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真正毀掉一個人的,是習慣性反駁

Sponsored Ads

知名博主在直播時,談到自己的一位室友。

剛說了幾個相處情景,就聽得大家一陣窒息。

Sponsored Ads

博主感慨一句誰家的外賣不錯,室友立刻擺手:那家不行。

買的水果口感酸澀,博主說「生了」,室友硬要來一句「不是生了,就是不大熟」。

博主提出寢室出遊的建議,室友脫口而出「這樣不好」,轉過頭卻又問博主「你剛剛說什麼來著」……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無論談論什麼話題,都習慣用否定句開頭。

哪怕你們觀點一致,他也要換種說法來杠你。

有時甚至還沒聽你說完,就迫不及待表達自己的不屑。

不講事實,不談邏輯,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只為了反駁而反駁。

01李雪琴曾在一檔節目中,建議廣大學生:沒有熱門的專業,就選熱愛的。

嘉賓許天奇跳出來反對:還是得選熱門的。

Sponsored Ads

李雪琴不得不重申:我是說在沒熱門專業可選的情況下,盡量選熱愛的。

結果許天奇還是不依不饒:「那也不是選熱愛,而要選喜歡的。」

現場氣氛一片尷尬,所有人都明白李雪琴說的「熱愛」,跟他說的「喜歡」,本質上是一個意思。

彈幕裡有句評論:「我以前有個朋友也這樣,現在已經不是朋友了。」

很多時候,這些反駁的人未必有心,可於聽者而言,卻是字字扎心。

沒有人喜歡和滿腹戾氣的人交往,也沒有人願意和一身棱角的人相處。

一個人把反駁當成習慣,得罪的是別人,消耗的是自己。

如果你熟悉主持人魯豫,想必記得她早期的訪談風格。

每當對方的回應,沒有遵循她的思路,她就會蹦出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沒有覺得這樣有何不妥。

直到有次體檢,醫生見她各項指標正常後,認為她平時工作很清閑。

魯豫很疲倦地說:「我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呢!」

醫生反問了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一種不被理解的無奈湧上心頭,魯豫這才發現自己的說話方式,會給別人帶來這樣的委屈。

從此她一改往日風格,每當採訪對象說話時,她都全程保持微笑傾聽的姿態。

遇到不明白的情況,她也只在對方說完後,問些引導性的問題,而不是急於質疑。

漸漸地,嘉賓們都願意吐露心聲,魯豫的狀態也不再緊繃,採訪也變得輕鬆從容起來。

語欲勝人,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誰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三觀,而反駁只會讓關系怨懟叢生,讓自己心力交瘁。

正如企業家尹明善曾說:但凡遇到點事就要爭個對錯,你不苦,誰苦?

每個在生活中被拖垮的人,其實都在為自己的習慣性反駁買單。

02建築師王澍留美回國後,在中國美院從事舊樓改造。

每當同事提出設計思路,他都會說這樣不行,有悖國際前沿的建築理念。

幾個月下來,不僅項目難以開展,他自己也常感到身心俱疲。

後來外出調研,他見到當地樓房風格迥異,各擅其美。

贊嘆之餘,王澍想起和同事的爭論,不由深自慚愧:「世界是多樣的,我所知的實在微乎其微。」

心理學中有個「達克效應」。

意思是說,對某個領域一知半解的人,更容易產生莫名的優越感,進而感覺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永遠是錯的。

適當反駁,可能是為交流觀點,習慣性反駁,則一定是無知的體現。

正如我們常說,無知者無畏。

越是認知淺薄的人,越是缺乏敬畏之心。

他們用自己狹隘的視角看待世界,習慣對別人的一切指指點點。

Sponsored Ads

劉潤曾在內部分享會議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住在深山老林的部落族人,某天突然被帶到紐約中心。

他不會驚嘆城市的繁華,科技的先進,生活的便捷。

而是對用打火機的人說 「不對,你應該鉆木取火」,對騎單車的人說「不對,你應該騎馬」。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族人永遠不能融入現代社會,最終在擁擠的街頭,做孤獨的異類。

他後來在《底層邏輯》中寫道: 當你覺得世界一無是處時,自己亦已被世界拋棄。

無知的人,通過反駁別人,顯得自己無所不知。

但生活不會說謊,短暫的優越感,片刻的成就感,都在暗中標注了價格。

愈發偏執的性格,逐漸萎縮的圈子,不斷匱乏的認知和眼界……

隻想在言語上做贏家的人,最後都成了人生的輸家。

03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曾說:

「習慣不是問題,反駁也不是問題,兩者加在一起就是大問題。」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無時無刻的反駁欲。

用思考代替習慣,把反駁變成反思。

茱莉亞·達爾是當代最出色的雄辯家,獲得過世界辯論大賽最佳辯手。

然而平時她也因職業習慣,總是下意識反駁周圍人所說的每一句話。

精湛的辯論技巧,能夠幫助她在賽場上連戰連勝,卻在生活中帶給她無止境的爭吵和疲憊。

終於在和多年的朋友決裂後,她開始明白:

「台上你能辯出一個結果,但在台下,你唯一能和別人達成的共識,就是你們不可能在任何事上達成共識。」

從此她跟任何人交談,都會在對方說完一句話後,強迫自己停頓5秒再開口。

起初,反駁欲被強行壓抑,茱莉亞會感到胸口一陣明顯的窒悶。

但隨著反駁欲逐漸消退,她反而有種思考時才有的淡定平和。

盡管只有幾秒,卻足以讓她意識到,對方所說的大部分內容,根本沒有值得爭論的地方。

《論語》中說: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不經大腦的反駁,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惰性。

學會在傾聽中思考,很多讓你憤懣不平的事情,自會雲淡風輕。

很贊同這樣一句話:反駁是本能,反思則是本事。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處處反駁。

而是坦然接納自己的局限,在尊重不同觀點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完善。

最近在看《華為學習之法》,對其中一個故事感觸良多。

華為早期開拓日本市場時,遇到一個難纏的客戶,明明每步流程都嚴格遵守了標準,但客戶還是退回產品,而理由竟是「標簽貼得比較隨意」。

換作一般人,肯定不能接受這種理由,只會覺得客戶是在存心刁難。

華為的負責人卻強忍反問的沖動,還請求前往客戶的倉庫參觀。

很快他發現並非客戶吹毛求疵,而是他們使用了自動掃描設備。

標簽沒貼在指定區域,倉庫人員就必須手動將包裝上的標簽對準掃描口,使得入庫效率大打折扣。

這位負責人在總結大會上說:「如果當時我們反駁客戶,不僅會失去一筆長期訂單,也會錯過一次學習先進入庫方式的機會。」

真知灼見,往往藏在不中聽的話裡。

當你駁回了所有反感的觀點,也就拒絕了一切可能的成長。

正如演員比爾·奈伊所說,你遇到的每個人,都能彌補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你可能並不知道,劉德華當年曾被香港媒體稱為「遭受惡評最多的演員」。

在一檔節目中,記者問他如何能做到在質疑中成長。

劉德華平靜地回答:不要句句反駁,而要字字反思。

駁倒一個人,不會讓你變得優秀。

Sponsored Ads

請記住,創造新陸地的,不是表面喧囂的波浪,而是底下沈默的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