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高爾基《童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贏回來

Sponsored Ads

多年前,高爾基跟好友列寧聊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待他講述完畢,列寧的眼中早已飽含淚水。

Sponsored Ads

列寧對高爾基說:「我的老朋友,在這一切寫下來吧,這是多麼富有教育意義!」

於是,高爾基記錄下了以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俄國為大背景,自己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

在《童年》這本書中,高爾基化身為主人公阿廖沙,在塵世之間,艱難生存,苦中作樂。

生在一個殘缺的家庭,處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人就應該無可救藥地沈淪下去嗎?

阿廖沙用自己的經歷,傳遞給人們的答案,擲地有聲:

我們無法選擇怎樣的出身,但卻可以選擇怎樣去生活。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贏回來。

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書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慘的,3歲那年,父親因意外離世,懵懂的他,瞬間成了半個孤兒。

母親太過悲傷,基本無暇顧及他,便把他送去了外婆那裡。

Sponsored Ads

而這,僅僅是他噩夢的開始。

在阿廖沙的印象裡,外婆家中幾乎從來聽不到笑聲,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總是大聲嚷嚷,互相威脅、吵鬧。

外公是以前在伏爾加河做過纖夫的莽漢,後來開了染坊,哪怕小有所成之後,暴脾氣卻絲毫未改。

有一次,阿廖沙偷偷把家中的桌布染成了深藍色,就遭到外公的一頓毒打。

他因此生了一場大病,一連好幾天,躺在床上動彈不得。

兩個舅舅是十足的敗家子,他們為了分家,時常在家中大打出手,甚至幻想著殺了自己的父親,好繼承家產。

原本應該是陽光快樂的童年,在阿廖沙看來卻充滿黑暗與窒息。

這部書的評論區裡,無數網友對阿廖沙的經歷感同身受:

我的父親脾氣十分暴躁,在家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稍不順心,就對我大打出手;

我一直輾轉寄居在親戚家,習慣了看別人臉色,從不知道愛和溫暖長什麼樣;

我父母的眼裡,只有錢,我能拿出錢的時候,我是他們的女兒,拿不出錢來的時候,他們便嫌惡我,比看見蒼蠅還惡心。

一樁樁,一件件,看得人觸目驚心。

傅首爾曾在《奇葩說》裡講:「這個世界,本就不公平,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人含著一口痰出生。」

有一個很扎心的現實是: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

有人生來就帶傷行走,終其一生也無法治癒。

有的人幸運得到救贖,卻始終抹不去那一縷晦暗的底色。

無法選擇自己出身的我們,跌跌撞撞,逆風而行,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是最難的修行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來自於家庭。

在被阿廖沙稱作「人間地獄」的外公家,他的日子過得十分壓抑。

生活的窘迫、無故的毒打和被拋棄的恐懼,一直如烏雲般盤踞在阿廖沙的心裡。

饒是如此,阿廖沙卻從未抱怨命運、憎恨母親,而是試圖去理解母親的無奈和困苦。

母親的一生,是流離而悲慘的。

小的時候,暴脾氣的父親對她非打即罵,兩個哥哥冷漠無情,一直覬覦屬於她的那份家產。

長大後她好不容易找到相愛的人,丈夫卻又猝然離世,幾個孩子也相繼夭折。

母親偶爾心情好的時候,也會笑吟吟教阿廖沙識字,大聲稱贊自己的兒子。

但當生活的愁苦襲來,她又一副冷漠疏離的表情,讓阿廖沙忐忑不已。

說到底, 愛是本能,更是一種需要習得的技能。

父母的愛,或許笨拙、無力,但那是由他們的經驗和經歷造就的。

作家麥家12歲那年,因為被同學辱罵自己的父親是「牛鬼蛇神」,和同學打成一團。

Sponsored Ads

被揍得鼻青臉腫的麥家,卻再度遭到父親的毒打,用力的兩個耳光,扇得他鼻血直冒。

小小的他不明白,為何自己幫父親出頭,他要這般不留情面?

他這一記恨,就是十多年。

那些年,父子倆從不說話,他發奮讀書遠走他鄉,每每寫信,也從不提及父親。

直到他後來自己有了兒子,才逐漸明白,那一次令他刻骨銘心的毒打,是父親在特殊時代給他的保護,那些沈默寡言,隱藏著無言的深情。

想起知乎上曾有個話題:「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大的隔閡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說: 「是時代、經歷、眼界的不同,讓他們根本無法了解對方,因此相愛相殺,兩敗俱傷。」

父母的愛,年紀尚小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懂得,但當我們長大,也到人間去歷練過,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與傷痕。

有些愛,我們身處其間時無法識別它的真實面目,但終有一天,我們會讀懂隱藏的那份不捨與柔情。

生而為人,誰都不易,試著原諒與包容父母的局限,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讓過去的過去,才能得到新生,放下了該放下的,才能重新啟程。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贏回來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

不是每個創傷都是災難,除非你允許這個災難發生。

落在我們頭上的境遇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

書中有這麼一個人,她從出生開始就沒有父親,跟著窮苦的跛子母親四處乞討,週日就到教堂門口等著別人的施捨。

十歲之後,母親不好意思帶著她要飯了,便開始教她學習織花邊。

很快,她就成了她們那一帶織花邊的能手,有了獨立謀生的底氣。

嫁了人之後,她認真地愛著她那暴脾氣的丈夫,用心照顧著家中的每一個孩子。

命運苦厄中,她的心中卻一直住著一位仁慈的上帝。

這個人,便是阿廖沙的外婆。

在阿廖沙昏暗晦澀的童年裡,外婆是最溫暖鮮亮的一抹底色。

她會編溫暖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外孫,會對街邊流浪的人,施以援手。

樂觀堅韌的外婆讓年幼的阿廖沙懵懂地意識到: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生存的環境,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怎麼樣去生活。

昏暗的時日裡,阿廖沙也如饑似渴地從周圍汲取成長的養分。

在溫柔的外婆身上,他學會了對他人溫柔以待;在孤苦伶仃的房客身上,他學會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天氣晴好的日子,他與童年玩伴,串街走巷拾破爛,以此補貼家用。

遍地污泥的生活中,阿廖沙和他的外婆,憑著強大的信念,在憂愁壓抑的空間裡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星星。

書中的阿廖沙的境遇,也是高爾基真實的童年經歷。

他在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悲慘遭遇時,感慨道:

童年的苦難,會教會你成長。

高爾基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裡。

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的他就開始在社會上流浪,雖然他只上過兩年小學,但一直對閱讀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漂泊的底層生活,人們的困境與掙扎,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最終使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作家廖一梅曾說:「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地裡拔出來。」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但並不是一個人的宿命。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但那並不是全部的我們。

我們起初弱小,但總會長大,那些讓我們受傷的地方,最終會長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東野圭吾曾說: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一切無從選擇,命運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只有盡力打好它。

真正勇敢的人,即便命運給了一副爛牌,也能將它打亂重組,最終打出王炸。

Sponsored Ads

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被外界所打敗,而是為了戰勝原本怯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