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Sponsored Ads

週末和幾個一年多沒見的老同學聚會,十幾歲的時候一起上學,都是無憂無慮的少男少女,

慢慢各自走向不同的城市、組建家庭,一晃就二十多年。

Sponsored Ads

有的拖家帶口,有的已經離異,也有的至今單身。

四十來歲的人聚到一起,特別深刻地印證了一句話:

歲月易逝,再多的膠原蛋白都經不住歲月的淘洗,年紀越大,女人的臉,越是生活狀況的寫照。”

不管她五官長得怎麼樣,日子過得舒心的人,臉是柔和的,眼神裡是有光芒的。

過得不舒心的人,眼神裡沒有了光芒,同樣是有了皺紋,有的氣色紅潤,有的則皮膚乾枯。

而這種區別跟她們的生活狀態是相關的。外表再漂亮的女人,如果整天面無表情、

眉頭緊鎖、苦大仇深,就會慢慢生出“苦相”。

這讓我想起一本看相的書裡講到,多愁善感的人,往往眼下發青,面色青黃;

情緒不穩定的人,兩個眉毛上下不一般高,眉心紋比較重。心理學中也有同樣的論證。

Sponsored Ads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畢淑敏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讓女人變醜的最根本原因”。

她有一個年輕時面目清秀的女友,多年後再見時,她嚇了一跳。

女友說:“我變老了,也醜了。”

畢淑敏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女友說:“你不知道我的婚姻很不幸嗎?一個不幸福的女人是掛相的。

生活可以雕塑一個人的相貌,人年輕的時候很少有’苦相’,但是你多留意老年人,

基本就分成兩類:一種是慈祥的,一種是獰惡的。”

她跟畢淑敏傾訴了自己不幸福的婚姻,她一直在怨恨和後悔的情緒中煎熬著、生活著。

鏡子裡的自己,一天天變得尖刻起來。

畢淑敏說:“對一個女性最有害的東西,就是怨恨和內疚。”

前者讓我們把惡毒的能量對准他人;後者則是掉轉槍口,把這種負面情緒對準了自身。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作家金宇澄的小說《繁花》裡,有一個細節,他描述:

“梅瑞的婚姻,我看是不妙了。每次接老公電話,眉心幾道皺紋,以前一見到,

這塊皮膚立刻滴滴滑,看見女人的心思,原來是這塊地方。”

可見,情緒是藏不住的,嘴上不說,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好的情緒,才是中年人最好的保養品。

詠梅就是那種看著很舒服的女人,眉宇間透露著人到中年的溫柔從容。

她前幾天在金雞獎的論壇裡說:“可不可以不要修掉我的皺紋,那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寵辱不驚,心境平和,才能被歲月雕刻出發自心底的溫柔之美。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

一位公司董事長跟員工許諾,自己會早點到公司。

一天,他在家看報紙看得入迷,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他超速駕駛,被警察開了罰單,結果還是遲到了。

到了公司,他為了轉移員工視線,把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訓斥一番。

銷售經理挨訓之後,心情自然不好,又把秘書叫來,對她百般挑剔。

秘書無緣無故被訓,也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客服的茬兒。

客服無可奈何回到家,看到兒子沒有在寫作業,就對他發了一頓脾氣。

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委屈無處發洩,就狠狠地提了貓一腳。

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傳遞的過程,我們的焦慮、不滿、怨恨,往往會延著強弱等級,傳遞到最弱小的一方。

Sponsored Ads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鏈條上的一個環節,當你弱小的時候,你承受了來自強者的情緒;

而當你成為強者的時候,又把自己接收到的不快樂傳遞了出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情緒的惡性循環。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

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也就是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掌控的關鍵,就是如何控制你的情緒。

如果踢貓效應中的董事長在遲到時,能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其實是害怕自己被員工小看,

如果他在進入辦公室時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說一聲:

“我遲到了,請大家喝咖啡。”

接下來的壞情緒,就不會傳染到一隻無辜的貓身上。

生活中難免有不可控的事情發生,如果能穩定情緒、處理得當,

你損失的只有10%,如果處理不得當,那你損失的就是100%。

人到中年,女人只分兩種

阿爾伯特·埃利斯,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最長壽的心理學家,他活到93歲,自然死亡。

他開創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是由人的思維、

人的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

比如,“我必須完美”、“我必須被每個人所愛”,都是不合理的信念,而大多數人都被不合理信念支配著,卻不自知。

羅莎琳德因被丈夫拋棄而感到沮喪,因害怕工作表現不好而感到焦慮

邁克認為自己一直處於一種恐慌情緒中,還患上了強迫症,總是擔心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完美;

瑪麗蓮認為如果沒有孩子,自己的人生就不完整了;

蘇茜覺得,自己的行為準則一定要與大家一致,否則就是個被孤立的可憐蟲;

特裡腦子裡總想著怎麼掙錢,甚至在付賬單時還不停地擔心,覺得自己像個“窮人”而抬不起頭來。

如何將這些有害的想法轉變為健康的想法?面對挫折時,如何不被煩惱纏身?如何減少焦慮、抑鬱、憤怒、自厭或自憐情緒等負面情緒?

在埃利斯博士的著作《拆除你的情緒地雷》中,引用了大量真實案例,為情緒問題提供了簡單直接的方法和實用的智慧。

埃利斯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是家中長子。

父親長年在外經商,對自己少有關愛,母親同樣感情冷漠,喜歡說話,卻從不傾聽,父母關係一直很差。他12歲時,父母就離婚了。

糟糕的原生家庭和曲折的經歷讓他對別人的心理活動特別感興趣,也更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從小學時,他就已經是個很能解決麻煩的人了。

後來,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開創“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重視認知、行為和情緒之間的關聯性。

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批評或評價而糾結半天,或者心裡有很多委屈不知道怎麼說出口。

這都是因為你的情緒裡隱藏著一顆顆“地雷”,如果不一一拆除,當情緒積累到不能承受的時候,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你將學會如何接納自己和他人、坦然接受挫折、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找到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地雷,並一一拆除。

埃利斯說:“生活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我們給了它意義。

我們賦予生活意義的方法是,決定什麼是我們喜歡的,什麼是我們不喜歡的,

什麼是我們特殊的目標和目的,從而為我們自己選擇了意義。”

Sponsored Ads

不為情緒所控制,是成年人的最高修養。願我們跟隨書中智慧,管理好情緒,活出最豁達明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