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人讀書,有一百種感悟。
小時候讀劉禹錫的《陋室銘》,被高雅的文字打動。
人到中年,經歷了沈浮,重讀書,又是另一番境界。
原來,我們得到一樣,就會丟掉一樣,如此反復。
0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舍去位置,得賢名。
山有沒有名氣,不在乎高矮,在乎山孕育了神仙;水有沒有靈氣,看水能否養龍。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原來,最好的山水,不看大小,不在乎外形,而是一種境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把自己有的東西,給別人,讓別人都好好活下去;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大家,教會大家謀生,過好日子。這些善舉,可以讓一個無名的人,變成大家崇拜的神,他住的地方,就是福地。
明朝的王陽明,被貶龍場,住在狹窄的洞穴裡。
當他龍場悟道之後,把自己的感悟告訴大家,專心授業,還和當地的人一起勞動。終於,他得到了第二次重用,成為了軍事家、哲學家、教育家等。
後人把王陽明住過的地方,叫陽明洞,門口寫上了「奇境」兩個字。
說白了,所有高高在上的人,都是從山水之間走出來的,然後也終將回到山水之間。
活得順溜的人,位置高低,都不太在乎了,過了一定的年紀,還會主動讓賢。
把群眾抬舉得高高的,把自己變得低低的,這就是真正的賢人,群眾的口碑是最好的見證。
0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舍去慾望,得安寧。
簡單的房子,但是你不覺得狹窄,進門的台階很樸素,你不覺得醜陋。
你知道,家庭好不好,不在於房子多大,而在乎屋裡有什麼人,是不是人人都和氣。
父母嫌棄子女沒有用,子女埋怨父母不給自己錢財,兄弟姊妹互相算計,這樣的別墅,有什麼用呢?
唐朝的劉禹錫,被貶之後,地方官員刁難他,讓他住進了斗室。
他沒有抱怨,而是推開窗,看看外面的風景,揮筆寫下《陋室銘》,讓當地的官員,羞愧不已。
或許,在心底,劉禹錫是感激大家的,沒有住小屋的遭遇,可能成就不了自己。
慾望是很可怕的東西,可以大過房子,超越星球。
若是你無欲無求,那麼每一天都活得安寧。
比方說,你不求父母給什麼,那麼你就會更加孝順父母,狹小的房間裡,也擠一擠,放下了父母的床;巴掌大的桌子,也能多放兩個碗筷。
人活著,知足常樂,知富常安。
03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舍去群體,得知己。
朋友不在乎數量,靠的是質量。
茫茫人海,有幾個朋友,是有質量的關系呢?在人多的地方,你是感觸不到的。遇到困難了,唯有樹倒猢猻散罷了。
若你主動做好社交的減法,那麼你會發現,能留下來的,就是知己。
劉禹錫一舉高中之後,在京城做官,被權臣王叔文賞識,然後結交了很多人,形成了「二王劉柳」集團,推動革新。
春風得意的時候,他身邊的人很多;當他被貶之後,才發現,唯有柳宗元,生死同在。
柳宗元知道劉禹錫被貶到很遠播州,不顧自己也是被貶的身份,上書說:「禹錫家有老母親,行動不便,就讓我去播州吧,我的母親已經過世,沒有牽絆……」
落難才知人情,落淚才知人心。
要好好活,真的不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人多嘴雜,人心叵測,不好相處。
有那麼幾個人,可以不離不棄,共度時艱,就足夠了。
大家舍去勾心鬥角,不在乎利益得失,好好聊天,讀書,彈琴,快樂就來了。
04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舍去繁忙,得悠閑。
沒有了位置,也沒有了熱鬧,遠離了人群,這在外人看來,是很可悲的。
但是你慢慢會體會到,位置低了,管的事情也少了,正是「無事一身輕」呢。
很多人都是退休之後,才發現自己陪伴家人太少,對子女關愛太少,也沒有好好孝順父母,留下一聲嘆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臥冰求鯉」的主角王祥,被舉孝廉之後,非常意外地拒絕做官,他說,要好好照顧父母。
等安頓了父母,再去做官。
更難得的是,他做官多年,都沒有偏私,也不和鄉紳一起混。
當他過世的時候,奔喪的人不是朝廷賢臣,就是親戚故吏,門前無其他親人吊喪。族孫王戎點贊一句
:「太保可真算清達了。」
是的,不管在職場,還是在家庭,都要做一個有空閑的人。要做什麼,時間擠一擠總是有的。
忙裡偷閑,也能夠讓自己感受到快樂。
你活得鬱鬱寡歡,真的 不是你什麼都沒有,而是你沒有時間去感悟,去享受。
有多少人,忙了一輩子,到死的時候,還抓著一把鋤頭。
可嘆啊。
05
思想家袁了凡說:「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
努力活一輩子,你不可能什麼都沒有,也不可能什麼都有。
最好是,有舍有得,捨得自如。
夜晚掩蓋了陽光,也迎來了星辰;太陽驅趕了黑暗,也帶來了酷熱……哪有什麼十分滿意,不過是心境而已。
如果有什麼束縛了你,那就舍去,這些東西都不適合你。
如果有什麼成就了你,那就舍去,這些東西也是別人需要的。
每一個日子,住小屋,得空閑,花小錢,最撫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