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慷慨大方,你所收穫的總會比付出的多。
1
在美國的一個街頭,有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他留著灰白的披肩發,在人行道上向路人乞討。他面帶微笑,看起來真誠而令人愉快。
一天下午,一個約莫六七歲的小姑娘走近他,將一枚硬幣放到老人的手心裡。一剎那,老人喜笑顏開,隨之從口袋中掏出什麼放到小姑娘的手心。小女孩驚訝地舉起手裡的東西,而後開心地向父母跑去。
為什麼小姑娘會那麼快樂呢?原來,老人收下小姑娘的硬幣後,反過來又送給她兩枚硬幣。老人只是想告訴她:“如果你慷慨大方,你所收穫的總會比付出的多。”
這是《讀者》曾經發表的一篇文章,付出一點點力所能及的力量,回報就不只是付出過程中所得到的樂趣,受幫助的人也會感到快樂,這同樣是對世間愛心的美好回報。
有時在生活中,付出與快樂好像一對孿生姊妹,有了付出,自然就有快樂。
2
還有這樣一則故事,我覺得對於理解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係很有幫助。故事講到,有兩個人被召集到上帝面前,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做只會索取的人,另一個人要做付出的人,你們商量後自己選擇吧。”
話音剛落,一個人就搶著說:“我要做索取的人。”這人心想,索取也就是什麼事都不用做,坐享其成的人生可不是一般的幸福。他甚至為自己的搶先一步感到無比幸運。另一個沒有其他的選擇,於是,他做了那個甘願付出的人。
多年以後,人們看見了這樣的結果:那位選擇付出的人成了一個大富翁,他樂善好施,給予他人,備受尊重。而另一位則做了乞丐,他在不停地索取。原來,上帝是這樣滿足他們的要求的。
與生俱來的萬貫家財,並不能讓你得到快樂,學會幫助他人, 給他人以方便,就會從給予中得到快樂。
3
英國的一家報社曾舉辦過一次徵文活動,題目是《什麼樣的人最快樂?》
報社編輯從堆積如山的讀者來信中,評選出四個最佳答案:一是作品剛剛完成,正吹著口哨欣賞的藝術家;二是用沙子堆城堡模型的孩子;三是為嬰兒洗澡的母親;四是千辛萬苦開完刀後終於挽救了病人生命的外科醫生。
一個能為別人付出的人,一個勇於擔當的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自豪,它是快樂和幸福的。因此,你不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壓力,相反,這種付出是激勵你繼續向前的動力,這是一種雙向的平衡。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到付出的精神內涵,人們需要在不斷的改變中尋求到最佳的理解方式,需要在不斷的探尋中理解付出的真正意義。許多人都會抱怨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平衡,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們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了,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收穫,甚至有人根本就沒想到這一點,所以他們才抱怨,才不願意付出。
付出是可以累積的,並不是要你做出多大的犧牲。如果你抱著下坡的想法爬山,便無法爬到山上去。如果你的世界沈悶而無望,那是因為你自己沈悶無望。改變你的世界,必先改變你的心態。如果你能以付出為樂,那麼你一定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