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孤獨的人,才配有自由。
著名詩人曾卓在其代表作《懸崖邊的樹》中,曾這樣寫道:
「它孤獨地站在那裡,顯得寂寞而又倔強;
它彎曲的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
它似乎即將跌進深谷裡,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
比起那些生長在園林庭院中的樹,懸崖邊的樹似乎更有一種動人的力量。
雖身處困境,卻從未向命運低過頭;雖歷經風雨,卻依舊嚮往著自由。
貧瘠的土壤,孤獨的環境,無情的風雨……
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惡劣,始終打不倒它那顆頑強向上的心。
心若向陽,又何懼暗夜。
站得穩,看得遠
生長在懸崖邊上的樹,時常會遭到狂風驟雨的侵襲。
因此,要想生存下去,站得穩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
人生的路並不好走,腳下坎坎坷坷,頭上風風雨雨,沒有人知道意外與困難何時降臨。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加沈穩一些。
只有變得沈穩,才有力量去面對前路的磕磕絆絆,才有勇氣去品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正如曾國藩所說:
「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故從容安穩,為處事第一法。」
沈穩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晚清名臣曾國藩之所以能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個「穩」字。
清末,曾國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在自己的家鄉創建了湘軍。
此時的湘軍正在草創階段,一切都還沒有準備就緒。
可急於證明自己的曾國藩,不顧屬下的勸說,決定傾巢而出,主動向太平軍發起攻勢。
臨出發之際,他還發佈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討粵匪檄》,以此表明自己的雄心壯志。
但由於輕敵冒進,曾國藩的湘軍一出手便吃了個大敗仗。
太平軍乘勝追擊,湘軍落荒而逃,就連曾國藩也差點死在了亂軍之中。
也就是從這次慘痛的教訓中,曾國藩悟出了一個真理:要想成就大業,需要沈得住氣,穩紮穩打,才能笑到最後。
後來,曾國藩在和太平軍的多次較量中,都將一個「穩」字發揮到了極致。
他曾告誡自己的部下說:「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即便是在敵方完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曾國藩也始終不忘「穩步推進」的作戰方針。
在合圍天京時,李鴻章等人都建議分兵速進、一戰而決,但曾國藩卻拒絕了他們的建議,轉而採取了穩紮穩打的鐵桶合圍戰術。
最終,曾國藩攻破了天京,在與太平軍的較量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俗話說:「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我們生而為人,就應當像這個「人」字一樣:只有一撇一捺兩隻腳站穩了,才能昂首向天,挺身向前。
那些看似從天而降的榮光,實則都是「穩」中淬煉出來的力量。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惟有穩步前行,翻過眼前的高山,才能看到遠方的美景。
走過繁華誘惑,紮根懸崖
懸崖峭壁雖然貧瘠,卻能滋養出青松翠柏來。
一棵樹若想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就要不受沃土的誘惑,敢於紮根在懸崖峭壁之上。
雨果曾說:
「當命運遞給我一個酸的檸檬時,讓我們設法把它製造成甜的檸檬汁。」
胡蝶因為有了破繭的痛苦,才會在世間留下美麗的身影;
蒼鬆因為耐得住嚴寒侵襲,才會歲月長青。
每個生命都要經歷過磨練,禁得住誘惑,如此方能煥發出自身的光彩。
1990年,楊瀾大學剛畢業,恰巧那年央視第一次向全社會招聘,非播音專業的楊瀾也就報名參加了主持人選拔。
最終她憑藉著超強實力,在1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為《正大綜藝》節目的主持人。
憑藉清脆悅耳的嗓音,楊瀾得到了億萬觀眾的喜歡,並榮獲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二十幾歲的年紀,已經是央視知名主持人。
這在外人看來,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甚至有人斷言,楊瀾今後的事業將會是一馬平川、風光無限。
然而,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楊瀾卻在這事業上升期,選擇了逆流而上。
經過深思熟慮後,她決定放棄現有的光環,孤身前往海外求學。
國外的留學生活是枯燥而辛苦的,而且楊瀾是一個心氣很高的人,別人通常每學期選四門課程,她卻選了六門。
在畢業歸國之後,楊瀾隨即創辦了《楊瀾訪談錄》,這也是國內首檔高端訪談節目。
在此之後,她不斷挑戰自己,一次又一次拓展自己的業務,而且每一次都很成功。
放棄光鮮的央視主持人身份,選擇到海外寒窗苦讀。
這就是楊瀾,一位不甘平庸、不圖安逸的奇女子。
正如她在《一問一世界》中所說:
「萬無一失意味著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冒險。為了避險,才去冒險,避平庸無奇之險,值得。」
溫柔鄉即是英雄塚,對舒適環境的依賴,往往折損著我們的生命力,讓我們失去生活的意義。
世間多繁華,追求無止境,拒絕誘惑,接受磨礪,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質量。
與世無爭,自我生長
當一棵樹苗努力地鑽出土壤、紮根懸崖時,它就迎來了自己的使命——與世無爭,自我生長。
懸崖邊的樹不爭榮耀、不爭富貴,只是在靜靜地做著自己。
人活著,也要有這樣一份平和的心態,笑看雲起雲落,閑觀花開花謝。
正如《楊絳散文》的卷首題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對於楊絳來說,所有的光環不過是身外浮雲罷了,只有讀書才是關乎自己的事。
楊絳的一生,淡然如水,與世無爭,她自始至終都在做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法國思想家蒙田曾說:
「確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種適宜狀態的與世無爭的生活。」
生活的真諦,在於內心的調和,在於活出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
這並不是迴避與軟弱,而是一種「自我與世界」的和諧。
林語堂說,陶淵明是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
陶淵明為了生存,不得已出任彭澤縣令,但他到任才八十一天,便拂袖而去,從此不再出仕。
他選擇了回家種田,生活雖然艱苦,但卻活得很快樂。
不喜歡名,不喜歡利,也不喜歡權,唯一喜愛的便是那「花間一壺酒」的瀟灑生活。
他不爭不搶,詩酒自娛,活出了屬於自己的一份自在和諧。
紅極一時的復旦女教師陳果有一句名言:「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風情萬種,便是我們自我生長,熱愛生命的樣子;而與世無爭,便是我們面對人生困境時的淡定從容。
人生是自己的,我們不必為他人而活,也無需同他人去爭。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活法,一個人最優雅的樣子,是不爭不搶,和諧自在。
享受孤獨,才配自由
生長在懸崖邊的樹,雖然沒有同類相伴,但它卻更接近天空,擁有一片更廣闊的自由。
林語堂說:「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
品味孤獨的時候,你會站在塵世喧囂外,多少熱鬧,都與你無關,世人皆醉我獨醒。
寂寞是一種情緒,孤獨是一種境界,他們都是命運給予我們的厚贈。
事實上,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才配擁有真正的自由。
在電影《喜劇之王》裡,柳飄飄曾指著黑漆漆的夜空對尹天仇說:
「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
尹天仇想了想,說道:「也不是,天亮後會很美的。」
當你孤獨的時候,全世界都是安靜的,你可以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究竟想要什麼?我願意花費一生時間做些什麼?
而我們正需要在這樣一次次的叩問中,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有人把孤獨看作痛苦,有人把孤獨當做哲學,其實孤獨就是孤獨,它不過是一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罷了。
李白有句詩說得很灑脫: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聖賢何以為聖賢?
因為他們享得了孤獨,耐得住寂寞。
弱者逃避孤獨,而強者享受孤獨。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往往會追求孤獨中的寧靜和閒暇,最終體會到真正的自由人生。
正如莊子所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三毛在《如果有來生》中寫到: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沈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何必等待來生,今生就活成懸崖邊的一棵樹。
咬定青山,紮根堅石,靜看日出日落,感受月明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