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亞說:
紀德是聲望極高的神聖的魔鬼。
對於某些傳統的東西來說,紀德的確是魔鬼。
他自己也宣稱,「我是異端中的異端,總受各種離經叛道、思想的深奧隱晦和抵牾分歧所吸引,一種思想,唯其與眾不同,才引起我的興趣。」
整個世界都偏愛整齊劃一,可紀德卻熱愛與眾不同,從這一點看,他的確是異端,是魔鬼。
可薩特說:
「他為我們活過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
加繆也說:
「紀德支配了我的青年時代。」
他的書,教我們如何幸福地生活,教我們如何更清醒自在地生活,讀他的書,我們就能找到幸福的密碼,也能發現生活中阻礙我們幸福的魔鬼。
讀完紀德的《人間食糧》,我發現這5種正向思維,能讓我們越活越幸福。
01
開放性思維: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
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你的生活,並不是只能是眼前這種樣子。
眼前的生活讓你痛苦,讓你難受,那你為什麼還要繼續呢?
「嗷,天哪,我是身不由己啊!」
身不由己?
「對呀。」
可你自己的身不由你由誰呢?
「生活啊,家庭啊,孩子啊,世俗啊!這些都讓人身不由己,很多事情不能自己選擇!」
是這樣嗎?
「是呀!」
可是生活用繩子捆住你了嗎?家庭用鎖將你鎖起來了嗎?孩子創造了籠子將你關起來了嗎?
你不敢選擇其他的生活,僅僅只是因為你弱,你沒自信將生活過得更好,你沒信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你擔心離開現在的工作,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你原封不動地接受著現在的一切,接受著你自以為沒有選擇的一切。
其實都是因為你無能啊,你只是將自己無能的藉口強加給生活,強加給你正在忍受著的一切。
恰恰是你,將能夠傷害自己的‘兇器’交給傷害你的那些存在的啊。
「你這就是強詞奪理,你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好聽的話誰不會說?要是這麼簡單,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不改變,偏要你來說?要是都像你說的這樣,那世界就大亂了。
」
你要在更弱者身上找到安慰,在那些跟你一樣的同類身上找到安慰,你要在他們身上找到你無能改變的借口,「那麼多人都是這樣過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這就是阿Q精神啊,要麼就是看似為世界和平考慮,其實還是自己無能。
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但你不敢,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活法,但你弱。
紀德說了很多有道理的話:
不要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
不要相信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不要用來世的生活來安慰現世的生活,來幫助我們接受現世的苦難。不要接受。
工作吧,斗爭吧,絕不要接受你能改變的任何不幸,要反復告誡自己,這完全取決于我。
生活啊,很多時候,不是幸福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幸福,你自己不去選擇,那痛苦自然就難以避免。
那是活得幸福的人,都不會被一種生活綁住,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在一種僵化了的生活里,是不會有幸福的。
紀德說: 我痛恨一切降低人的價值的東西,痛恨一切減退人的智慧、銳氣的東西。
在這世間,我討厭那些讓人失去選擇的勇氣的東西,討厭那些讓人明明痛苦卻不敢改變的懦弱和無能。
任何時候,你都要明白,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
02
強者思維:自己為自己負責
張愛玲寫過一篇很可怕的小說,就是《金鎖記》。
出生在一個小商販家庭的曹七巧,貪慕榮華嫁給了一個大戶人家的殘廢少爺,開始了她悲慘的一生。
她行為粗魯,說話刻薄無禮,大戶人家的姑娘太太都不喜歡她,她自己也對這樣的生活充滿痛苦。
然而,為了人家的錢,她忍受了。
忍受得越多,抱怨就越多,她將自己的不幸都怪罪到別人身上,責備自己的家人,責備自己的子女,似乎這一切都是他們帶來的。
她始終沒有意識到,其實她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為她自己。
後來,她分到了家產,害了兒子女兒一輩子,讓他們活得人不人,鬼不鬼,她還是覺得自己生活的痛苦,都是因為別人。
她將自己人生的悲劇歸咎於別人,卻從來沒懂得,那是她始終把自己當成弱者,她需要別人為她的人生負責,而無法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張愛玲小說裡的不少人物,都是這樣的人。
一個人要想活得幸福,必須懂得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必須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將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
在《人間食糧》里,紀德說:
有朝一日,你開始明白,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苦痛,責任不在上帝而在人類本身,你就不再甘心忍受這一切痛苦了。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痛苦,都是別人帶來的,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弱者思維,是典型的奴隸思維,因為他渴望別人來做救世主,而不是自己為自己做主。
《人間食糧》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答。
他對上帝訴說,人陷入了困境。
可上帝告訴他:
那就擺脫困境,我正是尊重人,才讓他們自己應付。
上帝不會幫人類擺脫痛苦,他要讓人類自己為自己的痛苦負責。
所謂強者思維,不是說你要勝過多少人,而是你首先要勝過自己,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你要清楚地知道,你人生中的好和壞,其實都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
魯迅先生深刻地批評了人性之中的奴性,他所說的奴性,就是別人沒把他當奴隸,他自己就把自己當成了奴隸,當成了弱者,當成了受害者。
強者,就像紀德說的:
自己能獲取的,就不要哀求他人。
這跟《遙遠的救世主》裡面所的強勢文化,其實就是同一個道理,是自己就是主宰,不將希望寄託於他人身上。
強者思維就是,我是強者,我能自己為自己負責,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03
正向思維:向好,才能變好
心理學家、意義療法的創始人弗蘭克爾有一段極為悲慘的時光。
那時候,他被抓進集中營,每天面對的,不是沒完沒了的勞動,就是沒完沒了的死亡。
集中營裡的人,每天過的都是朝不保夕的日子,他們時時刻刻都可能被拉出去殺死,而還活著的,又要接受沒完沒了的折磨。
在集中營裡的三年,弗蘭克爾的妻子、父母、哥哥,全都死在毒氣室裡,他自己也飽受折磨,險死環生。
過著這樣的日子,只要失去希望,就意味著更快死亡,所以,只有想辦法讓自己精神狀態好一點,才能活下來。
弗蘭克爾發現,最先受不了折磨而選擇死亡的,不是那些身體最弱的,而是那些首先放棄希望的。
人生實苦,活在在這世界上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接受生活的考驗,在這種時候,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就顯得至關重要。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態度,就決定了我們會怎樣生活。
你態度消極,那麼再好的東西,到了你的眼裡,也會變了顏色,稍微遇見一點挫折,就會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你做對,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會感覺整個生活都失去了光彩。
紀德說:
人就是為幸福來到世間,自然萬物無不這樣指點。正因為努力尋求歡樂,植物才發芽,蜂房才釀滿蜜,人心才充滿善良。
但人要想活得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正向思維,只有你真正想變好的時候,你才能真正變好。
人生在世,總要面對些挫折和痛苦。
而正向思維,就是從不好的經歷裡發現美好的一面,從不美好的人生中,看到積極的一面。
有人問大師:怎麼才能與自己講和呢?有些事明明無法改變,卻還總是念念不忘。
大師說:
當我把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替換成這件事想教會我什麼,一切都明朗多了。
這就是最典型的正向思維。
很多時候,換個思維,你會發現夜晚雖然沒有白天明亮,但滿天星星就是禮物,你會發現,被欺騙了雖然不那麼愉快,但卻讓你看清了一個人。
白天也不是這一天痛苦的開始,而是一天成長的開始。
恰如紀德所言:
你要把夜晚視為白天的歸宿,要把清晨視為萬物的生長。
04
如其所是:不做評判,便是得道
不管你經歷了什麼,這世界總是平穩地運轉著,很多事情該發生的,還是照樣發生。
日光之下,從無新事。
所以,很多煩惱,都是自尋煩惱。
心理學家埃利斯發現,具體發生的事件A,只是引發人的情緒和後果C的間接原因。
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人自身對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B。
簡單來說, 就是你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發生了某件具體的事情,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產生的評判。
這就是情緒ABC理論。
紀德說:
每個人的不幸,就在於每個人總在觀察,又讓所見之物從屬於自己,其實,每個事物重要與否在於本身,而不取決於我們。
同樣,我們痛苦與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我們自己如何對待這件事情。
所以,不做評判,便是得道。
莊子在秋水中說: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萬事萬物而言,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從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東西,而很多不幸和痛苦,就在於我們對事物的評判。
同樣一件事情,你覺得他好時,他便很好,你覺得他不好時,他便處處都難以忍受。
所以,不做評論,才是最好的態度。
萬事萬物,如實觀照,如其所是,不要人為地去加入太多東西。
當你不再評判了,你就會發現,世界一直都是這樣的世界,每天太陽都從同一個方向升起,而幸福是那樣簡單。
05
知足與愛:沒有愛和知足,就不會有幸福
在這世間,有兩件最常見的幸事。
第一件,愛。
一個人在給予他人愛的時候,自身必然充滿愛,這是幸。
第二件,被愛。
有人愛你,也是幸。
愛和被愛,都是難得的幸運。
被愛當然不必說,但會愛,卻真的是一種本事。
一個不會愛的人,是無法真正幸福的。
會愛,不僅表現在愛他人,更表現在愛自己上。
家喻戶曉的小說《簡愛》里,簡愛生活的環境,跟幸運完全不沾邊,父母死後,她跟舅媽一起生活,但舅媽不喜歡她。
不要說感覺到被愛,她還要被表兄弟們欺負。
後來,她寧願去孤兒院,也不願待在舅媽家裡。
去到孤兒院,她被冤枉,生活也不好,但她學會了一點,那就是自己愛自己,她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優秀的女孩。
離開學校後,她當了家庭教師,期間,她也很愛自己,並沒有對主人卑躬屈膝,而是自我獨立。
後來,和男主人相愛,卻又發現他已經有了妻子。
簡愛一直在愛,所以離開愛人她雖然痛苦,但是她也同時體驗著另一種幸福。
紀德說,他喜歡臨死的滋味,那時候人不會在意有多少東西帶不走,反而可以看看能放棄多少可有可無的東西,將內心裝滿愛,因為愛、期待和希望,這些才是真正的財富。
有了愛,會愛,還要懂得知足,不知足者,無法幸福,因為不管她擁有多少,她都只會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不管她多麼富有,她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貧瘠。
在《包法利夫人》當中,艾瑪就是一個從不知足,被慾望控制的女人。
她的丈夫一心一意愛著她,可是她卻只能看見他的無趣,覺得他不夠浪漫,沒有詩意,她不必工作,他的丈夫卻給了她優越的生活,可是她不滿足,覺得那些東西都不夠豪華。
最後,她被自己的慾望殺死,欠了一堆債,無法還清,吞砒霜自盡了。
不懂得知足,不懂得珍惜,就難以幸福。
因為在世界太大了,我們能得到的東西,和我們無法擁有的東西相比,實在太多了。
可就像紀德說的:
世間就是有些怪癥,偏要自己沒有的東西。
這真是病。
一個總是盯著自身貧瘠處的人,又如何能發現自身的富有呢?又怎麼能發現愛呢?
06
紀德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作家,但他的《人間食糧》,卻是一本真正的幸福之書。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原本是為了幸福。
可悲的是,很多人都過得不幸福,或者是假裝自己很幸福,我們被思維困住,被生活困住, 可是紀德告訴我們,不要去尋找生活,要去真正地生活,不要活在生活的意義裡,而要活在真正的生活裡。
因為生活,就是不斷經歷,幸福也不在想像裡,而在生活裡。
去生活吧,去尋找幸福吧,去和自己的不幸斗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