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迷茫:當代大學生的“努力”現狀

Sponsored Ads

01

前不久,微博發布了一個話題

Sponsored Ads
迷茫:當代大學生的“努力”現狀

那麼你的大學累嗎?

我相信有人會說“當然累了,我每天都在認真的在學習,我比其他人更努力,天天泡在圖書館裡。”當然也有人回答:“so easy,好不容易過了高考,還學什麼,每天輕輕鬆鬆。”

今天我們不談後者,先說一說前者吧。

正所謂“每個宿舍中都會有一個圖書館常駐戶”,所以千桃相信像這樣的同學不在少數。

然而,“泡圖書館”同學中是否有的人在“死讀書,讀死書”呢?

下面請允許我仔細描述下這種“死讀書,讀死書”現象的具體表現:

你看他很努力的在學習,但是從來不優秀。不僅如此,甚至自身問題還越積累越多。

OK,如果有以上表現狀況,大多是“高考後遺症”的患者了。

我們來舉個例子,

Sponsored Ads

小A同學性格內向,朋友少,大學一大快事就是打完下課鈴就去圖書館,開始瘋狂地自習。實際上是因為小A不會人際關係的交往,更多的是為了在自習室裡“揚長避短”。但是,儘管大學能在自習室“多過幾年”,但畢業後還是要和他人打交道,到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不會說話,不會溝通,沒有才藝,整天怯懦,站在那裡像個呆子,只會背書和做題,把大學變成高三生活這是非常狹隘的視角。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現在網絡上也有梗叫“格局小了”,都是大學生了,更應該把格局放大一點。

大學除了課業知識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大學生真正該提高的是思維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等等,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迷茫:當代大學生的“努力”現狀

02

(乾貨部分)

那麼作為大學生該怎樣培養自己的能力呢?

小A同學的學習是單一的,在她的觀念裡,“努力=自習”,“學習=讀書”。但是,自習只是努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讀書只是學習的方式之一。學習的方式不止一種,比如去單位實習,比如看些專業性雜誌,比如經常參加一些講座。

優秀的學長學姐,學校裡知名的教授,都是值得接觸的人,

我在前面曾寫過關於“不合群”這個問題,我們合的只是與我們處在一個圈子的群,那麼這裡強調的也是這點,接觸一流的人,學習一流的頭腦,進入更高的圈子。

Sponsored Ads

關於學習那些事——

學習要注重方法,進入大學不能只知道學習(不是說不學習了!!畢竟學生本職還是要認真學習的!),還要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給自己的未來定一個規劃。

不要被自己的課表安排了,而是將學校的課表納入自己的“發展規劃”,你要尋找其他方法來發展自己。

For example,我雖然不學漢語言文學,但我喜歡寫作,那我可以去參加學校的寫作社團認識一群熱愛文學的人,我可以寫文章投稿給各種公眾號,頭條號等自媒體網站,甚至我可以自己寫小說或者散文在相關網站上……我可以去圖書館讀相關的書籍,我可以去B站上找資源自主學習等等。

不管是參加校外培訓,還是其他方式,當代大學生都應該有主動學習的能力。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教室裡,渾渾噩噩度過四年光陰。

同樣的,一個對待自己的課業真正感興趣的人,是絕對不會滿足於每堂課聽老師講的那點東西的,也不會一門教材啃一年,而是自己早早地就把教材啃完了,並且把與教材相關的書籍看了十來本,這才叫真正的學習與興趣。

除了學習———

大學的評價標準是多元化的,而社會的評價標準會更加多元化 因為社會,其實除了拼專業成績,還會拼思維能力,策劃能力,創意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實力。

但我不能樣樣都那麼優秀,怎麼辦?解決的途徑就是拼咱們的“獨特優點”。

所謂“獨特優點”,就是在你擅長的領域把它做好,這樣你在這個屬於你的圈子裡就非常優秀。

迷茫:當代大學生的“努力”現狀

03

現在我們回到剛開始的問題,大學累還是高三累?

其實都一樣,高三基本上只是生理上的累,每天機械做題,考試,背書,只要努力考好分數就好。

但是大學的累是心理和生理雙重的累,一方面要成績,一方面還要做各種社交聯繫,找工作或者找導師。不單單對成績有要求,對每個人的綜合能力也有很大的要求。

而為了不那麼心累,減少迷茫感,大學期間就真的需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只有眼界開闊了,才知道選擇的多樣性,從而開始進行嘗試,發現自己適合的目標,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

Sponsored Ads

這個世界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努力的人不應成為他人嘲笑的對象,但不要成為只知“讀書”的酸腐秀才,大學期間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