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書裡,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師帶著學生們,拜訪村子裡最窮的一家人。
這家有八口人,個個面黃肌瘦,他們住著最破的茅草屋,吃著最廉價的食物。
全家僅有的財產是一頭奶牛,靠著賣牛奶,他們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在這之前,有很多好心人救助過他們,或給予錢財,或為他們介紹工作,但都沒有任何效果。
離開村莊前,這位老師想到了一個辦法。
一天夜裡,他偷偷去把這頭奶牛殺了,然後帶著學生們悄然離去。
學生們質問老師為何這麼做,老師卻沒有做任何解釋。
一年後,老師帶著學生故地重遊,發現這家人住在新建的房子裡,穿著整齊,精神飽滿。
學生們都很好奇,在他們走後,這家人經歷了什麼。
原來,剛開始發現奶牛被殺死後,這家人很難接受。
由於沒了收入來源,他們餓了好多天,最後實在撐不下去,只好開始幹活。
他們在房子後面開闢了一塊新地,種菜,養殖家畜……
慢慢的,他們建立起新的收入來源,日子也逐漸好了起來。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沈思。
對於那戶人家來說,他們所珍視的奶牛,實際上卻是把他們和貧窮拴在一起的鐐銬。
他們沈浸在奶牛帶來的安全感當中,享受著貧窮的安逸。
直到失去奶牛,他們才被迫做出改變,從而掙脫了生活的束縛,逆轉了命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會沈浸在自己的「奶牛」所帶來的舒適圈裡,活得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可過度沈溺於安逸,就好比溫水煮青蛙,會困住你前進的腳步,最終讓你敗給自己。
你的舒適圈,正在慢慢吞噬你
人生永遠是能量守恆的,今天你享受了多少安逸,日後你就要付出多少代價。
這讓我想起電影《刺激1995》裡一個情節。
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的布魯斯,為了不被放出去,竟然選擇傷害獄友,以留在監獄。
正如獄友瑞德說: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對布魯斯來說,監獄就是他的舒適圈。
他在裡面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的意義,而一旦走出這個圈子,就會發現自己一無所長,茫然無措。
就像動物園被圈養的獅子,一直都過著被投喂的安逸生活。
如果有天你讓它重回大自然,它也會因為不會捕食,而活生生把自己餓死。
有句話說:
「環境中的舒適區,心理上的舒適區,還有習慣的舒適區,正如一個又一個的豬圈。一旦落進去,看似蠻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爛泥打滾——但這所有的舒適,都需要你來買單。」
你的舒適區,正在慢慢地毀掉你。
一味享受安穩,往往使人喪失鬥志,人生也逐漸淪為平庸。
不跳出去,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裡。
很多人都聽過李寧的故事。
1988年漢城奧運會,李寧帶傷上陣,結果跳馬失誤,跌落神壇,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冬天。
這之後不久,李寧便作出決定,正式宣佈退役。
退役後的他,本可以選擇留在隊內當教練,或在自己熟悉的體壇,尋個一官半職。
但一眼望到頭的未來,卻並非他想要的。
於是,在拒絕了近在眼前的安逸後,李寧去廣東三水創辦了「李寧」品牌。
初次嘗試鞋子製作,李寧就虧了50萬。
但這沒有嚇退他,他不斷吸取教訓,聘請更專業的人才與團隊,引入現代化管理。
創業維艱,他經常加班到淩晨兩三點,公司裡人走光了他都不知道。
終於,在付出數不清的血汗後,「李甯」成為如今人盡皆知的國際運動服裝品牌。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說:
「成長,只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才會發生。」
若是只待在舒服的位置,不敢嘗試突破,你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勇敢走出來,也許會碰壁或遭遇挫折,但你遇到的每一次磨難,都能使你變得更強大。
一個人想要改變現狀,讓人生過得更加滾燙,最好的方法就是拒絕安穩,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如何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在《誰動了我的乳酪》中寫到:
「別以為目前的舒適是一種享受,享受慣了這種舒適,你也就變成了呆子、傻子,最終必將毀於此。」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與其待在深潭死水裡等待命運的安排,不如主動向前,走出自己的小天地。
那麼,要如何走出舒適區呢?
1. 主動吃苦,做困難但很重要的事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回答學生說:
「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
從圈內要延展到圈外,要獲得新的知識,要習得新能力,必然伴隨著陣痛。
蚌曆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鬆經風吹雨打,才傲立峰頂。
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難的事。
弱者給自己找舒適,強者給自己找不適。
面對未來可能經歷的不可承受之重時,我們與其被動受苦,不如現在主動吃苦。
2. 敢於破局,不斷拓展自身邊界
《三體》中有一句話:「毀滅你的,與你何干。」
有時候,你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支撐當下的生活。
可生活不停前進,時代不停發展,一味地埋頭苦幹、專注眼前,只會將自己困在設定的范圍裡。
一旦生活出現意外,你便毫無招架之力。
在這個世上,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更沒有讓餘生躺平的高地。
不想被時代拋棄,就要不斷打破邊界,深耕技能、突破認知,和時代變革的浪潮一同前進。
3. 折騰自己,保持危機感
《黑天鵝》這本書裡有這樣的記載:
為了保護鹿群,政府請獵人殺死了狼。
鹿群過上安穩生活後,到處啃食植被,使得森林越來越貧瘠,結果鹿群的生活圈也越來越小。
最後,政府只好把狼「請回來」,整個森林這才慢慢恢復了生機。
這事情,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一句話:
「沒有危機感,才是你自己最大的危機。」
在這個多變、快變的時代,待在完全舒適的環境裡,就是你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勇於走出舒適區,敢於迎接挑戰,才能將每一個危機,都轉化成你未來的機遇。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
「船停在港灣,風平浪靜,但這從來不是造船的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碌碌無為,就是因為像開頭提到的窮人家一樣,仗著有那頭給自己提供安全感的奶牛,而不願改變。
這頭「奶牛」,或許是一個舒適溫暖的被窩,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一個享受玩樂的圈子……
然而,正是它們禁錮了我們的腳步,使我們甘心躺平。
但所有的舒適,都有代價,好走的路,從來都是下坡路。
安逸的環境,最容易毀掉一個人,所以我們要學會隨時推自己一把。
跳出舒適區,逼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前進,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收穫到你想要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