范孩子的吃飯規則。
大約一歲左右可以坐立的時候,寶寶有自己的餐座椅,可以放置在家中餐桌旁邊,寶寶和父母家人一起「進食」,平等對待,吃飯的時候就認認真真的吃,吃飽了就可以下去玩耍。
3歲之前,就可以按照上面所述的兒童餐桌禮儀進行規范教育了。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習慣對我們的束縛太弱了,弱到我們無法感知,直到他們變得強大到無法被打破。
飯桌的教養,會伴隨孩子 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