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的生活,可是為什麼很多人的生活卻苦不堪言、一地雞毛?
明明房子越來越大、車子越換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可就是快樂不起來。
這到底怎麼了,怎樣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才能過上渴望的生活?
每個人的不幸,表面上看起來各不相同。但深究起來,活不好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極度的虛榮攀比,帶來無處不在的焦慮和壓力。
有的人看見朋友買了學區房,回家就商量也要努力給孩子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有的人看見親戚換了車,怎麼看也覺得自家的車不順眼了,心心念念地想著要換一輛更好的;
有的人看見同事買了新款大牌包包,咬咬牙也去買個回來……攀比就這樣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學校裡也是攀比成風,比吃喝比穿戴、比名牌、比男女朋友……
明明普通手機、電腦就可以滿足生活學習所需,但是非得要蘋果的;
明明以家裡的條件就只能穿普通衣服,但是非得要季季買名牌。
因此而墮落的學生,因此而藉高利貸無法償還,走上絕路的學生,都為數不少。
大家就這樣不停地追逐攀比。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也不管自己是否能夠承擔。在攀比的路上一路狂奔,但並沒有得到渴望中的幸福。
二是,遇到不順事,習慣於怪環境、怪別人。
當然,這樣找個理由或對象去埋怨,的確是最容易、最輕鬆的事。因為只要找個埋怨的對象,鍋就甩出去了,那局面不利就不是自己的問題了,從而不用面對、不用反省、不用承擔、不用解決。
我們經常聽到,夫妻之間非常熟悉的一段對話,男的說:“你一天管孩子,看把孩子都管成啥樣子了?”
女的很委屈、很鬱悶地懟:“我要上班、要做飯、還要管一家老小,你體諒過我多少,你陪過孩子幾次,你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
男的說:“我在加班應酬,在外面看盡臉色,不都是為了這個家?”……相互甩鍋,相互埋怨。
這就是一部分人,現實生活的一個側面。這部分人深陷在這樣的處境中,掙脫不了、改變不了、解決不了,下一次這樣的問題依然會重複出現。
爭執多了,慢慢連爭的力氣都沒有了,只剩那麼悄無聲息的、機械地活著。期待中的歲月靜好,早已被遺忘在記憶的角落,也終於把自己活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到底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輕輕地轉過身,回頭看一看,古聖先賢們,早已把幸福生活的秘訣告訴了我們。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人、一家人的生活所需真的需要那麼多嗎?收拾一次房子、搬一次家,就知道自己到底買了多少無用的東西。
不少人在一味地貪求、攀比中不自知,已經忘記了生活本身。
如果能嘗試著過知足少欲的生活,滿足一家人基本生活所需即可,便沒有過多的負擔和壓力,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陪家人。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不必太匆忙,你有時間關心我,我有心情體諒你,這不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狀態嗎?
儒家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是,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就應該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我們能這樣思考問題,勇敢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將每一次不順都看作成長的機會。這樣是不是就少了很多抱怨,生活是不是更積極了一點?
佛家說:“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意思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學會愛他人,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
那麼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若能多考慮一點對方的需求和利益,是不是就會避免很多矛盾和衝突?讓出一點點利益,收穫美美的心情,不是很划算的事情麼?
我們現在也常說:“提高認識維度。”如果能夠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從而提高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那我們就能更多的理解別人,也就能夠跳出自己的思維看待問題。
從高的層面來解決低層面的問題,就如站在高空俯瞰地面,那麼世界在你眼裡都變得簡單了起來,哪裡還有那麼的困惑、痛苦。
很多人總是習慣於把幸福寄託在別人身上;總是覺得自己的不幸都是由別人引起的;總是認為只要別人改變了,自己就能幸福。
真的是這樣嗎?絕不是,是自己所處的認識層面,決定了自己的環境和遭遇。寄希望於別人,不如寄希望於自己。唯有不斷學習,不斷地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