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道德經:人生未能如願的遺憾,或許也是在避禍

Sponsored Ads

道德經:人生未能如願的遺憾,或許也是在避禍。

古人有雲: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Sponsored Ads

活得太清明太干凈的人,未必是一種好事,反而會因為你的清明干凈,而給自己造成障礙,樹立屏障。

人生的障礙就是源於自己對於外界事情的不能容納,不能接受,也因障礙而起了執念,更有了痛苦,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僵化。

《菜根譚》之中說這樣一句話: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那些堆滿污物的地方通常會滋生許多生物,而極為清澈的水中卻沒有魚兒生長,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氣度,絕對不能自命清高獨來獨往。

堅持完美是一個美好的品德,但是活得過於通透和干凈,不能接受任何的不完美反而是一種缺陷。

白巖鬆老師說: 「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極致。」

因為這個世上沒有完美存在,越追求完美越會產生失落的痛苦,而且萬物物極必反,當你過度追求完美和圓滿的時候,事物就會往相反的方向去發展,這也會給你帶來災禍。

永遠記住一句話: 人生中未能達到的圓滿而產生的遺憾,或許也是在避禍。

Sponsored Ads

《道德經》中說: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一位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很多人討厭的孤單、寡和、不圓滿,但是王公卻能用這些詞稱呼自己,世間之事有益必有損,有損必有益。

事物都有不同的影響以及作用,就好像我們所追求的圓滿和完美,我們自以為這些圓滿和完美給自己人生帶來是完全好的作用,其實並非如此。

在看似「好」的影響之下,還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災禍和問題,而容納這些不完美,才是避免這些問題的根源。

Sponsored Ads

而容納就是能夠讓事情只做到八分滿,還預留兩分餘地的智慧,不但能夠有退路,而且也會因為你寬廣的胸懷容納更多的事物,古往今來,但凡能成大事者,必然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容納世間污穢之事。

唐朝的李靖曾經任隋煬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的意思,就向隋煬帝揭發李淵,李淵滅隨之後,就要手刃李靖,這個時候李世民卻站出來反對,才得以保住李靖的性命。

後來李靖馳騁沙場,征戰天下,安邦定國,也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

同時還有一個人叫魏徵,他曾經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功成名就之後,不計舊怨,量才重用,讓魏徵覺得 「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朝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豁達的心胸才可以容納百川,人生在世,先學會容納那一些不完美的「污穢」,當一個能夠容納世間萬物的入世者,才能擁有出世的境界和不一樣的人生,適當的去接受一些污穢,才能獲得更好的敬重。

宋朝的大學士蘇軾和王安石,兩個人有著非常深的淵源,他們從最初的針鋒相對到後來的相濡以沫,其中發生著外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王安石最初對蘇東坡的態度不太好,因為蘇東坡和他的立場不同,王安石是革新派,蘇東坡是保守派,所以他就藉故把蘇東坡貶到黃州。

而蘇東坡胸懷大度,倒沒有把這件事放心上,更沒有念舊惡。

後來過了很多年之後,王安石從宰相位置上退下來之後,兩人關繫好的像結拜兄弟一樣,共敘舊情,互相鼓勵,最後蘇軾經過王安石居住的地方,還特意幾次去拜訪。

所以,永遠記住一句話,人生所有的心性影響的都是自己,無論是豁達和狹隘,最終都會在你的生命中開花結果。

Sponsored Ads

所以讓自己能夠多容納一些事情,摒棄自命清高的特性,放棄堅持完美的狹隘心性,才能容納更廣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