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目標未必能成功,但沒有目標的人一定不能成功。」
的確如此。
當一個人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那麼他就能到達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其實這種現象稱之為 「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人生可以觀看,或許會顛覆你的三觀。
英國導演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決定跟拍14個孩子,每隔7年拍攝一部,跨越56年,記錄下他們的一生。
最初,艾普特便下了一個判斷: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位來自精英階層的孩子,僅僅7歲,已經有著清晰的人生規劃。
大學目標要麼是劍橋,要麼是牛津。
當別的孩子一臉迷茫,反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約翰已經開始看《泰晤士報》和《觀察家》,為了最終進入牛津,早早決定了小升初的目標。
約翰說:「畢業後,我要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學校(畢業後大多進入劍橋牛津,出過七任英國首相)。」
七年後,他通過了入學考試。
63歲時,約翰已是王室法律顧問。
他們的人生,似乎註定心想事成,乘風破浪。
與之相反,皮特來自中產家庭,畢業於倫惇大學。
他說自己很懶,大學時沒怎麼努力就拿到了學位,很可笑。
28歲時,做了老師,感到這個崗位沒什麼價值,也沒有前途。
但他並不願思考如何改變,認為:「很多人生來就有許多機會,他們唾手可得。而自己不管做什麼,也會立刻受到限制。」
對此,約翰反駁:
「人們總以為我們這個階層的人生就是順風順水,想去哪所學校讀書,就去哪所學校,但是人們並沒有看到我們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
初聽約翰的話,你或許會感歎「何不食肉糜」。
直到他們56歲時,約翰才坦言,9歲時,爸爸去世,那時家裡就沒錢了。
媽媽得外出工作,省吃儉用供他讀書,而他能順利從牛津畢業,全靠獎學金。
「影片裡,仿佛我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強大特權,其實沒有誰能過得這麼容易。」
究竟是什麼決定著我們不同的人生走向?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目標實驗」,跟蹤調查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相似的年輕人。
25年後,他們發現:
3%有清晰、長遠目標的人,已成為社會各界頂尖人士。
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生活在社會上層,往往是行業專業人士。
60%目標模糊的人,雖未取得什麼成績,也算是能安穩生活。
而27%沒有目標的人,大多處於社會底層,生活並不如意,常常有失業、失婚、人際關係的問題。
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目標達成之後,馬上立下另一個目標,這是成功的人生模式。」
而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去哪個港口,那麼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
人生如何規劃?目標如何拆解?
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溫·洛克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目標設置理論: 洛克定律。
當目標既是未來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戰性的時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了解美國歷史的人,或許都聽過這句話:「沒有佛蘭克林,就沒有美國。」
然而,佛蘭克林出身卑微,12歲就輟學,沒有任何成功的先天條件。
歸根到底,他的偉大源於目標感和執行力。
當他想要嘗試寫作時,人人都認為不可能,沒受過什麼教育,怎麼可能寫出一本書呢?
佛蘭克林做了什麼呢?
他把出版書籍的目標拆分為三步。
首先,著重練習句子的能力。
在雜誌《觀察家》中觀察總結句子的措辭,反復思考如何用相近的方式重寫這些句子。
然後,提升用詞的能力。
將雜誌文章改寫詩句,每一個用詞都仔細推敲。
最後,練習如何組織一篇文章,將文章順序打亂,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後,再一次復寫文章。
多年以後,他的著作《窮理查智慧書》及後來的自傳,成為美國文學中的經典。
連馬克·吐溫也表示,自己的文風受到佛蘭克林的很多啟發。
出版一本書,這個大多數人不敢想像的目標。在他的拆解下,卻成為一件可訓練、可實現的事。
董明珠曾談到:「很多人以為我在公司都在處理大事兒,其實我在公司每天都是在解決小事兒,完成看不見的小目標,所有的大事兒、大目標都是由無數個小事兒、小目標群組成的。」
任何一項技能,不論是寫作,或是其他,如果真有什麼捷徑,那一定是腳踏實地的一個個腳印。
如同登山,山頂那麼遙遠,猛然一看,難免心生退意。
但想著邁出這一步,再邁出下一步,走到前面那棵樹,再走到半山腰,不知不覺中,山頂已是近了。
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有一段名言:
「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我要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紀錄片中,7歲的托尼,出身於貧民窟,是最調皮的那個孩子,跟同桌談戀愛,跟同學打架,導演甚至斷定他28歲會在監獄裡。
但每一個看過《人生七年》的觀眾,都一定會說托尼過得最快樂。
7歲時,他想做騎師。
14歲,為了成為騎師,他在賽馬場做助理。
導演問他:「如果未來成為不了騎師,怎麼辦?」
他答:「當計程車司機。」
28歲,他參加過兩次馬術比賽,因為技術不合格,真的成為了一名計程車司機。
他說:「一兩年之後,打算開酒吧。」
導演問:「酒吧失敗怎麼辦?」
他毫無猶豫:「那就繼續開計程車唄。」
直到56歲,他在西班牙買了房,還真投資了間酒吧。
雖然酒吧倒閉,他又回到英國,在倫敦郊區買房,卻擁有一個十分幸福的家庭,過著朝氣蓬勃的生活。
托尼說:「我這輩子,沒有一件事是想去做而沒有做的。」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佛蘭克林、村上春樹、乃至牛津畢業的約翰,但或許你也會想要擁有托尼那鮮活的生命力。
古羅馬的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其實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有目標的人永遠會在頂峰俯視這個世界,沒目標的人,永遠只會在谷底仰視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