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心理學:「玻璃心」在職場是走不遠的,「反應越慢的人」往往混得越好

Sponsored Ads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碰到一些令我們感到不適的人和事,在職場中更是如此。俗話說:「職場如戰場。」 在職場時,如果你擁有一顆「玻璃心」,那麼,將很難在職場的大浪中屹立不倒。

某高校畢業的小美,雖然才畢業了快兩年了,但是她卻換了不下七八次工作,而每次讓她辭職的理由,似乎都不是什麼大事。

Sponsored Ads

有一次,是她不小心聽到了老闆對她的評價:「小美啊,看上去有些呆呆的……」而沒等老闆說完,她便感到傷心地離開了,此後,她也一直耿耿於懷。

還有一次,老闆的心情不太好,正氣頭上。此時,小美被叫去了辦公室拿文件。還在情緒中的老闆,由於壓力過大,不小心把文件摔在了地上。敏感的小美卻以為是老闆因為對她有所不滿,心中感到十分委屈,後面便直接離職了……

之後的幾份工作亦是如此。一來二去,小美接連換了好幾份工作。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發現,小美有些玻璃心,會因老闆對自己的一點點甚至不算負面的評價,情緒就跌入谷底。同時想法也比較消極單一,執意地把老闆的行為與自己聯繫在一起。

玻璃心原本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指的是心理素質差,心靈像玻璃一樣易碎,很脆弱,經不起批評或指責。「玻璃心」的人往往具有以下三種特點:

1、內心敏感、消極

玻璃心並不是完全源於外界,也與自身性格、氣質有關。美國心理學家阿瑟·亞倫說:「高敏感人群對周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都有所反應,並喜歡深入思考。」

也就是說, 內心敏感的人會非常敏銳地覺察到周圍的變化並加以反應,而如果此反應是消極的,並不是積極樂觀向上的,那麼他們將很容易陷入悲傷的情緒之中 ,於是就成了玻璃心。

在職場中,他們可能會將同時隨口的一句話過度引申成攻擊自己的話,將領導的批評理解成針對自己,在別人批評自己之前先進行自我批評,並把錯誤都攬在自己身上……

2、情緒反應波動大且持久

玻璃心的的人情緒來得很快並且容易受到他人與環境的影響。 刺激或者變化一旦發生,他們會立即產生情緒,可能前一秒還非常開心,下一秒便極度悲傷, 陷入負面情緒且久久不能平靜

Sponsored Ads

在職場中,他們很可能因為某一句話而當場翻臉或者落淚。

3、缺乏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心困難

「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家杜拉提出的,指的是個體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簡單來說,就是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一件事的自信心有多大。

擁有玻璃心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打擊,也許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早期接受了大量的拒絕,導致在很多方面他們已經堅信了自己是無能的,潛意識裡固執地認為他們不能做到對事情的掌控。

Sponsored Ads

而且, 一兩次的成功也不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會把種種原因都歸結於外部,如運氣和巧合。

在職場當中,他們一般不會相信自己能完成某個項目,所以一般也不會主動提出去負責項目,因此在職場上晉升可能並不會很快。 相比較內心強大的職場人,越是玻璃心的人,在職場上的道路也會愈加艱難。

而與玻璃心相對的,是 鈍感力(insensibility)。鈍感力一詞是由日本著名作家 邊淳渡一提出的,與敏感相對的,但並不等於遲鈍,它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為人處世的態度及人生智慧, 是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相比玻璃心的人而言,具有鈍感力的人更易在競爭激烈、錯綜復雜的職場中生存,求得自身內心的平衡及與他人、環境的和諧相處。

那麼,在職場中,我們應該如何提升鈍感力呢?

1、不必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的身上

一個項目的好壞,並不是由某個人就能決定的。對於自己的一些失誤,如果當時其他人也沒有發現問題,那麼他們也是有一定的責任的。

我們需要追求完美,但是這並不會代表我們永遠不會犯錯。項目成員之間也應該互相監督、積極溝通,如此,其質量和效率才能得到保證。

2、正確對待同事與上級的批評,就事論事

我們不必過度解讀別人的話語,將他人的批評上升到能力、品行層面,從而否定自己。

我們要敢於接受批評,直面自己並且藉此機會認識自我。如果他人願意對我們提出批評,那就代表他們認為我們有發展的潛力,不是嗎?

3、保持正念。「正念」一詞最早源於佛教,後來發展成了一種系統的心理療法。正念是指 有目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但是對這一切又不作任何的判斷、分析與反應,只是單純地對其進行覺察與注意。

面對他人的批評,我們可以嘗試著不對其做出情緒反應,而是認真聽取,就好比我們在學習、上課一樣;或者說,就像看待吃飯睡覺一樣,既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但又是人之常情。

如果對方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對我們的態度很差勁,但是 又不對我們進行到一些實質性的傷害,而我們也不是那種能言善辯、能與之對噴的那種人,我們也可嘗試保持正念,不對其做出評判與反應。

這樣,我們的情緒也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產生不良波動。

Sponsored Ads

而且有時候,當對方察覺到我們的脆弱反應之後,是很可能會強化他的行為的,如果我們沒有情緒反應,靜靜地聽或者淡然地做好屬於我們的分內之事時,他們的行為得不到反應,那麼他們可能就會減少這樣的行為,這在心理學上也可理解為「 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