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源於對人性的無知。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和人打交道,但是對人性卻茫然不解,於是人生陷入庸庸碌碌的境地。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成熟並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做人。
1
順著人性做事
什麼叫順著人性做事?
說白了,就是你要明白別人心裡想什麼。
很多時候,如果對人心缺乏足夠的了解,很容易就會惹禍上身。
學會洞察他人的心理,順應對方的人性,你才能在這個世界安穩立足。
《三國志》中,袁紹要攻打曹操,田豐看出曹操詭計多端,多次勸諫袁紹不要出兵。
袁紹不聽勸,於是田豐一而再、再而三請求。
幾番下來,袁紹徹底惱了,他將田豐關押起來,隨後帶兵出征。
果不其然,一切如田豐所料:袁紹大敗。
就在底下人都以為袁紹會就此重用田豐的時候,田豐卻被袁紹殺了。
為什麼?
因為田豐雖然聰明過人,但他錯就錯在忽略了人性——
沒有一個領導人,會喜歡下屬的風頭蓋過自己。
當你表現出超出領導人的智慧,不僅傷了袁紹的面子,也會破壞了他的威信。
為了挽回自己的尊嚴,袁紹殺田豐也就是必然之事。
作家彼得·德魯克說: 「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
很多時候,你不是不能發表意見,只是在發表前,你要先想想對方有沒有接受意見的雅量和胸襟。
然後,你就可以決定「說」還是「不說」,或者「怎麼說」。
同樣是謀臣,荀攸就有大智慧。
荀攸是曹操智謀團的首席謀士。
曹操征討呂布,是荀攸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計策,最終生擒呂布。
曹操應對袁紹的討伐,本是以弱敵強,結果因為荀攸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最終反敗為勝。
荀攸這樣一個才能卓越的人,卻十分內斂低調。
面對自己顯著的功績,他向來隻字不提。
與曹操相處的過程中,更時常犯一些小錯誤,讓曹操來糾正,借機給對方優越感。
就這樣,荀攸深得曹操器重,更被曹操尊稱為「謀主」。
縱觀三國時期,聚集了眾多運籌帷幄的名士,但能夠善終的並不多。
荀攸是其中一個。
不得不說,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人性的拿捏。
生活中,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能夠了解別人,同時洞悉人性的弱點。
他們不張揚不跋扈,知道用韜光養晦來保全自己,更懂得滿足他人的心理以達到自身所求。
記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永遠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
當你能夠體察人心、順應人性,自然能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裡遊刃有餘。
2
逆著人性做人
什麼叫逆著人性做人?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向下的本性——貪圖安逸、得過且過、沈迷舒適……
若是一味縱容本性,命運就會在不斷的自我滿足中,急劇下滑。
真正的高手,懂得與墮落的天性做對抗,在不斷克制中,突破人性的束縛。
北宋文人范仲淹,幼年喪夫,被迫跟著母親改嫁。
寄人籬下的日子裡,他受盡了冷眼。
但越是委屈,他就越奮發圖強,立志要出人頭地,讓周圍人刮目相看。
十幾歲的時候,他在一個叫做澧全寺的廟裡讀書。
寺廟條件艱苦,很多同學都會從家裡帶來美味佳餚,以供日常食用。
而范仲淹每天只煮一鍋粥,冷卻之後用刀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為食。
他說: 飽暖思淫慾,越是艱苦的條件,往往越鍛煉人的心智。
讀書的五年裡,同窗們時常出去遊山玩水,只有他始終不為所動。
有一次,皇帝出宮朝拜,寺院的師生們都激動地跑去觀看。
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然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
面對別人的質疑,范仲淹回答說:「以後皇帝會親自見我。」
果不其然,27歲那年,范仲淹憑借優異的成績考中進士,並接受了皇帝的親自接見。
有時候,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就在於對人性的把控。
放縱沈淪,就會日漸平庸;克己自製,就能在勤勉踏實中,實現人生的蛻變。
蘇秦本是一介草根,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強大的背景。
當他立志要成就一番功業後,便頭懸梁、錐刺股,逼自己學習縱橫之術。
別人吃喝玩樂,他逼自己在家讀書;別人花天酒地,他還是逼自己在家讀書。
極端的克制之下,蘇秦最終成為六國的國相,名垂千古。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克制自己的懶散,才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克制自己的墮落,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說到底,學會跟自己的人性作斗爭,才能不斷打破命運的壁壘,實現人生的逆襲。
▽
人性,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讀懂人性、順應人性、克服人性,人性就是你騰飛的工具;
抵觸人性、指責人性、抱怨人性,人性就是你人生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