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一種比智商更重要的成功因素
不久前,美國公佈了一份權威調查,顯示了美國近20年來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僅在中等,而情商卻很高。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是否能取得成功,智商只有20%的決定作用,其餘的80%來自其他因素,最關鍵的是情感智慧,亦稱情商。美國《紐約時報》科學專欄作家、心理學博士丹尼爾·葛爾曼1995年曾概括了“情商”五個方面:
自我覺察:即某種感覺一產生你就能覺察到。這種能力是情感智慧的基石。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得比較清楚的人,比較善於駕馭自己的人生。只要努力練習,我們就能對自己的直覺有更敏銳的覺察力。例如,有個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惱了幾小時。他也許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到有人提醒,才訝然發覺。要是他能覺察自己的反應,就能儘早律制自己的情緒。掌握感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面對學習、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有所抉擇。
駕馭心情:跟好心情一樣,壞心情也為生活增添趣味,關鍵是必須保持平衡。我們情緒激動時往往不能自製。但是我們能決定讓這種情緒左右多久。在大家都想避免的各種心情中,憤怒似乎最難應付。公路上有輛汽車突然插入你車子前方。你當時的反應可能是在心裡暗罵:“混蛋!差點就撞到我了!我可不能讓他就這樣跑掉。你越想越生氣,可能因而失去理智,魯莽駕駛。怎樣才能使自己息怒呢?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評斷”,即自覺地從比較積極的角度去重新看一件事。就以那個司機為例,你可以告訴自己:“他也許有急事”。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獨個兒走開,去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你氣得已無法清醒思考,冷靜一下尤其有用。還有一種比較安全的方法是運動,例如去散步一段時間。此外,深呼吸和冥想也是對付壞心情的犀利武器。
自我激發:專家對奧運選手,世界級音樂家和國際象棋大師做過研究,發現這些傑出人物有個共同特徵:能激發自己苦練不輟。要激發自己去爭取成就,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以及“天下無難事”的樂觀態度。悲觀的人遭人拒絕時,可能自怨自艾:“我是個失敗者,會一輩子都做不成一宗買賣。”樂觀的人則會這樣自我開解:“也許我用錯了方法。”或者:“碰巧那位顧客心情不好。”樂觀的人把失敗歸咎為客觀環境而不是他們自己,從而激勵自己繼續努力。你為人是樂觀還是悲觀,也許是天生的,但只要肯努力去練習,悲觀的人就能學會比較開朗。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就是說不斷地給自己定目標,不斷地前進,這在個人成才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控制衝動: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斯切爾於60年代開始在斯坦福大學一所幼兒園內做的試驗,證明了這種能力對成功的重要性。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告訴小朋友,他們可以立即拿走一粒果汁軟糖,但如果他們能等到研究人員做完一些事情,就可以拿兩粒。有些小朋友立刻就拿了,其餘的卻在那裡等了對他們來說漫長的20分鐘。在後續調查中發現,那些四歲時就能為了要多拿一位糖而等待20分鐘的人,到了少年時,照樣能夠為了達到目標而暫時克制心中的喜好。他們待人處事比較圓熟,比較果斷,也比較善於克服人生中的挫折。相反,那些著急拿一粒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大多比較固執、優柔寡斷和容易精神緊張。
人際關係:在與他人相處時,察言觀色、善解人意是很重要的。我們經常不知不覺地發送或接受情緒。特·凱利和珍妮特·卡普蘭在貝爾試驗室裡做的研究,證明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技巧多麼重要。試驗室的工作人員不是工程師就是科學家,在學術智商測驗中得分都很高。可是他們之中有些人出類拔萃,有些人卻碌碌無為。為什麼會這樣?原來,那些表現突出的人,其人際關係都很好,交遊廣泛。凱利發現:“表現平庸的人遇到技術上的困難時,會打電話向各方面的技術專家求助,然後等他們回音,但往往等不到,徒然浪費時間。而成就傑出的人卻很少遇到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平時已經建立了可靠的關係網,當他要找某人,總是很快就有回音。”
深圳市中心醫院在年初首開先河,對層層篩選出的150名考生,除了業務會考,還必須參加文藝、體育等特長考試。他們的理論是雖然醫生的智商決定他的醫術水平的高低,然而情商更重要,一個醫生的綜合素質將對他性格的塑造和待人處事態度有重要影響。因此考試正像在股市挑選潛力股,主要看他是否有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