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聰明?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格局的小說。儘管有史學家考證這本書頗多謬誤,所謂“七分史實,三分杜撰”,而且三觀也一邊倒地傾斜於劉備一方。但是,若以博弈的視角來看,《三國演義》絕對是一部精彩紛呈的博弈論教材。
本期的博弈系列,我們聊一聊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智商孰高孰低的問題。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般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證據主要是“空城計”這一段。
故事是這樣的:
諸葛亮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這是另外一個有玄機的故事,有機會細說)。司馬懿引大軍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估計司馬懿一時半會不會到,因此五千軍士中有一半去徵調糧草了。只剩兩千五百病弱的軍士和一些文官。大家甫一得知魏軍將至,盡皆失色。諸葛亮登城一望,果見塵土飛揚,魏兵即將殺至。
諸葛亮立刻命令眾軍旌旗盡藏,軍士避入店鋪。打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而諸葛亮本人披鶴氅,戴綸巾,引兩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自馬上遠遠望之,遲疑不已,懷疑有詐。而後又接到山中可能有伏兵的情報,於是後軍變前軍,急速退去。
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這邊,諸葛亮見魏軍退去,撫掌而笑,眾人無不駭然。諸葛亮說:“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若棄城而去,必為之所擒。”
眾人一片贊聲……
很多人據此認為司馬懿被孔明耍了,諸葛亮技高一籌。真是如此嗎?筆者不以為然!
聰明人的博弈,都不會只盯著眼前。他們深知博弈不單純是局中人智思的對決,更是局中人多方權衡的結果。更進一步講,就是局中人的行為會受到背後利益格局的牽制!博弈環境決定了局中人的選擇集合。
在司馬懿的背後是魏國王室。當時漢獻帝已被逼禪位給曹丕,曹丕死後,曹叡繼位。曹家人都很聰明,但都遺傳了曹操的多疑基因。對有能力的司馬家族甚是忌憚。本次若不是諸葛亮發兵攻魏,估計曹叡早就讓司馬懿哪兒涼快哪兒呆著了。
對於上位者的猜忌,司馬懿心知肚明。他知道,只有在有強大對手的環境中才能凸顯自己的重要性,也同時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此,怎麼能夠對諸葛亮一網打盡呢?一網打盡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注:“走狗”的意思是“跑得快的狗”)
(在後文中,當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掌握魏國實權,就是司馬氏對蜀國下狠手的時候了。)
想來此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策略是:“追著打,但是一定要讓蜀軍保留再戰的能力”。當司馬懿追到西城,他應該是以為能夠和諸葛亮鬥智鬥勇一番的。但沒想到諸葛亮這邊的設防如此空虛。我認為司馬懿其實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因為即使諸葛亮可以鎮定自若地彈琴,但是在旁邊服侍的小童、掃地的軍士等人必會露怯,以卓爾不群的才華在曹操這樣的老狐貍手下混跡了這麼多年的司馬懿豈是等閒之輩。因此,司馬懿猶豫的是:追都追上了,不打一番就走?!可是如果打,諸葛亮這邊分明不禁揍,腫麼辦?己方怎樣才能夠退得不失面子?!
司馬懿一定在深情地呼喚上天:給我一個退的理由,先!
糾結一番之後,司馬懿選擇了主動退兵,就讓世人以為他上了諸葛亮的當吧。像司馬懿這種梟雄,以後連假痴不癲的事都做得出來,現在的能屈能伸又算得了什麼!
當然,話又說回來,儘管我認為司馬懿絲毫也沒有上諸葛亮的當,但是並不是說司馬懿的智商就高過了孔明。諸葛亮其實也有可能知道司馬懿看破了空城計,但是他就是有恃無恐,原因在於他也看到了司馬懿背後的曹叡。他深知魏國王室對於司馬懿的猜忌決定了司馬懿的選擇集只有一個,那就是“放虎歸山”!而他自個兒擺個空城計也算是一舉兩得:一是給了司馬懿一個退兵的理由:擔心有埋伏啊;二是讓司馬懿吃了一個啞巴虧:即使你勘破了我的計策,依然只能認栽!
有道是:人生如戲,全憑演技!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高人啊,盡得互動博弈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