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Sponsored Ads

如果你家有一個男孩,你希望他將來事業成功,婚姻美滿,那麼你該如何培養他?

買學區房進名校?還是花錢進私立小學?或者送去培優班,遊學夏令營,花大錢去哈佛、去矽谷遊學?

Sponsored Ads

如果從統計學的視角來看,這些方法的效果都模糊不清,而真正有用的方法卻可能是:

晚一年上小學。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紅衫新生效應

為什麼要晚一年上學?

因為到了初中,這個男孩會比其他男孩更早進入青春期,在初中的三年裡,他會比同學的個子更高。

個子更高,那又會怎麼樣呢?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經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後發現,男人一生的成功和一個因素有強相關:身高。

但注意,這裡說的不是他成年後的身高,而是12到17歲,也就是初中到高中之間,這個男孩相對於同學的身高。

你不需要成為姚明,你需要的是其他男孩在看你的時候,必須仰視。

Sponsored Ads

在半大小子的江湖裡,一個男孩的身高,直接決定了他在體育競賽,班級活動和校園鬥毆裡地位。個子高的人更容易成為班級籃球隊的主力,更容易被班主任派上學生工作,也更不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

甚至相反,成為校園霸凌的主人。

男孩們的校園,是一群小獸撕咬“玩耍”的叢林。而個子高的孩子,更容易在青少年的叢林世界裡成為贏家。這種勝利的經歷,將會刻入他的神經迴路裡,伴隨一生。

他會更自信,更勇敢,更淡定,因為他知道——

We are the Champions!

而對於當時個子矮的男孩,這種屈辱的經歷,也同樣會伴隨一生。那個因為個子高而在初中欺負他的壞小子,將永遠縈繞在他的記憶裡。當他在大學和別人搶女朋友,工作中和同事搶功勞的時候,潛意識中的挫敗感,會讓他自卑,退縮,放棄。

這被稱之為“勝利者效應”,而這種效應最初是在體育競賽中被發現的。

曾有人統計了冰球球員的出生月份,他們發現,強勢的球員,如隊長,往往出生在秋冬季。因為每一屆小孩的入學季是在9月,而9月後出生的孩子,將會在下一年入學,成為那一屆裡年齡最大的孩子。

他們更高,更強,更優秀,也更可能成為一個領袖。也就是說,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裡,同屆裡更成熟的小孩,將更容易成為勝者,而這種勝者的記憶,會一直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戰績。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他們被稱為“紅杉新生”。

甚至有很多教練策略性地讓孩子留級成為紅衫新生,損失整整一年的職業生涯,就為了賭一把成為同屆裡的勝者,而這種收益將遠遠大於一年的收入。

同樣的“紅衫新生效應”也出現在其他的教育場景下。澳大利亞的教育部門已經發出警告,稱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家庭,會策略性地讓男孩晚上小學,從而建立起同屆裡的優勢地位。因為他們可以多承受一年的幼兒園開支,也更願意延遲滿足,允許孩子更晚畢業,更晚進入職場。

而普通家庭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儘早進入義務教育,因為那是公費的。而且,孩子能夠更早工作,更早賺錢。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Winner 和Loser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勝利者效應?

為什麼勝利會創造勝利,而失敗會塑造失敗?憑什麼在小的時候輸了,之後的一輩子就要俯首稱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這種統計結果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生物學原理?

一個猜想是,勝利者效應是一種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而ESS的定義是:

如果一個策略被群體裡大部分個體所採用,而其他策略無法產生比使用該策略更高的收益,那麼該策略就無法被其他策略所代替,而持久穩定地存在。

如果整個群體都在潛意識裡遵循“勝利者效應”,那麼某個個體在少年時被打敗後,就不再試圖挑戰同輩裡的勝者。

對於強者而言,它可以更少地去捍衛自己的權利地位,更少地損耗精力。而對於弱者而言,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服從強者也是一種高效的生存之道。

Sponsored Ads

憋屈,但是有效。只要能苟,就可以苟到天長地久。

而最終,這樣的策略,將會讓強者獲得交配權,也就最大化了整個群體的生存能力。如果某種群居動物沒有進化出這種勝利者效應,那麼這個物種就會因為過多愚蠢的內鬥和未能篩選出最強的精子,而兩敗俱傷,消失在世界上。

ESS並不是一群理性人的理性博弈的結果,而是在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它可能並不是最理想的策略,但是,它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

所以進化意義上的優勢,並不意味著某個個體的生存優勢。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弱者如何逆襲

但在現代化的時代,我們該做的並不是遵循自然法則,而是理解和利用這樣的知識。用理性戰勝人性,並不意味著對人性的拋棄。看到人腦的這種特徵,或者說是缺陷,然後和它做好朋友,才是今日的強者。

那麼如何利用“勝利者效應”呢?

浙江大學的胡海嵐老師,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這個研究裡,一個狹窄的籠子裡養了4隻差不多大的老鼠,在日常的爭鬥中,他們會很快排出自己的權利次序。

如果把它們分別從兩端放進同一個管道,那麼狹路相逢,勇者勝,擁有更高權利地位的小鼠A,就像是在下面的動圖裡展現的那樣,很堅定地就把Loser小鼠B,推出了管道。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誰是Winner?誰是盧瑟Loser?一目了然。Winner小鼠,鬥志昂揚;Loser小鼠,迅速投降。

但是,如果用一束光刺激打入Loser小鼠B的前額葉皮層後,原本懦弱的他,瞬間就變得戰鬥力爆棚,寸土不讓,最終成功逆襲,把Winner小鼠擠出了管道。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而最神奇的是,在Loser小鼠打贏6次之後,即便沒有光刺激照射,他依然能夠在對峙戰鬥中獲勝。

最終,他擊敗了所有曾比他強的小鼠,逆襲成為最強大的Winner。無論是在管道對峙中,還是佔據生活地盤的戰鬥中,都猶如戰神附體。

在它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的前額葉皮層並沒有被繼續照射。

光刺激並不能永久修改Loser小鼠的大腦,它只是在關鍵的時刻激發了Loser小鼠的鬥志,讓他在被欺負了無數次之後,發現自己居然能夠戰勝那些強大的Winner。

而最終,是贏下戰鬥的體驗,把大腦從弱者心態,不可逆地扭成了強者邏輯。

你自然無法用光遺傳學修改自己的大腦,但是你可以選擇自己要打的仗,和戰場,用勝利的熱血,澆灌勝者獨有的神經通路。

最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是泰森的教練。

在25歲的黃金年齡,一代拳王泰森鋃鐺入獄,度過了壓抑和空虛的三年。歲月掏空的不僅僅是他的身體,更是禁錮了他的心性,把過往的傲氣澆滅。

在最初的訓練裡,曾經的拳王甚至會被業餘陪練擊倒,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進入最終的拳王競賽。就算進入了最後一輪,他會不會被一輪KO(knock out ,擊倒)?

對於這樣的泰森,教練選擇讓他在正式比賽前,打兩場友誼賽。

第一場,是面對看似強壯,卻初出茅廬,技術空虛的麥克尼利。雖然戰前稍有恐懼,但真正上了擂台,泰森89秒就將對手KO。

他回來了!泰森,依然還是那個泰森

但是不急,還需要一場勝利來訓練昔日的拳王。1995年12月16日,第二戰,泰森在第3回合2分32秒KO小巴斯特-馬蒂斯;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在這之後,泰森才投入了真正的拳王決鬥,1996年3月16日,挑戰2米08的弗蘭克-布魯諾。而他不辱使命,在第3回合TKO(技術性擊倒)了布魯諾,重奪金腰帶,重新成為了勝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想要獲得最終的勝利,需要用一場小仗,借事修人,用勝利,澆灌勝利,從而啟動勝者邏輯的自我加強。

原來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未來的勝者

現在再來看,如果你家有一個男孩,你希望他將來事業成功,婚姻美滿,那麼你該如何培養他。

推遲一年上學嗎?或是給他補鈣,讓他長得更高?

不要忘了,這些都是表面的工具,真正起效的機制,是為他創造出機會,在發育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成為勝者的記憶。

請一定不要用棍棒和刻薄的言語,把他壓抑成一個習慣性的弱者。如果那樣的話,無論個頭有多大,在心底,他將一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Loser。

Sponsored Ads

而唯有勝利,方能塑造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