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雪萊有一首詩曾寫道:
「別揭開這生活的華麗面紗,盡管這都是些不真實的假象。」
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面紗》,便借用了這個比喻。
1920年,毛姆與他的密友哈克斯頓經歷了在中國的漫長旅行後,終於給一部題材找到了合適的背景,創作出了這部長篇小說。
作者用手術刀般的技法,對善與惡、美與丑進行了精準的剖析與展示。
一向對人性有深刻理解的張愛玲曾坦言:
「我承認自己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
毛姆筆下的故事,只要一開始讀,就讓人不忍釋卷。
掩卷後又陷入沈思,現實中有多少人一直不敢直面內心剖析自己?
初看《面紗》,以為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背叛的故事;
可再看卻發現,愛情只是表象,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是復雜的、多層次的人性。
把婚姻當坦途,終將走向歧路
凱蒂的父親是循規蹈矩的律師,她的母親則野心勃勃,一心想讓她嫁入豪門。
追求凱蒂的男人很多。
然而,收入、年齡、社會地位上都能符合要求的意中人,一直沒有出現。
凱蒂挑挑揀揀,一晃就到了25歲。
當得知自己資質平平的妹妹,就要嫁給一位有爵位的醫生時,凱蒂慌了。
於是,她匆匆接受了細菌學家瓦爾特的求婚,跟隨瓦爾特離開倫敦,到香港生活。
凱蒂根本不愛瓦爾特,這場婚姻只是她的無奈之舉。
漂亮輕浮的凱蒂,熱衷於參加各類社交舞會;
木訥內向的瓦爾特則喜歡聽音樂會、逛美術館,這讓凱蒂頗感枯燥無聊。
直到湯森的出現。
40歲的湯森風度翩翩,是香港助理布政司,凱蒂與他一見如故,沒多久兩人便墜入愛河。
很快,他們的幽會被瓦爾特發現了。
事已至此,凱蒂提出失婚,但瓦爾特開出條件:
如果湯森與妻子失婚,並保證一週內就和凱蒂結婚,他就答應跟凱蒂失婚。
凱蒂興沖沖地去找湯森,現實卻給了她狠狠的一巴掌。
湯森明確拒絕結婚,甚至還勸她和瓦爾特一起前往霍亂橫行的湄潭府,這樣便不會因丑聞敗露而影響他的仕途了。
揭開愛情的面紗,凱蒂悲哀地發現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
所謂一見鐘情,不過是見色起意;所謂真心愛戀,不過是一場艷遇。
其實在踏入這段婚姻之初,凱蒂就錯了:
錯在為了趕在妹妹之前結婚,就輕率嫁給了一無所知的瓦爾特。
她試圖通過婚姻去躲避生活的磨難,反而會承受更多的艱難。
而婚後,控制不住蠢蠢欲動,在婚外尋愛,則無異於飲鴆止渴,傷人又害已。
沒想清楚就結婚,無異於給自己挖坑;沒看清人就全盤托出,更是為自己埋雷。
婚姻幸福的前提,是不將就。
踏入婚姻,就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如果一味敷衍冷漠,才是彼此最大的煎熬。
原諒別人,不如放過自己
凱蒂與瓦爾特一起,長途跋涉來到湄潭府。
一到目的地,瓦爾特就開始了日夜不停的工作,他的勇敢和擔當,受到了病人、孤兒和修女們的欽佩。
凱蒂對瓦爾特的感覺發生變化,也是在進入修道院之後。
修道院院長對瓦爾特充滿贊譽和敬佩:
「他對我們有太多的幫助,又如此仁慈,他是上天派來的。」
院長的話,就像灑在荒野之地上的一束光,照進了凱蒂的心。
凱蒂落淚了,她的丈夫不僅是個英雄,還無比和善溫暖。
她開始看到瓦爾特的另一面:無私、正直、睿智、細膩。
凱蒂為從前瞧不起瓦爾特而懊悔。
如今她瞧不起自己,怎麼也放不下這個心結。
日子平靜地向前流淌,直到被一個意外消息打破。
凱蒂懷孕了,她竟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瓦爾特則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中。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曾經提到: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和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人性的復雜,在瓦爾特身上體現得無比真實。
高光之下,隱藏著的是幽微的晦暗。
他用一襲華麗的袍,將一位輕浮的女子裝扮,然後將她放在教堂裡供奉,到頭來,卻發現她敗絮其中,於是他不肯放過自己。
高尚之人愛上庸俗的女人,一個人所憎恨的,恰恰又是他滿腔柔情的所在。
瓦爾特吐露了心聲:
「其實,我不是無法原諒你,我是瞧不起我自己。」
認清他人容易,剖析自己太難;原諒別人容易,放過自己很難。
如果理解是一種能力,與自己和解則是一種修行。
智慧之人,能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也能做到以恕人之心恕己。
「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偉大之人。」
直面自我,方能覓得平靜
修道院院長說:
「一個人是無法在工作中、享樂中,或者修道院找到平靜的,只能在自己的靈魂中找到它。」
凱蒂來到湄潭府,是心不甘情不願下,迫不得已的屈從。
但在湄潭府的種種經歷,使她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
「我在這兒只待了幾個星期,卻覺得像是過了一生。」
作為細菌學家,她的丈夫瓦爾特不再局限於一己之愛,他將目光拓寬,傾注在那些可憐的病人身上。
瓦爾特想讓凱蒂離開湄潭府,回英國養胎。
但凱蒂拒絕了,她不想再回到庸俗的母親身邊。
她把目光投向那些飽受苦難的生靈,決定在修道院盡一份綿薄之力。
在這裡,凱蒂發現了一個更廣袤的世界,不僅體會到幫助他人的樂趣,更發現了自身的價值。
此時的凱蒂,擯棄了從前的自己:
原來除了愛情和物質,自己的靈魂也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
然而,總有一些意外讓你措手不及。
瓦爾特在實驗室染上了霍亂,很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目睹了世間的殘酷,沐浴了人性的光輝,經歷喪失愛人的痛苦後,凱蒂終於有勇氣和能力,去探索自己的靈魂深處。
凱蒂終究平靜地活了下來,她想:
「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并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後來,凱蒂也意識到了自己對父親的虧欠,她去請求父親的原諒。
父親從不想飛黃騰達,卻為了母親的野心,不停地為之付出努力,全家人僅僅把他當作經濟來源,卻從未好好愛過他。
凱蒂跟父親說,希望自己生一個女兒:
「把她撫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人,不依賴別人,能掌控自己……
不讓她再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
通過體驗生命中悲喜的感悟,揭開了掩蓋著自己生命的,那俗世浮華的面紗;
凱蒂才發現,那背后是一條通往寧靜的路。
她從一個自私、狹隘、追名逐利的女孩,成長為內心安寧,靈魂強大的獨立女性。
內心的寧靜,唯有自身的覺醒能夠抵達。
打破虛榮的枷鎖,付出仁慈與愛,方能獲得充實與平和。
▽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湯森讓凱蒂目睹了生活的殘酷,修女和瓦爾特讓凱蒂見證了人性的光輝。
凱蒂走向那條漸漸浮現的覺醒與救贖之路。
她從一個自私狹隘的人,經歷種種蛻變,終于超越平庸的生活,尋找到了獨特的自我。
生命中真正的貴人,是去除浮華、拋棄面紗,越來越好的自己。
這本小說,講述了愛情中所有的不美好:
背叛、猜忌、報復,還有我們終將面對的離別。
揭開那道被稱為生活的虛華面紗,在它背后隱藏著光明與希望,對愛和自由的渴求,非經煉獄,不能抵達。
莫畏浮云遮望眼。
如此,才真正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對自我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