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語錄

人性的弱點,就是人生的「爆點」

Sponsored Ads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幕: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Sponsored Ads

不難看出,呂不韋被免去相國職務的一年以後,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依舊在絡繹不絕地前去拜訪。

而他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關注,更源於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呂不韋能夠從一名地位低下的商人,完成身份的質變,一躍成為大秦丞相,權傾朝野。

這在當時出身階級觀念深厚的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傳奇。

他的一生也在向世人說明一個道理:在人性的弱點處,往往也蘊藏著人生的爆點。

能夠規避人性弱點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行動力,是拉開人生差距的關鍵

呂不韋本是衛國濮陽人,因經商所需,時常會在各地遊走。

他通過因地制宜、低入高出的經商策略,近三十歲時,就已經成為了身價千金的富商。

在當時,百金的財富相當於十個中等人家資產的總和。可想而知,擁有千金的家財說是富可敵國也不為過。

Sponsored Ads

古代商人雖然有錢,但社會地位卻並不高。

人們普遍認為商人不勞而獲,只會投機倒把,按照社會階層排列,商人要排在最後一位。

這也是富商呂不韋所面臨的現實:

有錢,但沒地位。不僅得不到社會的尊重,還要受到地位階層的限制,很多事情都無法施展完全。

於是,實現財富自由的呂不韋,初步產生了新的人生目標——改變身份地位。

有一天,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恰巧見到了被秦國派去趙國為質的異人。

異人作為秦王庶出的孫子,原本在秦國便得不到重視,趙國又因被秦國多次攻打,對秦人恨之入骨。

因此,異人在趙國並未受到禮遇,日子很不好過,日常開銷用度常常捉襟見肘,生活十分困窘。

呂不韋憑藉多年的經商眼光,敏銳地在異人的身上發現了「奇貨可居」的價值。

他把異人視為改變自己商人身份的突破口,想要通過幫助異人成為未來的秦王,來獲取擁立一國之君的功績。

於是回家後,他便對父親說出了自己想要「擁君建國、澤被後世」 的大膽想法。

隨後便立即付諸行動,利用精準的眼光,巧用說話的藝術,道出異人「性命將難以保全」的潛在危機,成功說服異人與他共謀大業。

俗話說,想法人人都有 但能把想法變成現實的人並不多。

呂不韋卻做到了。

他沒有讓想法停滯變成空想,而是立即有效地付諸行動,牢牢抓住了實現人生質變的第一個機會。

最後,呂不韋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異人「若繼承王位,願與君共用天下」的承諾。

正式開啟了獲取貴族身份的征途。

猶豫會敗北,果斷才能有故事

彼時的秦國,昭襄王已經年邁,安國君作為太子,繼位指日可待。

呂不韋意識到,只有讓安國君將異人立為自己的繼承人,異人才能確保成為秦王,進而自己才能獲得地位上的躍遷。

於是,想方設法讓安國君立儲異人,就成為了本次呂不韋前往秦國遊說的首要目標。

到達秦國以後,呂不韋決定通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來打開局面。

他立即投其所好,果斷給陽泉君獻上豐厚的禮物,用「富貴萬年且穩如泰山,絕無後顧之憂」作為誘餌,說服了陽泉君,得到了同華陽夫人談話的機會。

見到華陽夫人後,呂不韋更是直接指出華陽夫人無子嗣後繼無人,權利難以長久保持的短板。

並趁機讓華陽夫人的姊姊道出「以色侍人者,色衰而愛弛」的道理,令華陽夫人深感危機。

隨後又給出解決方案,建議華陽夫人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繼承人,這樣異人將感念華陽夫人的恩德,而無子的華陽夫人也將因此有了日後的依靠。

就這樣,呂不韋通過華陽夫人的關係,成功將異人推上了繼承人的位置。

Sponsored Ads

如果說看穿人性,讀懂人心是這次遊說成功的主要因素。

那麼呂不韋對金錢的果斷取捨則是遊說能夠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實早在去往秦國遊說前,呂不韋便慷慨拿出五百金贈與異人,作為異人在趙國日常生活和結交賓客的開銷。

大大改善了異人當時在趙國的窘迫現狀,使得異人對他大為依賴和感激。

不僅如此,呂不韋還拿出另外的五百金購買了許多稀世珍寶,通過向陽泉君、華陽夫人的姊姊貢獻大量財物,才有了面見華陽夫人的機會。

正所謂,在金錢面前,最能看清人性的底色。

當一切懸而未定的時候,呂不韋便能毫不猶豫,果斷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家財,不僅可以看出他謀事的膽略,更能看出他是一個目標清晰,取捨果斷的人。

做事不猶豫,對物懂取捨,也是他能夠實現地位逆轉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無畏的人,面前才有路

西元前257年,秦國進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這讓原本已經決定送異人回秦國的趙王大怒,甚至產生了想要殺死異人的想法。

面對生死存亡,呂不韋也絲毫沒有猶豫。

當他得知消息後便和異人密謀,拿重金賄賂守城官吏,得以成功脫身逃到秦軍大營。

怯懦的人總有千難萬難,勇敢無畏的人卻總能找到千路萬路。

呂不韋迎難直上,破釜沈舟式的籌謀,順利幫助異人以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繼人的身份回到了秦國。

第二年,異人繼位為秦王,呂不韋則被封為相國,封文信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家僮萬人。

經過多年的大膽籌謀,呂不韋終於實現了身份的質變,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以丞相的身份,為秦國謀事。

又過了三年,太子政繼立為王,不僅尊奉呂不韋為相邦,還稱他為「仲父」。一時間呂不韋權傾朝野,政令皆出其手。

毫無疑問,呂不韋這場無畏的政治豪賭成功了。

在他上臺以後,便開始正式施展政治抱負。

他推行「入於敵之境, 則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國邑之交, 不虐五穀, 不掘墳墓, 不伐樹木, 不燒積聚, 不焚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以彰好惡, 信與民期, 以奪敵資。」的政策。

令各國百姓對秦人的抵觸情緒大大降低,進而推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後來,呂不韋開始用重金招攬六國人才,門下食客多達3000餘人。

他命門客們將見聞編纂成冊,博採眾家之長,取名《呂氏春秋》並以他的名義發表。

有一次,呂不韋把《呂氏春秋》的內容命人寫在布匹上,放在咸陽的城門展示,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前來指正,若有人能改動任意一字,就給予千金的獎勵。

結果《呂氏春秋》內容毫無紕漏,根本沒有人能找到可以增刪的內容。

這時的呂不韋,在政治上權傾朝野,思想上又有巨著《呂氏春秋》,可謂是達到了人生巔峰的狀態。

而他能夠做到這一點,過程中也一定有許多難以預測的荊棘考驗,幸運的是,他都選擇了迎難而上。

有人說「想要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蓮,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嚴寒的勇氣」

而通往成功的這條崎嶇之路上,也只歡迎勇敢無畏的人。  

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

凡是為君王披荊斬棘、功勞蓋主的臣子,幾乎都不能善終。

呂不韋也同樣沒能逃脫悲涼的結局。

因受嫪毐一事的連累,再加上秦王「恐其為變」的猜忌,呂不韋不得不被貶於野,最後在57歲時飲酒自盡,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雖然謝幕的方式令人唏噓,但不可否認的是,秦國在他執政的期間,大大加速了一統天下的進程。

莎士比亞說過:

「人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超越死亡,一是留下子孫,一是留下著作。」

《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所完成的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巨著,對後世意義非凡。

從這一點來說,呂不韋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

Sponsored Ads

他克服了人性中空想、猶豫、怯懦的弱點,巧妙地把握住了人生的每一次機遇,成功逆轉了出身低下的現實,最終達到了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