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明明一腔熱忱為他人付出,可得到的卻是欺騙傷害?
為什麼明明是小事情,卻被自己搞得一團糟,甚至連累他人?
為什麼明明工作已經很努力,卻還是常常對生活感到迷茫?
其實真相很簡單,不懂得遇事「冷處理」,便會陷入生活的泥潭裡。
人生就像打泰拳,越是用力過度或急躁,越容易反噬自己。
《菜根譚》中有句處世名言:「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心思理。」
深以為然,懂得遇事冷靜觀察和傾聽,疏通內心思緒,才能與生活和諧相處。
遇事「冷處理」,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更是成年人最頂級的處世智慧。
與人交往時,要冷眼觀人
在近期的一檔綜藝節目裡,主持人朱丹講述了自己曾經因為不懂冷眼觀人,而掉入他人陷阱的慘痛故事。
朱丹曾經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這位朋友在一次拍攝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周轉問題。
她告訴朱丹,自己已經找好了借款方,希望朱丹作為朋友能見證下此事,在合同上簽個字就行。
出於信任,朱丹對朋友的這一請求完全沒有考察研究,就順手簽了字。
之後不久,這位朋友就宣佈破產,而朱丹卻因為簽字的原因,被迫搭進去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並且還欠下了很多外債。
朱丹慘痛的經歷警惕我們:與人交往時,不懂得冷眼觀人,只聽信一面之詞,註定會受到傷害。
所謂冷眼觀人,就是用冷靜的眼光去觀察他人,深入研究其言行舉止。
只有通過多次洞察,分析對方的品性和底線,才能對一個人做出精準的判斷。
冷眼觀人,是人際交往中,非常有用的識人之術。
朋友的公司來了一位新員工,大家都認為她為人木訥,辦事不利索。
一次,項目小組缺少人手,朋友建議把新來的員工拉進來。
之後,這位新員工不僅給小組幫了大忙,還輔助項目順利完成。
後來,大家問朋友是怎麼慧眼識珠發現新員工?
朋友說道,有次她因有事比平時早到公司一小時,結果看到新員工已經開始工作了,而且當天新員工也是最後一個下班。
之後幾天,朋友一直冷眼觀察,她發現,新員工雖不擅長交際,但工作一絲不茍,她做過的文件非常細致,甚至還會在上面做標簽記錄。
通過察看分析,朋友認為這位新員工會是位出色的隊友,因此選擇與她一起工作,互相學習成長。
古語曰:「萬物靜觀皆自得。」
生命中的一切,經過靜觀察看,都能見微知著。
年輕的時候,我們會因疏忽查究,而被欺騙走彎路。但人到中年,就要學會冷靜觀察,辨別真偽。
冷眼觀人是交往的利器,它能幫助我們透過表象,看到人的本質,從而趨利避害。
人生下半場,遇到的人和事會更繁雜,學會冷眼觀人,你會發現,這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與修養。
情緒急躁時,要冷耳聽語
生活中,常常有人容易心急氣躁,只要情緒一上頭,就不管不顧隨意發洩。
這就把原本和諧的關系搞得一團糟。
在《人性的弱點》裡面,帕特里克·奧海爾就有這樣一段經歷。
奧海爾是一名卡車銷售員,原本銷售經驗豐富的他,本應是王牌銷售員。
但因為他情緒常不穩定,尤其是當客戶質疑卡車質量問題時,他就極其急躁,迫切想要說服對方。
最後的結果就是與客戶不歡而散,他也因一直賣不出去卡車,業績不斷下滑。
不僅如此,客戶還不斷給公司打電話投訴他,甚至直接要求換其他人來代替他的工作。
面對殘酷的困境,為了保住工作,奧海爾決定嘗試改變自己。
在遇到意見不合時先平穩情緒,認真傾聽客戶的真實需求。在取得對方的信賴後,他再耐心講解自己的品牌,之後他的業績快速上升。
很認同一句話:「 經歷得越多越懂得,生活中的大多數煩惱並不是事情本身差到無法處理,而是我們急躁的情緒帶來差的結果。」
管理好情緒,靜心聽取他人的話語,可以避免生活中大部分的煩惱。
曾在一次訪談中,作家李筱懿講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李筱懿曾兩次因為家裡的門鎖壞了而情緒焦躁,但兩次的處理結果卻大不相同。
第一次,她完全聽不進去勸告,滿腹委屈和憤怒,結果是不僅給他人帶來麻煩,自己也疲憊不堪。
第二次時,她吸取上次的教訓,認真聽取了家人的建議,預約了隔天的開鎖服務,自己也在酒店睡了個好覺。
談起這兩次經歷,李筱懿感慨地說道:「兩件事相隔了20年,情況相同但結果不同,原因是我懂得了先學會傾聽,而不是一味地急躁發洩。」
哲人蘇格拉底曾說:「 上天賜予人兩只耳朵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讓人多聞多聽少說話。」
學會冷靜傾聽,領悟話語帶給自己的正面影響,這是一個人最聰明的做法。
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了各種疲憊與辛酸。
如果一遇事就情緒急躁,不僅對自己毫無益處,還會將生活推向更暗的深淵。
倘若我們能穩定情緒,用冷靜的心態去審察別人的言語,生活便會柳暗花明。
人到中年,要學會冷耳聽語,多一點靜聽,少一點焦躁,做情緒的主人,才能贏得生活的獎賞。
人生迷茫時,要冷心思理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裡在《心流》中說道:「當我們身處迷茫時,冷靜下來理清思緒,內在的心流通道才會正常運轉。」
在這個人工智能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越發忙碌。每天996上班,週末加班,整個人就像顆螺絲釘一樣被運轉。
然而,人畢竟不是永動機,總會感到疲憊和迷茫。
在豆瓣上,有個「 逆社會時鐘」小組。
小組裡面的人,敢於嘗試做自己,他們不再遵循「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
的社會預期,而是 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習,運動和生活。
最終,他們學會了釋放靈魂,安穩內心。
懂得梳理自我的內心,找到生活的意義,才能遠離人生的迷茫。
韓國插畫師李彥姃,曾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20歲的她就開始出國闖蕩,後來又開始做插畫師和自由撰稿人,並且一連五年出版了四本書,畫了上千幅畫,成為人們仰慕的傳奇。
然而,隨著名氣擴大,李彥姃卻越來越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這些年為了工作,她從未休過假,疏遠了家人和朋友,放棄了休息與健康,甚至還錯失了一段幸福的感情。
她所有的犧牲換回來的成功,卻並未給她帶來多少快樂,反而讓她的精神日漸衰退。
為了走出內心的困頓,李彥姃決定暫停工作,外出釋放自己。
她來到海邊,在濕潤的海風中,釋放自己滿身的疲憊;她每爬一步山,感覺筋骨就舒展一次。
等到登上山峰時,她發覺那些壓在內心深處的煩悶,全都消失不見,這讓她如釋重負,這時她發現,懂得放鬆內心,才能更懂生活。
從那以後,李彥姃開始聽從內心的聲音,享受輕鬆自由的節奏,生活也逐漸走向和諧。
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會有失去自我節奏,人云亦云的時刻。
但若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要學會冷心思理。
因為無論何時, 面對困頓迷惘,人內心的力量都尤為重要,也只有內心清醒平穩,整個人才能煥發出活力與能量。
人到中年,學會安穩內心,善待自己,才能在迷茫中找到生活的出口,發現生命的光亮。
禪語名言:「保持冷靜,是一個人自我的最高成就。」
中年以後,懂得遇事「冷處理」,才能在為人處世中修得成熟與通透。
與人交往時,學會冷眼觀人,才能看清本質,遠離不必要的傷害;
情緒急躁時,懂得冷耳聽語,才能穩定心緒,及時做出正向抉擇;
人生迷茫時,知道冷心思理,才能找到本心,活出有能量的自己。
願你我都懂得遇事「冷處理」,學會以靜制動,冷眼觀世,擁有一個高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