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手足?古人有句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
電影《我的兄弟姊妹》中有句特別溫暖人心的經典台詞:「爸爸說我們原本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落到地上,結成了冰,化成了水,就再也分不開了!
現實生活中,兄弟姊妹是陪伴我們成長的人,見證了不為人知的不堪和無以言說的喜悅,那些走過的路,那些嬉笑打鬧,最終都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是,再親近的兄弟姊妹也逃不過「樹大分丫,兒大分家」的命數,終歸是「各有各家」「各顧各家」,當不同的家庭再次面對的命運的種種考驗時,兄弟姊妹之間,最好的關系,並不是「榮辱與共」,而是「沒有關系」。
01經濟方面:不爭不搶,互不相欠,才能「各自安好」。
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同「親兄弟、明算賬。」
小時候,覺得這句話挺殘忍的,畢竟,那些一分一毫都要算清楚的,基本上是「外人」才會計較的。
每每想到這里,便覺得,成年之后的兄弟姐妹之間,是不是會變得冷漠、客套。
及至中年,才明白,這倒不一定是為了爭奪家產,而是「兄友弟恭」的必備前提。
前些天,入贅外婆家的三姨父回老家奔喪,他的老父親,以95歲高壽謝世。三姨父自二十出頭入贅后,幾乎一年只回家一次,一來一去,除開在路上耽擱的兩天,幾乎只是打個轉就走,幾乎和老家的兄弟沒什麼交往,更不用說侍奉父親了。
或許心有歉疚,也或許是為了讓老父親走得安心,三姨父邀請了「入贅」這邊很多親戚前去送葬,坐了滿滿五輛小汽車。
姨媽們都對三姨說,這次三姨父回家奔喪,他要出多少錢都由他定,她們幾姊妹也會根據當地習俗隨禮,絕不會讓三姨父丟了臉面。
在姨媽們看來,因為三姨父有五個兄弟,三個在老家,兩個「入贅」在外,因此,多年未曾相處的妯娌們,定然會有所「紛爭」。
然而,待喪禮結束,姨媽們回來,卻頗感慚愧,理由是三姨父的兄弟們太團結了。
不僅辦喪事各家主動貼錢,結算禮金時,大哥決定,誰家親戚的禮金由誰家領回去,至于老父親留下來的幾萬元錢,「入贅」在外的兩個兄弟多分一點,理由是他們這一生,得到父親的關愛太少。
對于這個提議,幾個兄弟都沒有意見,只是,誰也不愿多分錢,最后由大哥保管,當作對孫輩的教育基金,每年過年時,獎勵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
姨媽們不斷檢討自己的行為,覺得這次是兄弟姊妹之間應有的樣子。
是呀,姨父的兄弟之間,之所以不爭不搶,互相謙讓,是因為他們都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屬于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彼此的守望相助,也才有了更多關于「美好」的內涵。
02
事業方面:各有所長,才能互為依靠,真正「親幫親」。
大詞人蘇軾,一生豪放不羈,因才華橫溢被人所矚目,也因才華不被政壇所容忍而屢遭貶謫,甚至被被人暗算。
一路走來,蘇軾的仕途頗多坎坷,而1079年的烏台詩案差一點讓他命喪黃泉。
為了營救被困的蘇軾,他的弟弟蘇轍不惜動用了所有的人脈關系,四處活動,多方營救,幾經輾轉,才讓蘇軾得以脫困。
而這樣的「營救」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相較於蘇軾的率性而為,蘇轍成熟穩重,因此,他們的父親蘇洵便一再囑咐,兄弟二人要相互扶持、相互照應。
事實上,蘇軾與蘇轍感情至深,不僅從讀書時代,就相互督促,一起雙雙考取功名;爾後,在為官的路途上,也各自努力,時常書信往來,相互提點,彼此關照。
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蘇轍這一生為官,努力上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給哥哥托底。等到哥哥去世,他便不再做官,安心地告老還鄉了。
這不由地讓人想起一句老話「朝中有人好做官」。
兄弟姊妹之間,如同花朵,唯有各自盛開,才能讓整株樹繁茂蒼勁,才能穩穩地紮根大地。
因此,真正的「親幫親」,就是各自安好。
唯有如此,才能在「弱小」的一方需要幫助時,有足夠的實力,能幫忙脫困。
03
感情方面:親密而有間,便始終覺得有個依靠。
兒時學過一篇課文《我的叔叔於勒》,一家人對於遠在他鄉的叔叔,有著數不盡的美好想像,覺得他一定功成名就,能夠衣錦還鄉。然而,當現實中,看到叔叔只是一個落魄的牡蠣剝殼人時,所有人都拒絕相認了。
那時候,只記得老師講道,這就反映了「金錢至上」的人際關系,親情敗給了金錢,這是多麼悲哀的現實啊。
長大後,卻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兄弟姊妹之間,或許,很多時候,相見不如懷念吧。
每個人的日子,都只能靠自己去過,即便是兄弟姊妹之間,能夠互幫互助,但也只是幫一時,而幫不了一世。
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中,都不免有跌跌撞撞,有必經的坎坷,甚至逃不過的劫難。
有些苦,只能自己獨自吞嚥,誰都無能為力。
走出思想的泥淖,走出情感的桎梏,旁人說得再多,干預得太多,反倒無濟於事,甚至有可能是幫倒忙。
所以,面對兄弟姊妹之間的交往,不如保持清晰的邊界感。該出手時,毫不吝嗇地出手相助;而明知愛莫能助時,不如保持沈默,靜靜地守護和觀望。
這種親密而有間的舉動,才能長長久久地感受到來自手足的溫暖。
04
結束語:
這一生,好好珍惜手足情深。
正如蘇軾所說,與君世世為兄弟,在結來世未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