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讀到一句扎心的話:
“當你25歲時和3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你是人力資源;當你35歲時和2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你是人力成本。”
Sponsored Ads
25到35歲,人生的10年,是一個人積累人生經驗,收穫人生果實的關鍵階段。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對階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以後的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下面有書君總結的14條深刻道理,幫助你看清未來的路,過好接下來的生活。
01
人都喜歡跟有價值的人做朋友
俗話說:“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
是說與高人為伍,才有可能提高技藝成為高人。
殘酷的現實是,高人只喜歡與同類者為伍。
成年人的社交潛規則是:勢均力敵,等價置換。
社交的過程,其實也是資源實力交換的過程,背後有一台看不見的天秤:
一端壓的是你自身的實力;另一端是你可以撬動的資源。
你能為別人提供多少價值,別人才會為你提供等量幫助。
不必去刻意討好誰,埋頭努力,悄然成長,提升自己的實力,假以時日,同頻的朋友自會相遇。
想結交更優秀的人,不必遠求,只需自修。
02
沒事多讀書,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
人為什麼要讀書?
餘秋雨說:
“讀書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擺脫平庸。”
雨果說:
“各種各樣的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作用下,彷彿烤在火上的紙一樣漸漸燃盡。”
無論是答疑解惑,還是逃離平庸,讀書都是最簡單、最實用的投資。
生活中的迷茫,多因想的太多,而讀書太少,內心閉塞荒涼。
讀書,是拓寬認知邊界,擺脫無知、豐富自己的神兵利器。
而不讀書的人,因為認知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思維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慢慢就被大浪潮甩在身後,獨自憂愁。
25歲時讀的書,會映照在35歲的臉龐上,而25歲的思考,也會照亮未來的路。
03
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浪費時間
25歲到35歲,錢固然重要,但時間更重要。
錢可以在以後靠外力逐漸積累,但時間一旦錯過,就回不了頭。
且這十年是增長見識,積累人脈,把握機會的大好階段。
讀過這樣一個有啟發的故事:
公司新進了一批設備,派甲乙兩人自行學習操作。
甲看說明書,自己研究。
乙花錢請同行專業的老師傅教他。
一段時間後,甲還在苦苦摸索,乙已經被公司升為新車間主管。
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浪費時間。
蘇軾曾說:“人行猶可複,歲月哪可追?”
走錯路可以回頭,但浪費的時間再也回不來了。
25歲時花出去的錢,35歲後依然可以再掙,25歲時錯過時機,35歲後就難再有了。
04
不管關係多好,涉及金錢,一定要謹慎小心,把該說的說清楚
司馬遷說過一句至今被奉為經典的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錢之一字,生存所繫,榮辱所依,古往今來為眾生所必爭。
錢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
與他人相處,涉及金錢,一定要謹慎小心:任何關係,不能在錢上深入,就會因錢而淡出。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
很多時候,錢容易還,人情不易還,牽扯不清,矛盾叢生。
有位商人的做法值得參考:大錢講清楚,小錢不計較。
有底線,守住大錢過生活;有原則,捨得小錢交朋友。
05
任何時候,打理自己,保持良好形象,不管走到哪,都會是加分項
在路邊攤上,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西裝領帶去付款時,攤主會說謝謝。
短褲拖鞋去付款時,攤主只嗯一聲。
對不修邊幅的人,小場合會區別對待,高檔場所會謝絕接待。
一個人的形象,往往決定他在別人心中的份量。
任何時候,良好的形象,都是加分項。
楊瀾曾說:
“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精心打理的自己,是對他人的禮敬,敬人者人恆敬之。
天地大雨滂沱,世人苟且而活,每個成年人都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前行,能保持良好的形象,本就是一種勝利的姿態。
06
無論你做的多好,都會出現刺耳的聲音,要選擇性的聽,堅定自己的想法
春雨澆灌大地,莊稼得益,農夫讚美,而道路泥濘,招來了趕路人的嫌棄;
明月照亮四方,孩童嬉戲,父母歡欣,而光線略強,讓想睡的人沒了睏意。
萬能的造物主也無法周全,無論你做得多好,背後總會出現不同的聲音。
《增廣賢文》中說: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做人無非笑笑別人,讓別人笑笑,難得糊塗,太計較就會亂了節奏,丟了格局。
村上春樹說: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因此也絕不會為了任何言論和評價而打亂自己的節奏。”
高手行事,意見可以聽,主意自己定。
07
有空多和父母聯繫,時間總是流失後才覺得飛逝,人不要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你什麼時候覺得時光飛逝,父母變老了?
是不是從父母再也藏不住的白髮?再也挺不直的腰桿?
有人說:“你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也就是父母漸漸變老的過程。”
你的來日方長,包含著他們的世事無常。
當你在為生活披荊斬棘時,唯有父母,憂你飢,怕你寒,唯盼你平安。
愛父母的話,別難為情出口;
想給的擁抱,別難為情出手;
再忙也要:勤開視頻,多回家。
對父母悄悄地關心,不如明目張膽地表達。
08
有的賭注,只有年輕時才敢下;認準的事,要敢闖敢幹
25歲認准且認為正確的事,要敢做敢為。
演員羅一舟說:
“不斷地撞南牆,一定會有答案,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可以去試錯。”
成功需要成本,時間是一種成本,年輕是一種成本,試錯的機會也是一種成本。
但人到中年,揣摩這些成本你未必付得起,它會變成你的壓力和消耗。
所以年輕時想做的事,不要錯過,莫等到以後,再瞻前顧後,喪失勇氣。
獨留自己一人,暗自懊惱,辜負時光。
09
在人生轉變期,學會持久承擔責任
25歲到35歲時,多數人開始承擔家庭責任,開始從無責任向有責任轉變。
生活的責任就在那裡,不管你願不願意。
弱者逃避,強者逆流而上。
台灣大學傅佩榮教授說:
“珍惜自己,不是自憐,更不是自負,是應該承擔起自己生命成長的責任,這種責任其實是一種榮譽。”
每個成年人,都曾藏起年少的自己,披起了責任的外衣。
沒有誰是天生的強者,但命運卻逼迫我們一步步強大。
攬下的事就要扛到底,扛得起責任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10
在這關鍵10年,有意的去規劃時間
25歲到35歲,基礎打牢,未來不憂。
我們可以使用倒推法,規劃這段時間的生活。
舉個例子:25歲的你想當作家,五年後要出一本小說。
第四年:小說完稿,開始與編輯、出版商討論出書細節;
第三年:小說接近完稿,並開始著手修改;
第二年:緊鑼密鼓地創作小說;
第一年:下半年有了穩健的大綱,並開始試寫,上半年生活調查,構思大綱;
而此時你最需要做的是,想想自己善長寫什麼。
生活中的其他願景,也可以定目標倒推。
儘管計劃都會有變化,但規劃的脈絡依然能讓我們看清前進的方向。
《中庸》上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後半生的幸福,藏在前半生的規劃裡。
11
不要為現在的成績,犧牲未來的健康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所有以健康為代價換來的東西,都會得不償失。
健康是人生的“1”,愛情、親人、財富、地位、榮譽等等,統統是後面的“0”。
當“1”的狀態良好時,後面的“0”增加的越多,人生的幸福指數越高,當“1”慢慢倒下時,後面的“0”會統統倒下,最終一切歸零。
健康,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生活的全部都依附健康的存在而有意義。
作家茨威格說:
“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在暗中標好價格。”
犧牲現在的健康,會在未來連本帶利地還回去。
12
珍惜路上所有的緣份,從心而行
我們的一生:
會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而真正
經常聯繫的人也只有十幾個,但最終,都會消失在人海。
成年人,年齡越增長,身邊人卻來越少。
這是一個彼此選擇的過程,依心而行,不留遺憾就好。
抓緊重要人的手,釋懷那些離開我們的人。
人生在這個階段,相同頻率的人,早已形成共振;
而不同磁場的人,只會越來越遠。
13
“要揚長,不要補短”
一技傍身,天下任我行。
《了不起的蓋次比》中說:“真正的一技之長會讓生活成功很多。”
25歲到35歲這段年紀,正是能力的爬坡期,最聰明的做法是去揚長,在適合自己的賽道,做出一番成績。
一位資深HR分享用人經驗:把人放在適合他的位置,每個人都能成為人才。
找准自己的領域,充分發力,在優勢的地方深耕細作,才更容易脫穎而出。
年輕人做事,完成比完美重要;一技驚人,比樣樣平庸重要。
在這分工精細的時代,術業有專攻,去擅長的地方做出成績。
14
行動才是道理最好的見證者
知乎上有個問題很戳心:“為什麼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有個回答讓人沈默:“謀定,而未動。”
再完美的計劃,束之高閣,不去實施等於沒有。
《抱朴子》一書中有說:“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想學本事,馬上拜師;想去旅行,馬上出發;
喜歡的事,馬上去做;喜歡的人,馬上去說,只要行動就會有一半的勝算。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只聽道理;只有行動,才能讓想法變成現實,讓美好的日子到來。
▽
道理不明,方向不清。
25歲到35歲,如果方向對了,願景快慢總會實現。
早些理清頭緒,就意味著早些看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