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說:「哲學使人深刻、洞察根本。」
但由於哲學深奧的道理和邏輯,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問津。
然而,有一本書卻是例外。
它就是《蘇菲的世界》,被譽為入門哲學讀物。
這本書打破刻板說教模式,將哲學知識融入小說,讀來通俗易懂。
故事從14歲女孩蘇菲收到一封匿名來信拉開序幕,在來來往往的書信中,慢慢解開了哲學的神秘面紗。
這本書不僅讓蘇菲找尋到了自我,也使無數人找準自己的位置,走出困頓的迷障。
我總結了書中最有智慧的十句箴言,句句直抵人心,令人瞬間開悟成熟。
1
關於自己
這個世界不可能大家都喜歡我,我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我只能說很多人還不了解我。
故事的一開始,14歲少女蘇菲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匿名來信。
她拆開信,發現裡面僅有三個字:「你是誰?」「我就是我呀!」蘇菲脫口而出,但馬上覺得這個說法不妥。
就在她迷茫時,匿名信接二連三地寄來,指引她穿越到古希臘,在哲學世界裡尋找答案。
她看到,在德爾菲神廟入口,刻著一句蘇格拉底的話:「認識你自己。」
這是蘇格拉底的哲學宣言,也是他的行動準則。
當崇拜者恭維蘇格拉底的智慧時,他卻說,他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當反對者判他為死刑時,本可以申訴豁免的他,卻選擇慷慨赴死。
面對贊揚,他不為所動;而對於侮辱,他從不辯駁,更不乞求他人了解。
在他安然自洽的背後,是對自己的正確認知,是用生命對信仰的堅守,令人膜拜敬仰。
曲黎敏教授說: 「不要在別人的好惡裡停留一分鐘。」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你在別人的眼中,會呈現出無數版本,但真實的你只有一個。
過度依賴別人的評判,活在別人的喜惡裡,只會讓真實的你越來越模糊,活得越來越疲憊。
只有拋開他人的種種定義,認清自己,你才能成為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
2
關於死亡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不斷寄來的匿名信,為蘇菲打開了歐洲哲學的畫卷,引導她用哲學思維重新看待生命。
書中有句話: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人生在世,聚散無常。
我們以為幸福會延續到老,卻不知道,在生活的路口,常有魔爪的伏擊。在不經意的時候,瞬間攫去我們所有,令人感嘆命運多舛、世道無常。
馬修·麥康納曾說:「當我們真正懂得自己終有一死的時候,便能更加全身心地安於當下這一刻。」
人生是一場靈魂的寄居,我們的肉身終將交還於天地。
可很多人對此從未看清這一事實。
他們牢牢鎖定眼前得失,輾轉反側,苦不堪言。
直至接觸死亡,才幡然醒悟,僅僅能夠活著,其實已足夠幸運。
善待自己,安於當下,享受命運的饋贈,才是一個人最清醒的活法。
3
關於健康
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了解,能夠活著是何等的福氣。
心情不好的時候,蘇菲經常跑到花園中靜坐,懷念死去的祖母。
祖母一生為家庭操碎了心,卻很少顧及身體。
直到身患重病,祖母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
這也是許多人的真實寫照。
為了工作生活,把自己架在飛馳的輪轂上,不停歇地奔跑。
直到身體亮出了紅燈才醒悟,一切以損害健康為目的透支和交換,都是本末倒置。
歷史上,亞歷山大皇帝面對死亡,曾寫下三大遺願:
一是他的棺材必須由醫生抬,二是通往墓園路旁撒滿金銀財寶,三是把他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
他旨在告訴人們:再好的醫生,面對死亡也無能為力;畢生追求財富,卻是在浪費時間;每個人都是空手而來,撒手而去。
把有限的健康投入到無止境的追名逐利中,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
書中還提醒我們: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身體或心靈不平衡,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節制飲食,保持和諧,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
「透支」是健康的大敵,而節制才是養生王道。
注意勞逸結合,維持身心平衡。
把身體當作福田,當你精耕細作,善待於它,它終將奉獻纍纍碩果,回饋於你。
4
關於知識
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蘇格拉底說:「智慧來自人類內心的理性,而非依靠外界他人給予。」
一開始,蘇菲對此不甚其解,但細細想來,這說的不正是自己嗎?
看起來認真聽課,實則心不在焉。
不喜歡的課程永遠處於半生不熟的狀態,而那些引起共鳴的知識點,自己卻過目不忘。
她終於明白,一個人如果只依賴於輸入而不用心體悟,知識只能浮在表層。
《素書》中有句話:「明莫明於體物。」
道不外求,但從心覓。
真正的智慧,是用心對事物本質的體察和洞見。
青年時期的王陽明,曾用七天七夜時間,枯坐在竹子前,希望「格」出其中之理,卻什麼也沒有參透,反而惹來一身大病。
被貶貴州龍場後,王陽明繼續每日反省沈思,終於在一個月圓之夜,他恍然大悟:「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物者誤也。」
他終於明白,心即是理,是感應萬物的根本。
學習悟道,不是外求,而是向內走。
激活自身的經驗感受,調動潛在的秉賦靈感。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便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求得智慧真經。
5
關於思考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如果你不思考,就不算是人。
有一天,蘇菲發現自己收到的匿名信上,有幾個小洞且比較濕潤,她很不解。
通過跟蹤後才發現,這次送信的,是一隻叫漢密士的狗。看著它憨態可掬的樣子,蘇菲不免疑問:「動物和人一樣,有血有肉,但動物和人不一樣,根源在哪裡呢?」
蘇菲的耳畔響亮起一個答案:「動物和人類最根本的區別是思考!」
動物沒有思考,只能作為一個生命浮游於世,活得低級而被動。
生而為人的幸運在於,通過思考,我們可以建立豐盈的精神家園,讓心靈找到棲身之所。
然而,羅素卻說: 「大多數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過。」
生活中,對很多人而言,思考是一項艱難的腦力勞動。
思考需要大量閱讀,比對研究,總結提煉,其過程痛苦而艱辛。
最後,不願一探究竟的他們,只好關閉探索之門,止步於成長路上。
蘇格拉底說: 「未經思考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人生若沒有了思考,就像沒有靈魂的生命。
而思考,則帶領我們攻城略地,突破窄門,走向開闊。
其中征服與挑戰之樂,才是最高級的心理體驗。
6
關於成長
不能汲取三千年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
喬布斯曾經說過:「使用人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來創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歷史是場接力賽,一代代人接力傳承,才積累了璀璨的現代文明。
蘇菲通過書信引導,漫步在歐洲哲學史的長㾿,與前人交流,不免生出一種幸福感。
在先哲的肩膀上,汲取千年智慧,乃是後生之幸。
然而,很多人喜歡把自己與外在隔絕開來,在自我構建的小世界裡,單打獨斗。
卻不知,不努力,不學習,固步自封的結果,只能被世界無情地吞沒。
歌德說: 「不能汲取三千年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
一個人的目光緊盯著眼前的方寸之地,就難以抬頭看見廣闊的山河。
只有博採眾長,向優秀的思想學習,乘風起,借勢而為。
必會打破固化的小我,迎著前人的智慧之光,平步青雲,扶搖而上。
7
關於認知
我這一輩子只見過黑色的烏鴉,但這並不表示世間沒有白色的烏鴉。不能否認世間可能有白色的烏鴉。我們幾乎可以說科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尋白色的烏鴉。
書中,哲學家康德指出:「時間和空間就像紅色眼鏡,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
為了更好地讓蘇菲理解這句話,匿名信的主人艾伯特不再繼續寫信,而是從幕後走出,以哲學老師的身份給蘇菲授課。
艾伯特讓蘇菲戴上一副紅色眼鏡,瞬間,蘇菲籠罩在紅色世界中。
緊接著,艾伯特告訴蘇菲,即使你看到是紅色,也不能說世界是紅色的。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往往藏著最容易忽視的真相。
生活中,因為一句話,一件事,我們就武斷地下結論,把冰山一角當成全世界,就容易跌入偏見的陷阱。
尼採說: 「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獄,而目光所及之處就是監獄的圍墻。」
人這一生,眼光有邊界,思維有高墻。
只有不斷改善自己,才能越過心中的樊籬。
去讀書,去經歷,拓寬視野的廣度。
打破一元認知,培養多元思維模式,我們才能站在更高維度,看到世界的多面。
才會用靈活的視角和策略,找到問題的突破口,輕鬆破局。
8
關於幸福
使我們無法獲得真正幸福與和諧的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沖動,例如我們的野心和慾望。
授課一段時間後,艾伯特開始提高難度,著重講述犬儒派等幾大哲學派系,以幫助蘇菲探尋幸福之道。
說到幸福,犬儒派哲學家戴奧基尼斯最有代表性。
他常年住在木桶中,生活一貧如洗,卻甘之如飴。
有一天,他正在木桶裡曬太陽,亞歷山大前來探望他。
亞歷山大準備賜給他金銀珠寶,以改善他的生活。
戴奧基尼斯卻不屑地對大帝說:「你擋住我太陽了,希望你閃到一邊。」
別人笑他傻,可在他看來,自己已經擁有了平靜的生活,再多物慾反而是一種累贅。
而那些看起來功成名就的權貴,在他眼中,不過是被物質包圍的可憐人。
《莊子》有言: 「以天下為籠,則雀無所逃。」
人活於世,最大的牢籠並非有形之物,而是心中的慾念。
無休止的攀比,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如同一張張交織的大網,將我們牢牢束縛,讓我們無法動彈。
羅曼·羅蘭告訴我們: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
刻意追逐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加重我們的焦慮。
只有生活至簡,順其自然,我們才能掙脫慾望枷鎖,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一分恬淡滿足。
9
關於自由
人註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為一旦被扔進這個世界裡來,他就必須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
康德說:「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充滿敬畏,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不在規則之中。
這也是蘇菲的小小煩惱。
她討厭枯燥的數字,不想去上學;她想每天化著濃妝,像成年人一樣和朋友約會;她想著早點長大,逃離媽媽無休止的嘮叨。
但作為一個未成年人,嚮往的自由背後,是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這些讓她望而卻步。
書中說: 「獨立與自由正是我們超脫自我的慾望與惡念。」
生活是一個選擇題。
很多時候,我們崇尚的自由背後,是以更多的殘酷為代價。
還記得大學聯考作文以零分交卷的學生嗎?當他瀟灑交上白卷引起羨慕的背後,是墜入生活底層的搓磨;
還記得那個放棄自我成長,以為嫁給愛情就進了保險箱的女生嗎?當她耗盡青春後,徒留無盡的悔恨懊惱。
茨威格曾經說過: 「命運所有的饋贈,都標好了價格。」
任何一個風輕雲淡的自由背後,都有著普通人難以想像的汗水,和痛不欲生的堅持。
不要止步不前,更不要輕言放棄。
只管去拼搏,去努力,當積淀的底蘊足夠厚重,你想要的自由,自然會承載著你,平步青雲,迎風翺翔。
10
關於心態
沒有任何事物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物發生都有其必然性,因此當命運來敲你家大門時,抱怨也沒有用。
卡爾維諾有句名言:「心靈的秩序是對抗世界的復雜性。」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擁有正向積極的心態,我們才可以對抗命運的反復無常。
故事的結尾,蘇菲得知,自己的身世充滿了玄幻色彩。
原來,她不是一個真人,她和哲學老師艾伯特,都只是軍官艾勃特虛構的人物。
而艾勃特目的,僅僅是為了用小說的形式,給女兒席德傳授哲學知識。
當女兒席德將小說讀完,蘇菲的使命,也就結束了。
知道真相後,蘇菲很絕望,卻無能為力,只好選擇順應和退出。
她不再幻想,調整好狀態,和老師艾伯特來到海邊,泛舟海上,最後消失在海灣盡頭……
喜歡蘇格拉底的話: 「面對無法回頭的人生,我們只能做三件事,鄭重地選擇,理智地面對,勇敢地接受。」
人這一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無奈與遺憾。
與其抱怨數落,不如允許一切發生,允許世界的不完美。
在不幸之中尋找幸運,然後,以樂觀心態重建未來的支點。
《菜根譚》中寫道: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每個人的心,是一個容器。
那些過不去的苦難,放不下的糾結,長期堆積,便會滋生毒素,反噬自己。
只有常常清理排空,我們才能有足夠的空間,裝下鮮花和喜悅,點綴我們的生活。
▽
有人評價說:
閱讀《蘇菲的世界》像是一次奇妙之旅,在驚心動魄的懸疑故事間,不知不覺穿越了整個歐洲哲學發展史。
書中,千百年來智者先賢的思想,如星火般繽紛絢爛,照亮了人類精神的夜空,也指引著我們,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小說結尾有句話令人動容:「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其實是試圖找尋回到自我的路。」
已識環宇之大,方知自我渺小。
當你苦悶無助,找不到方向時,不如抬頭看看夜空廣袤的星河。
然後再內觀自己,你會突然清醒:
眼前你面臨的煩惱和困境,放眼於宇宙之間,連微塵都不及。
與其為現在的生活困擾,不如放寬心態,拋開雜念,用心過好當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