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和富人,差的往往不是金钱的数字,而是金钱观的差异。
坊间传着一句话,穷人存钱,富人借钱。在富人眼里,钱不是钱,只是工具,金钱为我工作,钱生钱而已。
但是在长辈眼里,尤其是经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贫困阶段生活的长辈那儿,他们往往认为要为赚钱而工作,钱不好赚,他们手里有了点积蓄,往往想的是存银行,在柜台员工的推销下,有的会买个几年前的定存。
甚至还有些年轻人觉得,老一辈存银行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资金量不够大。如果资金有1000万,就算银行利息一年只有1.5%,那也是15万的纯收入,难道还不够花吗?
不好意思,还真不够花。
你以为物价不涨?
之前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老王,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原本条件不错,买套大房子不成问题,可现在却混得有点儿惨。
20年前(1997年),老王还在是小王的时候,手里有100万。
当年,北京人均实际年收入为15427元,相当于1285元/月,当时的房价是4600元/平米。他合计了一下,要工作近4个月才能买一平米房,房价太贵了,不买!
于是,他把钱存到了银行,当时100万可以买到217.39平米。
10年后的2007年,老王当时存在银行的100万,加上利息有138万(1997年的五年期存款利率是6.66%),当时北京房价9800元/平米,他可以买到140.8平米的房子。
但是老王感觉地产泡沫太大,房价肯定会降,把钱继续存银行。
2017年的今天,老王本金加上利息207万(2007年的5年定期存款利率4.14%),北京现在的房价大约6万/平米,他现在可以买到34.5平米的房子。
20年前的100万在北京是有钱人,20年后的200万在北京恐怕什么都算不上。
如果老王20年前在北京买下217.39平米的房子,现在资产应该有1300万,而存银行只有207万,二者相差6倍。
不只是房子,其他任何商品都一样,物价是蹭蹭蹭地涨。按照上面20年的情况,利息绝对跑不过上涨的物价。
你以为钱不贬值?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曾有新闻报道,家住成都的汤婆婆,1977年存进银行400元,这笔钱经过33年,连本带息835.82元。其中,利息438.18元,利息税金扣除为2.36元。
而33年前,400元存款绝对是一个大数目,完全能在城郊买一所带宅基地的住房了。
可现在本息合计835元,想好好吃一顿都难。
如果再用其他商品去比照,缩水同样惊人,有网友说:33年前的400元,能买50瓶茅台酒,可存银行到现在,连本带息买不到一瓶茅台。
按通货膨胀计算:100万元10年后购买力=今天的54.28万元;20年后购买力=今天的29.47万元。
按货币发行量的比例计算:100万元10年后财富比例=今天的27.21万元;20年后财富比例=今天的7.41万元。
而在你辛辛苦苦把钱存银行的时候,那些有眼光的人已经把这些钱贷了出去买房创业做生意了。
汽车开动分割线
所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还是认知的不同。处于认知的不同阶段,便是不同的思维,对同一件事的理解程度便不一样,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一开始的两个人站在同一个起点,却走向不同的路途。
一个简单的储蓄,不同的处理方式也会导致我们最后不同的资产状态和生活状态。
学会打理你的资金,盘活自己的现金流,存钱的过程就等于是在赚钱。
比起把钱都放银行,小C更建议你:
3-5年内要用的钱,把它放在基金上面,现在正好是熊市,做被动的指数基金定投。
半年~1年内要用的钱,放在互金平台(比如农场),陌生的平台不碰,选择你信任的。
每天的零花钱,就放在货币基金或活期理财或农场的零钱包上面,取用很方便。
小C一直觉得,很多人还在采用存银行的方式,常常是因为觉得自己不懂。可是,现在的理财,学起来真的有那么难吗?
时间总是会带来变化,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活在当下,拥抱变化,生活也会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