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中國人修身三大定律:茶壺定律,筷子定律,屏風定律

Sponsored Ads

無方難立人,無圓難成事。

中國制器有其文化講究:納禮與器,器以載道。

Sponsored Ads

一碗一箸,一壺一鼎,每件器物無論外在形制,還是內在人文,皆有學問。

茶壺、筷子、屏風,這三件器物,蘊含著中國人三種修身哲學。

01

茶壺定律

壺,圓腹。

古人以圓寓天,認為壺中可納萬物。

許多詩詞典故都以此為意象。

《後漢書》中就記載了一個叫費長房的人,他跟著一位老翁鉆進一壺裡,結果發現裡面雕欄畫棟,奇花異草,自成天地。

唐代詩人元稹也寫過這樣的詩句:壺中天地乾坤外,夢裡身名旦暮間。

Sponsored Ads

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 做人如壺,要大肚能容日月,要胸懷可納天地。

《尚書》有言,必有容,德乃大。

人這一生,紛擾無數,若沒有彌勒佛一般的大肚量,又怎能無掛無礙,淡看世事。

五代十國的宰相馮道,性情寬厚。

有一次,馮道出鎮同州,無意中怠慢了副使胡饒。

胡饒便懷恨在心,常趁醉在牙門外辱罵馮道。

可馮道卻不以為然,還將胡饒召入府中,備辦酒食招待。

還有一次,有人牽驢入市。

驢臉掛著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

馮道聞之,並不動怒,只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麼奇怪的?」

《菜根譚》裡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此三者可以遠害,更能養德。

不和小人糾纏,不汲汲於小事,就是在善待自己。

北宋宰相呂端,因遭陷害,被貶還鄉為民。

回到家後,當地官吏豪紳攜帶重金厚禮來拜訪他。

呂端哭笑不得,言明真相後,官吏豪紳臉色突變,紛紛又把禮品捎回,臨走前甚至出言諷刺。

可呂端一笑置之。

過了幾天,朝廷宣召呂端官復原職。

那批人又聚在呂端家中,百般奉承。

書童氣憤,想將他們趕出府門。

而呂端卻表示,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心懷芥蒂。

有大格局者, 眼寬能容世間事,心寬可諒天下人。

人生的沈浮起落,世人的誹謗議論,他們都盡付笑談中。

02

筷子定律

曾仕強老師曾說:

「中國人的筷子大有學問。一頭是方的,一頭是圓的。

如果兩頭都是圓的,筷子就很容易滾落。

如果兩頭都是方的,夾東西就不方便。

有圓頭,筷子才有用;有方頭,筷子才能立得住。」

這包含著中國人的處世之道: 無方難立人,無圓難成事。

清朝時期,大學士張廷玉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曾三任會試同考官。

很多官員在任考官時會借機受賄。

即使考前不收好處,考完之後被錄取的進士們會給考官送上禮金,這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現象。

可張廷玉不僅在入闈之前摒絕送禮,門生來答謝,他也一律只象徵性地收一點禮品,重金堅決拒絕。

張廷玉告誡自己的門生,清廉要從小處做起: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同時,張廷玉謹守黃庭堅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結仇的事不幹,得罪人的話不說。

Sponsored Ads

乾隆評價他,既哲亦既明。

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整個清朝,漢臣享此榮譽者惟他一人。

太剛易折,太柔則廢。

一個人立身處世,要恪守底線,這是做人的原則,也要圓融變通,這是處事的智慧。

左宗棠曾官至兩江總督。

擁有如此權勢聲望,他從未牟取私利。

大部分俸祿都被他拿出來用於資助清朝公共事業。

出征期間,他與將士同吃同住,軍餉拖欠時,他自掏腰包貼補。

為官做人,左宗棠有自己的準則,與人相處,他亦通於世故。

每次回家,左宗棠總會宴請鄉鄰,登門送禮。

家人問其緣故,他說,廣惠之道,亦遠怨之道。

左宗棠十分清楚,人性好妒忌,易積怨成恨。贈與恩惠,便是化解這一人性弱點的最好辦法。

知善惡,做事有矩,謂之品正;

諳人性,待人周到,謂之情商。

內心嚴正,外在圓通,是我們行走於世間的最高境界。

03

屏風定律

漢代劉熙《釋名·釋床賬》曰:「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

古人們常將屏風放置在床榻之後或是客廳裡,以起到擋風、遮私的作用。

這隱含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含蓄內斂,不事張揚。

洪應明在《菜根譚》說,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

過於鋒芒畢露的人,往往容易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一個人低調不高傲,謙遜不矜張,便能贏得他人幾分好感,多留幾分餘地。

馮異是東漢初年的「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他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功勛卓著。

但馮異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員時,無論對方職位高低,都會吩咐手下把自己的馬車駛開避讓,待他人走遠時再上路。

劉秀帶領眾將領打仗,戰斗結束時,將士們喜歡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炫耀自己的戰績,以期「論功行賞」。

但馮異總會獨自躲到大樹下。

久而久之,他「為人謙,退不伐」的美名也傳開了,並獲得了「大樹將軍」稱號。

孔子說,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能達到如此境界的人,亮有所掩,耀有所遮,與人相處,使對方如沐春風。

1935年,倫敦打算舉辦中國名畫展。

法國漢學專家伯希和、蔡元培、林語堂等人參與選畫。

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觀覽時滔滔不絕:「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

一旁的蔡元培,不爭辯也不多言,偶爾禮貌性地輕輕點頭示意。

後來,伯希和仿佛意識到什麼,忽然閉口不說話。

因為他想起蔡元培曾是清朝進士,官居翰林院編修,文學造詣極高。

這樣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家如此謙恭有禮,自己卻如此聒譟,他深感自己無禮且淺薄。

品現於事,心藏於身。

有多大本事,有多大才華,無須時時張揚。

做人應如玉石,即使光華斂於內,別人也能感受到你身上由內而外散發的溫潤。

道之顯表,則在器物。

我們從茶壺上,明白做人要放大格局;從筷子中,懂得立世要內方外圓;從屏風上,體悟含蓄雋永之韻。

Sponsored Ads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工匠,學習這三種器物之道,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打磨自己,雕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