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沒錢沒背景的年輕人,30歲之前,一定要做4件事,翻身逆襲才有望

Sponsored Ads

他說,自己23歲,沒錢沒背景,眼下工資6千多,畢業3年賺到100萬估計很難實現,但計劃30歲時能實現攢下100萬的小目標,不知道有沒可行的方法?

另外一位讀者說,她轉行了三次月薪勉強過萬,但依然很迷茫,再過幾個月要30歲了,沮喪的情緒一天比一天濃烈。不知道有沒有方法能讓自己找到方向。

看到這兩條似乎無關聯的留言,臨公子其實有個感觸:

Sponsored Ads

30歲前一天,和30歲後一天,沒有任何本質不同

無論哪個階段,多數職場問題集中在兩個點,一是掙太少,二是不明白自己能做什麼、擅長做什麼。

臨公子並不想做什麼雞湯人生導師,我走的彎路不比別人少啊。經常洋洋灑灑立完flag發現,你有你的計劃,老天另有計劃。

只是回頭想想,周圍那些30歲前做到這4件事的人,似乎過得都不至於太差。

01

學一門扎實的手藝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76歲的日本家庭主婦山田勝子入職東京町田市的星巴克。

大家很驚訝,為什麼這麼高齡、多年職場斷崖的老奶奶可以快速適應新環境,並出色完成工作?

因為長期做家庭主婦,勝子比其他年輕員工更能照顧顧客的感受,以及,她早在主婦生活中練就了麻利的清洗能力,如何清潔、如何晾曬、如何降低破損幾率……做得駕輕就熟。

Sponsored Ads

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講,都是要靠本事吃飯的。

而不少人一邊抱怨薪資太低、老闆太摳,一邊本職卻做得乏善可陳。

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畢業多少年年薪多少萬,而是如何儘快擁有一門拿得出手的技能。

所以就需要大量練習基本功,先讓自己達到60分,再讓量變引起質變。

《士兵突擊》裡伍六一對還是新兵的許三多說:“五公里越野跑,我跑了5000公里才拿了個全師第二,你想就這麼混下去啊?門都沒有!”

一門扎實且滿足市場需求的技能,具備釜底抽薪的屬性,至少能解決70%以上的問題

它決定了我們的職場基本面

02

別擔憂過分遙遠的事情

我經常收到一類信息,大幾百字的問題,包含了7、8個問題。

“如何找到好工作”、“如何和老闆談加薪”、“以後如果買不了房怎麼辦”、“自己非常自卑,一直找不到女朋友怎麼辦”……

一方面希望馬上能計劃到成功,但另一方面,想到前方困難重重就始終邁不出腳步

這就導致什麼呢?

長期處於恐慌焦慮狀態中。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曾表達過一個觀點:做好手邊事,就知道下一步怎麼走了

作為經營兩家500強公司的經營大師,他在書裡,提到最多的詞就是努力工作,再努力工作。動不動就是“我建議你竭盡全力把你眼前的工作做好,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做了,你前進的道路一定會展現。”

聽起來超級雞湯對吧?

實際上,稻盛和夫也沒其他方法。

他從小到大成績都不好,畢業後好不容易在陶瓷廠找到一份工作,工廠瀕臨倒閉發不出工資,他只好在實驗室夜以繼日地做實驗推演,沒想到成果為工廠帶來了生機。

創建京瓷後,公司又持續虧損處於破產的邊緣。萬般無奈之下他心想:既然不知道怎麼做,那就遵循做人基本的準則,努力地做正確的事吧。

結果再次扭虧為盈。

我們一路成長,必然會遇到諸多壓力。就好比跑1萬米,肯定很辛苦,但有一種特別有效的解決方法是:

你先騙自己跑1千米,然後再騙自己繼續跑1千米。

把任務拆解開,先解決眼前的問題,見招拆招,不知不覺就會在過程中找到答案。

03

Sponsored Ads

主動出擊

我前同事帶了一個實習生,上個月,她提交的實習心得中有幾句話讓朋友印象很深:

“希望公司能建立更完善的新人培訓制度,提供給員工更多鍛煉機會。”

這個實習生日常比較沈默寡言,同事交給她的任務,有時做完了也沒反饋。習慣安安靜靜地在工位上,也很少主動與同事們交流。

事實上,沒有人有義務手把手地教你。你想要的機會,多數要靠自己主動爭取

“主動”包括兩點。

1、主動做事

董明珠36歲進入格力,成為一名普通的銷售員。沒多久,她就被派去安徽找一家經銷商要賬,金額不小,42萬。

當時市場規範不完善,拖賬賴賬是常事。何況這筆欠款是上位銷售員留下的爛攤子,她就算沒要回來,其實也沒人會說什麼。

然而,董明珠天天去找經銷商,終於有天把避而不見的經銷商堵在辦公室,揚言“你要麼還錢,要麼退貨!否則從現在開始,你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

40天內,討回了42萬債款,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包括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

表面看,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討債,又不會多發工資。但她主動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不僅讓自己產生了更大的價值,也得到了上司的認可,從而得到了更多機會

2、主動學習。

不少人的心態是,希望有人餵飯式地教自己,或是認為請教別人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可你知道麼,你職場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別人經歷過的。我們大可模仿別人的方式和套路,讓它們為己所用

何必要親自去踩坑獲得經驗值呢?

向同事取經,恐怕是最快上手的方式之一。

何況,向別人求教也是一種交流方式。心理學上有個“富蘭克林效應”,是指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幫助你一次。

合作關係,就是在你幫我、我幫你之間搭建而來的。

04

時刻準備變化

我剛工作時做項目助理,日常任務之一是協助制定計劃、跟進彙報。

有一次項目情況比較複雜,我看著進度越來越滯後,只好詢問各環節執行人是什麼原因,然後軟磨硬泡地催他們趕緊做完。

上司看到我日報後,甩了句:“ 你不知道提出修改計劃嗎?計劃就是為了變化存在的。

我當下就凌亂了。

因為我一直以為計劃制定出來,就是要嚴絲合縫地去執行,從來沒有意識到應該跟著變化去修改計劃。

生態圈裡有個規律:最終活下來的,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應變能力最強的。

這條規律同樣適合職場。

很多人是埋頭苦幹的老實人,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

這麼做當然沒什麼不對,但很可能吃虧。

吃虧之處在於,花費了大量精力累積而來的經驗,很可能隨著外界變化而逐漸失去含金量。

這年頭,我們時常聊副業、聊行業、聊趨勢、聊那些新興的或淘汰的事物,歸根到底聊的都是兩點:

1、變化;

2、應對變化

正如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說,未來不可怕,可怕的是變化的未來,我們仍然沿用舊的邏輯。

最後我想說,上面這4點其實算是我踩過一些坑後得到的體會。我越來越發現,一個人的財富和成長,與他的年齡沒太多關係。

與他的認知息息相關。

世界再怎麼變化,機遇和風口一直都在,只是有的人視而不見,錯過一個又一個路口;有的人被風一吹就清醒了,趕緊順勢而為快速適應。

所以,在捕捉到機會之前,請好好打磨適合需求的專業技能、從解決眼前的問題著手、學會主動出擊、並保持隨時變化的心態。

你會發現,真正治癒焦慮的良藥,是懂得理性思考並採取行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