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文章的感受比較多,可能真的是量變引起質變。
當寫字分享做到一定量級的時候,會發現它逐漸成為了一個自我訓練和提升的Program,並且很可能會變成陪伴終生的習慣。
其實一開始我很害怕有一天肚子裡的干貨會寫光,面臨沒有東西可寫的局面。但這些年實踐下來發現並沒有,反而越寫越多,思路越打越開。
古人說教學相長,我算是真的明白了這其中的含義。輸出也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進步。
尤其是在工作中,穩定大量的輸出才能讓自己和時代保持同步,不斷提煉精進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說個自己的例子。
我在現在這家公司呆了快6年,要說最驕傲的工作成就,不是做了多少項目贏了多少生意,而是我做了一件堅持了5年的事情:
案例蒐集。
從2017年開始,每隔1-2週,我都會蒐集6個廣告行業的精彩案例,撰寫一些簡短的點評,並做成可閱讀的PDF文件發送給全公司所有人和客戶。
這個事情風雨無阻,日常工作再忙再累我也堅持這個輸出習慣,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一開始這是個老闆佈置的任務,但做到後面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
因為案例蒐集,實際上就是讓我保持和這個行業的發展同步,知道最新的趨勢技術,流行的文化潮流等等,從而在日常服務客戶的時候能提出富有價值的見解。
很多次和同事開腦暴會議,我腦子裡經常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突然冒出靈感,並且馬上能找到對應的案例,展開解釋給其他人聽。這就是量變引起質變。
而現在很多流行的營銷玩法,比如虛擬偶像,其實我在5年前就研究過。放到今天來看,裡面的許多觀點都正在變成現實。
而這些都反哺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在這5年裡,我明顯感覺自己的提煉總結能力,分析洞察能力和問題建模能力都有顯著提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我輸出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不自覺思考如何提升輸出內容的可讀性,如何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我要表達的觀點,如何用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抓人眼球,如何排版讓內容呈現地更精緻。
輸出到一定量級,開始反思自己的輸入水平,然後形成輸出和輸入的互相促進循環,最終實現兩者的交替式螺旋上升。
這是我在30歲以後,百試不爽的自我提升心得。
並且不僅是文字寫作,日常生活工作中還有許多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種輸出能力的提升。
下面列舉4個,大家可以參考實踐:
一、 多練習說話
說,其實是比寫更有效的一種輸出能力訓練。
因為寫東西,你是有時間準備的。在動筆之前你大可以整理思路,梳理提綱,羅列出一二三四五點,然後像蓋房子一樣規劃你的文章。
但“說”是講究時效性的,你無法預測聽眾會是什麼反應,會不會中途打斷你,會不會挑戰你的觀點,會不會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
而這些臨場突發狀況才最考驗一個人的思考水平。
所以我很佩服《奇葩說》裡的那些辯手。他們在激烈辯論的過程中是沒有時間準備的。
往往都是對方丟過來一個新觀點,你要馬上在心裡想好對應的反駁計策,雙方你來我往全是思想的較量,不斷互相刺激,互相提升。
在日常工作中,這種場合也不少。
開會的時候,和同事討論工作的時候,對老闆提報項目方案的時候,你如果把這些場合作為提升自我說話能力的訓練,有意識地不斷去總結,多說多練,假以時日你會發現質的變化。
二、 寫結案報告
很多人寫結案報告都是當交差來寫的。但其實如果你用心,也能訓練自己的輸出能力。
結案報告的寫法,並不是說把你過去做了什麼像流水賬一樣寫出來,也不是PPT頁數越多就顯得你總結得越好。
結案報告的精髓就三句話:
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下次怎麼辦。
除此以外的所有信息,都不重要。你用這3句話去框你所有要寫的東西,不能塞進這3個框裡的就簡略縮寫,馬上就發現不一樣了。
三、 找別人話裡的漏洞
注意是要你找漏洞,不是找茬,更不是抬槓。這是一個思辨能力的訓練,是從別人講的話裡找到自己應該避免的地方。
比如找別人觀點裡的漏洞。哪裡考慮的不周全,哪裡在以偏概全,哪裡是顛倒因果;
比如找別人計劃裡的漏洞。哪種情況沒有考慮到,哪種風險是被低估的,哪種突發狀況沒有被重視。
找漏洞,不是為了顯得自己多有能耐,而是幫對方查漏補缺。你找到的漏洞越多,說明你把這個事情想得越仔細。當你思考的顆粒度越細,對事物的理解就會越深刻。
理解深刻了,你心裡自然就會湧現出許多想法。把這些想法記錄並輸出出來,你也就成長了。
四、用新角度複述舊事實
將別人輸出過的東西咀嚼消化一遍,再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你會發現大不一樣。
比如前些時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到過:
“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3.3億用戶進行了視頻通話;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短視頻1億條;有3.6億用戶讀公眾號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
上面這些文字,都是事實,但你可以用一種新的角度來複述這段事實。比如我們可以寫成下面這樣:
轉換成百分比來看,微信用戶行為排序依次為看朋友圈(71.6%),用小程序(36.7%),看公眾號(33%),進行視頻通話(30.2%),發朋友圈(11% )。
這5個行為裡面,只有2個和“看”有關,其他3個都是“做”。
但從排序來看,門檻相對較低的看公眾號卻排第三名,說明公眾號已經不再是用戶獲取信息和服務的首選。
大家可以對比看看,我做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我把所有用戶行為的數字都轉換成百分比的說法,然後把每一種用戶行為按照“看”和“做”兩個維度進行了歸類排序。
簡單兩個動作,就能總結出不一樣的東西出來。這裡的關鍵是“新角度”,同樣一件事情,你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同。
比如同樣一個蘋果,你可以從它的色澤、口感、包裝、產地4個角度分別描述你看到的事實,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思路也會隨之打開。
大家可以把這個方法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場景中。讀書、看新聞、追熱點、聊八卦,都可以用不一樣的角度來闡釋一個擺在你眼前的東西。這同樣是在訓練你的輸出能力。
還是那句話,勤思考勤練習。時間久了,量變引起質變。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能對你的輸出能力有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