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二季收官,邀請了餘華作為壓軸嘉賓。
一提到餘華,很多人會肅然起敬。
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先行者,評論家們稱贊他行文簡練。
但餘華卻在節目裡說:「別人都說我的文章語言簡潔,那是因為我認識的漢字少。」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不把自己當回事。
邁茲納有一句名言:「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沒有你,地球一樣轉。」
話雖簡單,但生活中很多人總會高估自己的位置。
自媒體作者 @武小五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們家小區附近,有個理發店。
店裡的員工,只有湯佳一人是正牌科班畢業,手藝很好。
但她仗著自己有點本事,經常甩臉子給其他同事看。
一次,她要求老闆只給她一人漲薪,理由是:「店裡的客人大部分都是奔我來的。」
但老闆沒有答應,這讓湯佳很不滿:「你這個店,我還不伺候了!」
湯佳以為沒有她,店裡的生意會一落千丈。
但沒想到,她離職以後,店裡的生意絲毫沒有受影響。
人生最大的愚蠢,一是不把別人當回事,二是太拿自己當回事。
那些有真本事的人,最是謙卑自守,沒有身份感。
去年,紀錄片《時代我》爆火。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袁隆平三位孫女的一段採訪。
在採訪中,她們說到了一件趣事。
老師曾問其中一個女孩:「知不知道你爺爺是幹嘛的?」
令人意外的是,女孩竟然說:「我爺爺是天天看天氣預報的。」
看到這裡,內心莫名觸動。
不敢想像,袁隆平這樣一位有名望的人物,孫女卻連他是做什麼的都不知道。
即使他養活了全中國的人口,他依舊只把自己當成一個「種田人」。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優秀的人,懂得拋卻浮華,從不張揚,從不囂張。
有人曾問一位智者:「什麼叫做智慧?」
智者給了他三個錦囊,說這裡有三種智慧,涵蓋了人生中一切智慧的精華。
第一個錦囊中寫著謙卑。
第二個錦囊中依舊寫著謙卑。
第三個錦囊本以為定會有所不同,沒想到還寫著謙卑。
真正的智者,走過沙漠,見過大海,攀過高山後,也認清了自己的渺小和淺薄。
蘇格拉底被喻為古希臘「最智慧的人」,可是他聽到這個稱號後,誠惶誠恐地說:
「我一無所知,除了知道我一無所知。」
一次,蘇格拉底在和學生們聊天時,他見一位學生總在炫耀家境,吹噓自己家有一片一望無際的土地。
於是, 蘇格拉底拿出一張世界地圖,問他:「你能指給我看看,亞細亞在哪裡?」
「這一片全是。」學生洋洋得意地回答。
「那麼,希臘呢?」蘇格拉底問。
和亞細亞相比,希臘太小了。
他認真找了很久,好不容易才將希臘找出來。
蘇格拉底接著問:「雅典在哪兒?」
「雅典,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
蘇格拉底又問:「那麼現在請你給我指出,你家那片一望無際的土地,在哪呢?」
學生十分尷尬地說:「對不起,我找不到。」
從那以後,這位學生再沒有向任何人炫耀過自己的家境。
古語雲:「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
那些見過世面的人,大都虛懷若谷,恭順謙和。
他們從不會吹噓自己多厲害,因為他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生路上,怎麼才能走得又快又遠?
很贊成樊錦詩曾說的一句話:
「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兒,要把事情當一回事。」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90年代的中國,流傳著一句話:
「不少西方人說起中國,都知道三樣東西:天安門、長城和鞏俐。」
作為第五代中國導演的繆斯,鞏俐身上的標簽有很多:
30歲,戛納電影節評委。 33歲,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35歲,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華盛頓郵報》全球年度5位偉大演員之一。
但就是這樣一個巨星,絲毫沒有架子,只專注於做自己的事。
孫紅雷曾在一個採訪中說鞏俐:「她是我見過的最敬業的演員。」
出演《秋菊打官司》時,為了說好陜西方言,鞏俐去陜西農村呆了近半年。
最後說出的陜西話,把當地村民都唬住了。
拍《藝妓回憶錄》時,導演打算讓替身完成一場高難度的扇子舞,但她拒絕了。
為了這一個鏡頭,她足足練了五個月,每天需要練習兩千下。
拍《中國女排》時,為了演好郎平這個角色,鞏俐成了郎平的「跟屁蟲」。
只要郎平出現的地方,鞏俐都在。
一次,郎平的女兒白浪在片場見到鞏俐,都情不自禁說:「這就是我媽媽。」
以至於有段時間,業內一直盛傳:鞏俐每演一個新角色,都能解鎖一個新技能。
但她呢,卻並沒有把自己當回事。
「我不是明星,我一生只想做個好演員。」
鞏俐從不參加綜藝節目,甚至連個人微博也沒有。
唯一琢磨的事情,就是怎麼演好戲,對自己的作品負責:
「但凡我決定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得完美。」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當你在不動聲色中,沈澱自己,把事情做到了極致。
你,也就成為最稀缺、最無可替代的那個人。
▽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什麼心態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最高贊回答是:「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
人生如過客,一切太匆匆。
唯有盡量把自己看小,努力把事情做大,才能不斷增加人生的寬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