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不要做不思考的打雜工

Sponsored Ads

最近,我聽到過很多同學的抱怨:

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無情的打雜工。

Sponsored Ads

為什麼我學了那麼多知識,到頭來卻像個打雜的?

「美其名曰」運營崗位,實際上什麼雜七雜八的都得干。要做活動策劃,要做數據分析,要做用戶畫像。

我覺得自己好像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仔細一想,又覺得什麼都會,就等於什麼都不會。

想跳槽,都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兒。

通用性太強,是優勢,也是劣勢。

前段時間,我的直播間邀請到張亮老師。他在互聯網運營領域深耕十餘年,歷任多家互聯網企業高管,著有《運營升階筆記》一書。

聽完他的分享,我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就在於思考。

「運營」就像是一個筐,好像什麼都能往裡裝。

看起來,好像門檻很低,什麼人都能把筐背起來。

Sponsored Ads

但有運營思維的人,能從目標中倒推出行動,知道哪一個動作價值最大,哪一個動作效率最低。而不是專注在某個「打雜」式的動作中,消耗掉大量時間和精力。

你也會發現,一些不做運營工作的人,也特別重視運營思維的力量。

張亮老師的分享,很有啟發。

人人都可以成為有運營思維的高手。我把這些啟發,分享給你。

我們就從這個「為什麼」開始。

「我為什麼像個打雜的?」

張亮老師說,「運營」這個詞,本來就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

我參加工作那會兒,壓根兒就沒有「運營」這個概念。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叫作「運營」的崗位。

那「運營」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為什麼像打雜?

我打個比方。你開了一家餐館。

一開始,店裡只有你一個人。你又要去後廚燒菜,又要在大廳招待客人,還要端菜、點單、收銀……

雖然很忙,但你一個人也勉強能應付得過來。

慢慢的,你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賺了好多好多錢,來吃飯的客人越來越多,忙不過來了。

怎麼辦?招廚子。

他專門負責在後廚燒菜,你就負責在大廳招待客人,以及端菜、點單、收銀……

雖然很忙,但你們兩個人也算是合理搭配,幹活不累了。

沒想到,越來越多的客人,就像潮水一樣湧進你的小餐廳,一下子又忙不過來了。

怎麼辦?招服務員。

他專門負責在大廳招待客人,你就負責端菜、點單、收銀……

最後,由於生意實在是太好,你的小餐廳,變成了大酒樓。

這下,你招了大批人手。這樣一來,每件事都有人負責了。

10個廚子、40個服務員、3個收銀員、5個清潔工……甚至還要把廚子分成改刀的、炒菜的、做湯的……

可是可是,你發現,總有一些沒人負責的事。

比如說,你還想發一些傳單,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的酒樓。

比如說,你還想在酒樓門口拉一條橫幅,吸引路過的人進店消費。

比如說,你還想辦一場大促銷的活動,讓大家都來品嘗。

於是,你又決定招人了。可是,你在市場上看了一圈,也沒找到合適的人。

為什麼?

因為從來沒有過叫作「發傳單」的崗位,沒有過叫作「拉橫幅」的崗位,更沒有叫作「大促銷」的崗位。

怎麼辦?

你一拍腦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那就多花點錢,招一個什麼都會一點的人,把這些沒人負責的事,都交給他。

終於,有人上門應聘了。

聊了半天,你對他很滿意。面試快結束的時候,你還問了一嘴:

請問,關於我們,你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嗎?

他支支吾吾,憋了半天,問了一句:

那個……咱們這個崗位,叫什麼名字來著?

這下可問倒你了。你苦思冥想,但這崗位好像確實沒有人給起過名字。

成,那就起一個吧。

這位新人,又要負責一些「經營」上的事兒,又要負責一些「運行」上的事兒。

不如就叫……「運營」吧?!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運營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

有做開發、美工、市場出身的,還有做編輯、策劃出身的,甚至還有從產品經理的崗位上轉過來的。

看到這裡,你可能一口水噴在手機屏幕上:

這不就是打雜嗎?

是。就是打雜的。

但別著急,打雜,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不想打雜,做專精不好嗎?」

張亮老師說,專精的結果,就是淪為螺絲釘,技術一升級,可能就會變成廢品。

你害怕淪為打雜,但其實,現在很多公司的運營,已經不打雜了。

那做什麼呢?

做高度專精的工作。

我有一個關系不錯的朋友曾經和我感慨,現在居然真的有一些巨頭電商公司,在招專門負責拉橫幅,負責廣告位,負責維護和排期的運營。這都2022年了,簡直是不可思議!

但其實,這件事一點都不稀奇。十多年前,一些大公司就有過這樣的崗位安排。

為什麼?

因為橫幅廣告位是很值錢,又很講究的資源。

如果不讓專人來做,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那是要出事兒的。

產品的廣告位是有限的,但大公司的業務是無限的。

讓哪個產品上,哪天上,用什麼素材,都得有個說法。只有這樣才能平衡不同業務的需求。

但是,很多小公司看到大公司這麼做,也跟著學。

一學就出事兒。

為什麼?

我舉個例子。

有很多小夥伴,入行的時候是新媒體人員,每天吭哧吭哧地寫文章。

三年過去了,還是新媒體人員,還在吭哧吭哧寫文章。

對於新媒體運營來說,這就是一件高度專精的工作。但專精的結果是什麼?

專精的結果是螺絲釘。

寫到最後,短視訊的風口一來,我立馬就感覺到自己的職業發展受到了擠壓。

技術一升級,我從精品,變成了廢品。

所以,出於對個人發展的考慮,運營就應該打雜,而不是追求專精。在打雜的過程中,運營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業務模塊。

能廣泛地接觸到不同的業務模塊,熟悉業務運行的規則,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

「那我怎麼知道我適不適合做運營?」

張亮老師說,不管運營的崗位被切得多碎,底層的邏輯是不會變的。

運營這個工作的核心,永遠只有兩件事。

一件叫擴大用戶規模,另一件叫擴大收入規模。

不管是哪一種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用戶運營、數據運營……其實都是在為這兩件事服務。

那我怎麼知道我能不能服務好這兩件事呢?

其實,可以做一次素質自查。

有點多,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我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上學的時候,老師佈置的作業我總能按時完成。

答應別人的事,我一定會堅持做到。

這是執行力。

如果我要做一件事,我會排除一切阻力去做到。

就算是環境惡劣,趨勢不利,親友勸阻,我也想盡力試一試。

這是抗壓能力。

我能一眼看出這條廣告的目標人群。

我能一眼看出這款產品的差異點。

我能一眼看出這件事背後隱藏的人性。

這是人性洞察能力。

我能說服別人和我一起做事。

我能調動起身邊人的積極性。

我能讓他保質保量地完成我需要他幫助完成的那一部分。

當然,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幫助別人。

這是溝通協作能力。

我能把一件事的前因後果梳理清楚。

我能把一件事的影響范圍預估準確。

這是邏輯思維能力。

我的頭腦裡很有畫面感,我能把一件事情講清楚。

在講清楚的同時,我還能把它講得有趣。

我不僅能把它講得有趣,我還能把它寫下來。

這是文案寫作能力。

我曾經組織過活動,曾經參加過別人組織的活動。

我知道當我組織活動的時候,我最在意什麼,最想優化什麼。

這是活動策劃能力。

我知道怎樣用數據還原用戶行為。

我對數據有充分的認知,我知道運營某款產品的時候,應該關注哪些數據。

以及,我知道我為什麼關注這些數據。

這是數據分析能力。

執行力、抗壓能力、人性洞察能力、溝通協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這5種素質,是通用素質。

這是你的下限。只要你進入職場,就需要具備這些素質。

文案寫作能力、活動策劃能力、數據分析能力, 這3種素質,是專業素質。

這是你的上限。在提升這類素質的同時,你也在提升你職業生涯的上限。

「說了半天,我要怎麼做好運營?」

張亮老師說,明確目標,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雖然有時候,老闆也不知道目標是什麼。

我剛開始做運營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特厲害的打雜工,什麼都會。

正當我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老闆走進了辦公室,面帶微笑,和我說了四個字:

交給你了!

然後…就走了。

我滿臉不解。這是個什麼說法?我趕緊追出去問老闆:

老闆,我應該干點啥?

老闆說:

哦。我們這是一個面向青少年的博客,主要的用戶都是一些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都是祖國的花朵。你想想可以做點什麼吧,一切就拜託你了。

得。還是什麼都沒說。怎麼辦?

其實,有時候老闆也不知道該定一個什麼樣的預期目標,他希望由你來做判斷,因為你比他更了解現在的狀況。

他想讓你看看,以現在的狀態,定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更合理。

在確立目標這件事上,決定權在老闆手裡,但建議權還在你的手裡。你要做的就是,提建議,告訴他:

老闆,我覺得這個目標,非常合理。

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讓老闆充分了解信息。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信息,都要讓他知道。

別讓老闆做一個遠在天邊的皇帝。

第二,讓老闆做選擇,而不是做填空。

你要讓老闆知道,雖然他沒有給明確的指標,但是你的心裡已經有數了。

你要讓他幫你確認這個「數」是不是他心裡所想的,而不是讓他告訴你這個「數」是多少。

第三,給老闆明確的增長預期。

Sponsored Ads

可以設置一個增長的范圍。起點可以不高,但必須要有。

有點抽象,我舉個例子。

我在一家提供活動資訊的平台工作,負責統籌各個城市站的平台運營。

現在,我遇到了一個難題。

老闆要我提高各個城市站的票房收入,並且通過運營策劃提高用戶的留存時間和活躍度。

可是,老闆又不告訴我,數據指標要提高多少,票房總數要達到多少,我根本沒辦法給城市站的同事分指標、派任務。

怎麼辦?

先充分了解信息。

比如說,了解產品情況和相關的運營數據。

這款產品賣得怎麼樣?評價怎麼樣?有沒有區別於市場的差異點?

退貨率怎麼樣?復購率怎麼樣?推薦率怎麼樣?

這是對產品和數據的了解。總得知道公司在做的,是一攤什麼樣的生意。

比如說,找到可以提升的點。

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好?是不是可以改進?

會員管理是不是不完善?專題社區是不是不夠活躍?精選話題是不是不夠吸引人?

這是對增長點的了解。總得知道有哪些是本該有,卻沒做好的事。

再比如說,先定一個低保指標。

票房收入特別受發布平台活動的影響,現在,我手上的資源就這麼多,那就先定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即便你知道,這個目標大機率過不了關。

過不了關也沒關系,可以再設置一個有更多資源填充後的挑戰指標。

這是對資源的了解。總得知道自己手上,有多少能打的牌。

然後,給老闆預期,讓他做選擇題。

老闆雖然沒有給目標,但起碼給了一個方向——各城市站點的票房收入。

你對面臨的困難,也做了提前充足的思考。你就可以這樣提建議:

老闆,目前面對C端的運營功能不太健全,所以,有系統性地進行會員服務、內容運營、社區討論需要等待功能上線。

實際上,我們無法保證這些功能對提升票房有多大的作用。這些功能模塊需要長期建設,即便這些功能已經完備,也很難在短期之內就跑出成績。

所以,我們很難依賴這些功能,但可以把它們當作輔助功能來為目標提供支撐。

其次,活動力度會決定用戶選擇平台購票的意願,我認為這正好可以作為測算目標的抓手。

但是,由於平台活動多種多樣,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樣的平台活動可以有效地撬動票房收入。

考慮到各種條件並沒有那麼清晰,我們需要去研究我們在整個行業裡的市場份額佔比。

比如說,有哪些城市已經接入,年度票房如何,線上佔比多少,線下佔比多少,對手佔比多少。

有了這些數據,我才能知道我們還有多少能爭奪的份額。

依據份額,才能框定策略和目標值的范圍。

對應不同城市的不同策略,才能設計出有效的戰術。

如果要擴張上海的業務,需要什麼資源?

比如說,功能支持、活動支持、人力支持。

如果要維持或者收縮深圳的業務,需要做點什麼?

把戰術制定清楚,把需要的資源準備好,然後去問:

老闆,咱們的目標是不是這樣的?

如果是,可以討論一下配套的資源。

如果不是,至少也有了可以討論的內容,可以更好地梳理出目標。

「再具體一點,怎麼運營一款新產品呢?」

張亮老師說,在我看來,不管是什麼樣的新產品,也不管你的職責是什麼,有三件事必須要做。

哪三件事必須要做?

了解行業、了解產品、了解用戶。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什麼是了解行業?

我舉個例子。

有一家化妝品電商網站的創始人。為了吸引用戶,曾經以美妝達人的身份,在平台上推文吸引流量。

這很好理解。通過用戶的身份,吸引用戶的眼光。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明星代言、線上活動的效果也很棒,為什麼非得是美妝達人的形式?創始人真的能理解美妝嗎?

其實,這恰恰體現出了創始人對美妝行業的理解能力。

化妝品電商,是一個女性佔絕大多數的行業。就像3C數碼一樣,擁有海量的,用戶屬性非常明顯的群體。

而且,化妝品和3C數碼產品一樣,容易被檢驗,容易被測評,容易形成意見領袖。

比如說,一些美妝網紅、博主、視訊創作者,充當的都是意見領袖的角色。

 意見領袖 ,會對用戶的購買決策產生影響。

和3C數碼不同的是,當時的化妝品行業,是沒有意見領袖的。

如果創始人對行業了解的不夠深入,他可能就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什麼是了解產品?

我講個故事。

我曾經領導過一個運營部。運營部中的用戶運營小組,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

每週都要針對一款產品去做會員體系的分析。

為什麼?

因為每位運營人員都覺得,我很了解自己負責的產品。我自家的產品,我還能不清楚嗎?

其實,這可能是一種錯覺。

大多數時候,運營人員是在和自己負責的產品的後台打交道。

但前台的使用感受呢?

用戶的體驗怎麼樣?用戶有沒有什麼反饋?這些問題,有了解過嗎?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公眾號的運營人員,可能會說自己很熟悉自己的公眾號。

他熟悉的可能是公眾號的後台功能,但他可能並不了解公眾號本身。

比如說,我們最近都發了哪些主題的文章,有沒有在文章裡[插·入]圖片,用戶喜歡看哪些文章。

多理解一些,再多理解一些。你甚至還能知道,行業裡的競品是什麼樣的,市場上的同類型產品是什麼樣的,同時起步的產品發展得怎麼樣了。

什麼是了解用戶?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我的用戶在哪裡?

第二個意思是,我怎麼抓住這些用戶?

這兩層意思,聽起來太空洞了。但做得久了,也能找到一些規律。

我舉個例子。

假設,你做了一款針對青少年的產品,那麼,運營對像是誰?

是青少年嗎?不一定。

如果這款產品,是一款教育培訓類的產品,那麼,運營對象應該是家長。

為什麼?

因為在這個場景裡,家長才是付費的人,而青少年的喜好只能輔助家長的消費決策。

如果這款產品,是一款社交類的產品,那麼,運營對象應該是青少年。

為什麼?

因為在這個場景裡,用戶的活躍度是青少年帶來的。如果不能貼合青少年的興趣和口味,就算你成功地讓家長付了錢,也很難做出用戶的活躍度。

所以,不管是老產品,還是新產品,對行業、產品、用戶的理解和掌控越是深刻,後續的發展越是順利。

「所以,什麼是運營思維?」

張亮老師說,我使用的思考方式叫,利益相關者思考法。

什麼叫利益相關者思考法?

我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場線上的交流會。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

他說,我目前在負責一款在線教育的產品,這個產品是面向B端的,行情一直很不錯。

有一天,老闆突發奇想說,咱們能不能直接面向C端?

結果,我們突然就賣起了年卡。和健身房的年卡一樣,你辦了這張卡,每天都能來約線上課。

可是,這些年卡賣出去之後,C端的缺勤率高達70%。經常是用戶約了某個時間的課程,課安排好了,老師也到教室了,但是學生不來了。

怎麼辦?怎麼才能讓這些學生不缺勤?

利益相關者思考法就特別好用。先看看問題到底是什麼,然後看看有多少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有什麼訴求,再看看有哪些資源,最後才能給出建議。

具體怎麼做呢?

先看看問題。問題是,學生的缺勤率太高了,而且常常是臨時爽約。

然後看看利益相關者。分別是平台、老師、孩子,還有,千萬別漏了為孩子付費的家長。

那四個利益相關者,分別有什麼訴求呢?

平台,希望通過做好交付建立口碑,把生意做大。

老師,希望平台可以安排好課程,賺取課時費。希望孩子的成績有所提升,提高老師的口碑和議價空間。

家長,希望孩子通過在線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如果孩子的成績不提高,也不要浪費購買年卡的費用。

孩子,分兩種。好孩子希望自己學有所成,熊孩子覺得,成績是無所謂的,反正浪費的錢也不是自己的。

所以,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讓家長覺得他們得到了好處。要麼是孩子的成績提高了,要麼是金錢損失降低了。

可以試著這樣做:

公告用戶,年卡權益升級,增加「缺課保」權益,更新用戶協議。

用戶協議規定,在年卡有效期內,如果約課必上,不缺勤,年卡到期續費可以打折。

已經是年卡用戶的,直接免費升級並贈送權益,「缺課保」服務的有效期從升級之日開始計算,在這之前,哪怕孩子缺了100節課也沒關系。

如果想把這件事做得可信,可以找一個保險公司做擔保。

如果想把這件事做得漂亮,可以分析一下孩子的性別和興趣,在他們每次上完課之後,都給予激勵。

這就是利益相關者思考法。

運營,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梳理起來千變萬化。

即便不做運營的工作,我們也會碰到很多需要思考的場景。

比如說,我負責一項新業務,需要打開市場,讓更多的人成為我的用戶。

比如說,老闆給了我一個看起來根本不可能做到的KPI,我需要找到一個達成新KPI的路徑。

雖然,運營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但是,千萬不要做一個不思考的打雜工。

最後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在雜七雜八的動作裡,不斷地消磨時間和精力,很少有時間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我為什麼像個打雜工?

我到底適不適合做這份工作?

我該怎麼做好這份工作?

我該如何實現目標?

……

甚至,忘記了如何思考。

而思考,恰恰又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頭是擴大用戶規模,另一頭是擴大收入規模。運營思維,既是為了梳理思路,也是為了正視目標。

要努力地弄懂,弄透。用力扎破那層「打雜與專精」的窗戶紙。

不要做不思考的打雜工。

不思考,你很迷茫,別人也很痛苦。

這也提醒我們,再迷茫,也要抽出鍛煉思維的時間。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啟發。

Sponsored Ads

祝你擁有運營思維,高效梳理思路,高效解決難題,成為真正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