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央視網轉發了一條新聞,說在大洋彼岸,44%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無法一下子拿出400美元的錢用來應急。
這一數據來自美聯儲對美國1200戶家庭的抽樣調查報告,儘管不知道400美元的標準是怎麼算出來的,但這至少傳達了一個信息——美聯儲認為,美國家庭存款達到400美元以上,經濟狀況才能稱之為健康。
折合人民幣,這筆錢大概是2800塊。好像也不多啊?美國人什麼時候這麼窮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去年人均GDP達到5.6萬美元,今年4月份公佈的失業率更是只有4.4%。可以說,只要有工作,美國人基本都能算中產階級了。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人賺得那麼多,為啥存款這麼少呢?合理的家庭存款比例,應該是多少?
1
中國式的糾結
目前國內家庭在不同資產上的配置比例,其實並沒有一個官方口徑。根據挖財君的觀察,無論小康還是中產,即便大家處於相同階層,對存款的態度卻顯得兩極分化。
比如90後家庭(沒錯,90後都結婚了,你說氣人不氣人?),大多崇尚的是美式消費觀——不是月光族就是卡奴。所謂“每個人只能活一次”,他們不想給自己太多壓力,穿名牌,吃大餐,騎共享單車租房上下班不好嗎?
而80後家庭呢,其實跟90後年齡差距也不大,但歲月已開始偷走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如果不準備足夠的存款,萬一生大病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房貸車貸怎麼辦?所以存款多一點好像總是沒錯的。添加淘寶美女客服微信號【elsa031】就可以得到購物優惠券
這些80後家庭的工資雖然不少,但還是不敢“瞎折騰錢”,寧可放銀行等貶值,存款實在攢太多了就買套房唄——因為在中國人眼裡,房價基本不會跌,所以房子對中國家庭來說,只是用來保本的、另一種形式的存款。
經濟學家巴曙鬆稱之為中國家庭在資產配置方面的通病:存款、房子太多,金融資產太少。而根據挖財去年發佈的《中國新中產可投資金融資產配置體檢報告》,全國1.8億新中產中,85.2%的人資產配置比例其實都不健康。
可喜的是,90後們這幾年對金融資產的興趣倒是在逐漸提高,加上抗風險能力強,更願意把存款轉換為貨幣基金、股票甚至比特幣。
挖財君還有個同事,每個月都不存錢,但會拿三分之一的工資出來定投指數基金,他的觀點是,基金定投堅持三年以上基本就是正收益了,到時候完全可以代替存款的功能。而三年後他還不到30歲,需要急用錢的可能性很低,萬一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用信用卡或者其它信用貸款周轉,幹嘛要存款呢?
2
三分之一是主流
其實這位同事的做法無意中反映了他的一個認知,那就是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可以用來做儲蓄型理財,而三分之一這個比例,其實也是一種關於家庭資產配置的主流觀點。
為什麼是三分之一呢?我們可以參照著名的恩格爾係數來看。
恩格爾係數,指的是家庭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一般用來衡量家庭的富裕程度——家庭收入越高,恩格爾係數應當越低,除非你一家人都是頂級吃貨。
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的恩格爾係數應該是多少呢?聯合國給出的答案是20%-30%,將其定義為“富足標準”。
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我們每月必須要存一筆錢用來應付不時之需,那麼這筆錢至少應該覆蓋最基本的剛需,即我們購買食物的開支吧?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工資結餘(存款比例)至少要≥我們的恩格爾係數,而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6年中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為30.1%。
有意思的是,在公元前農耕社會的一本古書《塔木德》——據說是西方最早的關於資產配置的讀物中,也給出過類似的投資建議,現在看來依然非常經典:
每個人應當把自己的資產分為三個部分,其中1/3投資於土地,1/3投資於商業,另外1/3作為現金儲備。
綜上所述,存款佔家庭資產配置比例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視為一種主流觀點。
3
富人不愛存款
然而實際情況是,三分之一的存款比例,對富人來說並不適用。
無論我們將恩格爾係數作為參照物,還是奉《塔木德》中的“古人云”為箴言,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這些觀點是為“大多數人”準備的,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存款比例,只適用於普通的追求小富即安的家庭。
富人是不喜歡存款的。存款確實是一種可以抵禦風險的資源,但在富人眼裡,存款更重要的意義卻是“用來賺錢的工具”。甚至於,富人不只惦記著用存款投資理財,還喜歡大舉借貸,巧用低息的金融杠桿,為自己博取高息的收益。
把三分之一的收入存起來,對他們來說真是太浪費了。根據某外媒去年發佈的一份全球富豪資產配置比例清單,全球富豪平均持有的現金存款只佔總資產的6%,不動產也只有7%,而排在前三位的全是金融資產:美國股票(18%)、對沖基金(18%)、全球股票(14%)。
從這個角度再看本文開頭的美聯儲的調查報告,挖財君倒是覺得美國人挺富態的——存款這麼少,至少已經有了富人的影子啊!
當然,可能性更高的一種情況是:他們只是月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