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母親節,女兒和老公“吵架”了。
因為每次過節女兒都給我送禮物,賀卡、手工小花籃、花束。
很費心思地製作,很用心地寫寄語。
老公卻什麼禮物都沒準備。
女兒吵他:“你不給媽媽送禮物,我就不喜歡你了。”
老公厚著臉皮說:“即使你不喜歡爸爸,爸爸也喜歡你。”
女兒“哼”了一聲又說:“你不給媽媽過母親節,我就不給你過父親節。”
老公嬉皮笑臉地說:“即使你不給爸爸過父親節,爸爸也還是給你過兒童節。”
女兒說不過了,就哭了:“你不給媽媽買禮物,媽媽就不開心,媽媽不開心我就不開心,你趕緊給媽媽買禮物!”
老公哭笑不得:“為什麼媽媽不開心你就不開心?”
女兒已經不想跟他耐心交流了,只哭鬧著讓他送禮物。
目睹這場爭吵的我,既感動,又愧疚。
感動於女兒對我的維護,有這麼一個暖心的“小棉襖”,再辛苦也值了。
愧疚於那句“媽媽不開心我就不開心”。
很多時候,我的喜怒哀樂的確影響著女兒的開心與否。
當我精力充足、心情愉悅時,女兒即使有點調皮,我也能忍。
當我疲憊、焦慮、煩惱時,女兒稍有不聽話,我就容易發火。
可每次發完火我又後悔,怪自己控制不住情緒。
老公有時候也怪我:
“你現在脾氣越來越大了,一天到晚吵我、吵孩子,像個母老虎。結婚前你多溫柔啊……”
我一聽這話就怒了:到底是誰把我害得這樣的!
每個暴躁媽媽背後,都有一個悠閑爸爸
聽過一個說法,如果一個男人是紳士,他旁邊的女人就會變成淑女;如果這個男人是個無賴,他旁邊的女人就會變成一個潑婦。
我老公也很“紳士”:洗衣、做飯女士優先,輔導作業女士優先,帶孩子出去玩女士優先……只有玩手機時他積極得不行。
孩子鬧了,他倒是會第一時間跑過來怪我:“你為什麼又把她罵哭了?”
他在客廳開心地刷抖音,女兒在小課桌前心不在焉地寫作業,只有輔導作業的我心急如焚。
《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
媽媽們的負面情緒主要來源於“因為家人或配偶的做法而感到不開心”,高達75.73%。
每個暴躁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無所事事的爸爸。
就像儲殷教授所說的:
“結婚以前脾氣也挺好的呀,小鳥依人一樣,怎麼結婚以後就跟母老虎一樣呢?
事實上,女人成了母老虎真的是男人逼的、孩子磨的、家庭催的,母老虎就是這樣練成了。”
想起剛剛大結局的《小捨得》,所有人都在罵蔣欣不該“雞娃”、不該逼孩子太緊,可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她愛玩遊戲的老公。
兒子寫作業時他玩遊戲,吵得孩子都沒法安靜學習。
蔣欣為孩子的學業忙得焦頭爛額,他不幫一點忙,反而坐在遊戲桌前催促“老婆快做飯吧!我都餓了。”
老婆每天上班、做家務、送孩子去輔導班,有時候還要忙老人的事,一天到晚行色匆匆,忙碌、焦慮、憂愁。
他不為老婆分一絲憂,反而各種添亂:埋怨妻子逼孩子太狠,埋怨妻子不復婚前風情,埋怨妻子忽略了他。
好想沖過屏幕問他:妻子忙亂、孩子快被逼瘋的時候,你有沒有為他們做些什麼?
婚前說好的為全家遮風擋雨,當媽後才知道,所有的風雨都因老公的不作為而起。
李玫瑾說:
“家庭的很多問題源於婚姻,婚姻好孩子就好,婚姻不好孩子就不好。媽媽很重要,但是爸爸更重要。”
但凡老公能分擔一點家庭責任,有所依靠的妻子也不會將自己的不堪重負轉嫁到孩子身上。
一個悠閑的爸爸,換不來全家人的歲月靜好。
隻會換來一個牢騷滿腹的妻子,和一個問題重重的孩子。
先有好爸爸,再有好媽媽
台灣心理學博士洪蘭說: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母親快樂,全家快樂。”
心情愉悅、情緒穩定的媽媽,固然是全家最大的福氣。
然而,媽媽的快樂,其實都取決於爸爸的愛。
《少年說》裡初中生何政瑩一家就是這樣。
她的媽媽安靜、溫柔、不急不躁,絲毫沒有中年女人身上的疲累、牢騷,連主持人都誇她溫柔。
這是因為,何政瑩的爸爸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人,每次出差回來,都給妻子帶很多小禮物。
在他們結婚紀念日,爸爸還刻意製造浪漫,玫瑰花從小區門口鋪到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氣氛造足了又深情款款地對妻子講:“老婆,我愛你。”
更重要的是,他還會陪媽媽一起做家務、教育孩子。
女兒一方面覺得父母太甜了,一方面又覺得爸爸做得還不夠,應該在浪漫之後再把現場的玫瑰花瓣打掃一下,平常為媽媽做得再多一些,讓她體驗一下睡到自然醒、有時間去逛逛街或者做做美容。
爸爸聽到女兒的訴求後,立刻做出承諾:“爸爸答應你,以後幫媽媽分擔更多一些。”
每個溫柔媽媽背後,都有一個能讓她感到幸福的爸爸。
最妙的是,何政瑩媽媽聽到父女倆的對話,一方面誇女兒懂事、是自己的小棉襖,一方面又替爸爸說話,說他在女兒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了許多。
誇完孩子、給足老公面子後,媽媽又借機教育女兒:“我覺得我們大家一起干,跟爸爸一起參與,你覺得怎麼樣呢?”
女兒爽快地答應了。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在家庭中,需要父親來讓母親感到身體上的舒服,在心靈上感動幸福。”
好的家庭關系也是一個“閉環”,即:
爸爸愛媽媽→媽媽感到幸福→媽媽尊重孩子、教育孩子愛爸爸。
被爸爸用行動支持過的媽媽,才會有更多正能量回饋家庭。
先有好爸爸,才有好媽媽。
爸爸用心,媽媽舒心,全家才能過得開心
也許有的爸爸會說:我不會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帶不好孩子,分擔什麼呀?
難道妻子天生就會嗎?誰還不是從頭一點點學起的。
想起撒貝寧,不會做飯,倪萍罵他“廢物”,他也調侃自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認識菜”。
可有了家庭後,他學會了帶孩子。
疫情期間無法工作,他跟妻子在家照顧雙胞胎。
晚上孩子經常醒來,一個孩子醒來哭鬧,又把另一個吵醒。
好不容易把這個哄睡,那個又醒了。
看著妻子整夜忙著哄睡、餵奶、換尿布,他也跟著妻子學換尿布、哄睡,與妻子輪流起床照顧孩子。
每兩個小時就起來一次,他很快就體會到睡眠不足的滋味,越發理解妻子的不易。
有時候還得逗孩子們玩,他跟倆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滾,滾得滿臉鼻涕。
雖然累得筋疲力盡,可他沒有一點怨言,反而覺得對不起妻子。
他甚至表示不工作也行,想回歸家庭,陪妻子一起體驗孩子的成長,不介意做一個“全職爸爸”。
更是多次表白妻子,希望她多一點快樂和幸福,不要被孩子牽絆住自己的生活。
教育家蘇姆林斯基說:
“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愛自己的妻子。”
喜愛妻子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行了,而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減輕妻子的負擔。
看過一個視頻《我從不幫我太太》,裡面的父親是這樣說的:
我不會幫我太太打掃家裡,因為我也住這裡,我本來就需要清理。
我不會幫我太太煮飯,因為我想吃東西,我也應該動手煮。
我不會幫我太太洗碗,因為我也用了那些碗盤。
我不會幫我太太照顧孩子,因為他們也是我孩子,我的職責本來就是一個父親。
我不會幫我太太疊衣服、曬衣服,因為那些衣服裡也有我和我孩子的。
我洗衣服,因為裡面有我的臟衣服,有我孩子的臟衣服。
我不是在“幫誰做家務”,因為,我就是這家庭的一部分……
一個幸福的家裡,丈夫是不缺席的,他會跟妻子一起分擔家務事,共同營造家庭的幸福。
一個溫馨的家裡,爸爸是不缺席的,他會跟媽媽一起管教孩子,給孩子健全的愛。
丈夫把心思花在哪裡,妻子才會在哪裡放心,孩子才會在哪裡開心。
用心照顧全家的爸爸,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媽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