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成功

發人深省的「烏鴉定律」:真正拖垮你的,是受害者心態

Sponsored Ads

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森林里,一只烏鴉怏怏不樂地跟朋友白鴿道別,說自己要搬家。

Sponsored Ads

白鴿不解:「你為什麼非得搬走呢?」

烏鴉答道:「這里的人對我太差勁了,他們嫌我叫聲難聽,一見面就捂著耳朵,我實在待不下去了。」

白鴿停了一會兒,反問道:

「可你有沒有想過?倘若不改變自己的聲音,你搬到哪去都不會受到歡迎的。」

烏鴉聽完后,頓時啞口無言了。

這其實就是著名的「烏鴉定律」:

行有不得時,比起抱怨別人,更應反求諸己。

凡事愛從外界找原因的人,既改變不了現狀,也無益于自身。

向內探求,反躬自省,才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

Sponsored Ads

人最大的愚蠢,是怨天尤人。

作家張笑恒曾感慨:抱怨的世界,我們是原告,也是被告。

人生在世,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問題:生活不順、工作棘手、人際關系復雜……

總喜歡歸咎于外界的人,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抱怨中,看不清自己,也認不清局勢。

劉潤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有家啤酒廠,因為地理位置好,價格也便宜。

雖然口味上有些差強人意,生意一度仍非常紅火。

后來隨著網購的強勢發展,全國的啤酒都流入了當地。

這家啤酒廠的生意也受到影響,驟然縮水。

結果呢,酒廠的老板每天只顧著四處跟人埋怨,不是說電商平臺搶了他的生意,就是哭訴自己時運不濟。

可他從頭到尾,卻從來沒想過如何提高自家啤酒的質量、改變自己的處境。

沒出幾年,他的酒廠因為效益太差,只能被迫關停。

你有沒有發現,每個人天性中都存在一顆「黑暗的種子」:推卸責任。

倘若不對它時時提防,就很容易陷入怨天尤人的怪圈。

身邊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

日子過得不如意,怪完出身怪父母,卻從沒問過自己夠不夠努力;

看別人升職就吐槽自己懷才不遇,工作真來了又開始推三阻四;

明明背后愛嚼舌根,出口即是傷人,卻埋怨同事們抱團孤立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種心態,叫 「受害者模式」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

他們會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無助、孤單的境地,總覺得外界應該為自己的不幸負責。

一旦習慣了這種心態,人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可悲的負向循環:

越是覺得自己不幸,就越愛向外歸因,而非反思自己。

久而久之,就徹底失去了解決問題、拯救自我的可能性和行動力。

古龍在《大人物》里有句話特別中肯:

「無論誰都應該學會先責備自己,然后才能責備別人。

否則就表示,他只不過是個還沒有長大的小孩子。」

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

總怨天尤人,是對自己責任的逃避,更是一種不作為的提前放棄。

成熟的人,都懂得內向歸因。

之前,有位心理學大咖去米未作分享。

分享中,他把人的價值觀分為兩類:一類叫弱勢價值觀,一類叫強勢價值觀。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一碰到事情前者最愛問:憑什麼?

而后者卻習慣于問自己:為什麼?

也就是說,持弱勢價值觀的人,遇事愛向外歸因,在抱怨中不斷消耗自己的能量。

而持強勢價值觀的人,卻習慣于向內探求,不斷反省、剖析、面對、改變,最終解決掉問題。

作家金惟純先生,曾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一書中寫道:

「人生只有一個捷徑,這個捷徑就是認錯。」

這句感慨,其實來源于他早年一段頗為慘痛的經歷。

那時候他帶著滿腔熱情,創業做《商業周刊》。

Sponsored Ads

誰料想,雜志剛辦了一年,就遭受了嚴重的危機: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寫的雜志卻根本沒人看,公司入不敷出,只能不斷地借債、還債。

方法有,才華有,資源也有,可為什麼偏偏就是賣不出去?

在外界原因百般尋求無果后,金惟純開始轉向朝內剖析自己的問題。

在一次年終大會上,他當著所有員工展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是我要做雜志,是我招募大家來的,也是我經營無方。」

「我們做的一無是處,都是我的錯,是我假裝很厲害。」

沒想到,這次「反省大會」之后的第二年,雜志居然起死回生。

而且自此越辦越好,成為了台灣第一大雜志。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那個「這一切都是我的錯」的念頭,讓金惟純開始開始低頭干實事兒,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

而他這種誠懇的反省和踏實的態度,也影響帶動了底下的編輯。

大家都開始反思起自己當初「陽春白雪」式的辦雜志心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文章風格和工作心態。

后來再回憶起這段經歷,金先生曾總結道:

「認錯不是對外的事情,而是一個對內的修煉。認到極致了以后,你生命的能量才會完全地展現。」

問題,是弱者抱怨的托詞,卻是強者的修煉場。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能直面自己的過錯,認清自己的處境,于失敗中得教訓,化不足為優勢。

就像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提到的那個公式:痛苦+反思=進步。

所有刮骨療傷的痛楚背后,都暗藏著新生的潛能。

那些反思后的領悟,都會成為你日后進階的路。

抱怨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魔頭》里,有個情節讓人感慨很深。

女主安迪一家時尚雜志社當助理。

零碎的工作讓她覺得忙碌又缺乏價值,陰晴不定的上司更是讓她成天心驚膽戰。

那段時間,她每天不是跟同事吐槽,就是跟男友哭訴,覺得生活失去了色彩。

后來,還是前輩的一番話點醒了她:「你以為你在盡力工作,其實你不過是在應付、在抱怨。」

安迪這才明白,原來之前的所有不滿,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于是她決定就此改變自己,她開始認真地對待上司囑咐的每件小事,為她安排好每個行程。

開始不斷地改善穿搭和體態,學習最新的潮流設計,拼命惡補行業知識。

慢慢地,她的工作走入了正軌,曾經的抱怨也一掃而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當你覺得生活處處不順心時,也是你應該做出改變的時候。

以下兩條建議,幫你提升思維彈性,走出抱怨的怪圈:

1. 改變心態,常自省

作家劉同說:

「如果你覺得生活對你做了惡作劇,也許這是你停下來反省自己的好機會。」

生活中的很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找就瘋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找就通了。

工作不順利,可能是自己工作態度和方法出了問題;

孩子在校表現不好,或許你是最近太忙忽略了陪伴;

和伴侶感情出現問題,也許是某些溝通和細節上沒做到位。

試著把自己的心態從「受害者模式」轉向「責任者模式」,是走出抱怨怪圈的第一步。

2. 改變思維,先行動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里,提出兩種思維:固定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只會抱怨的人,他的思維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維」:

面對問題,一味推卸責任,消極被動。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去努力改變自己、積極解決問題。

上次在哪里碰壁了,之后有了教訓,就不會再碰。

之前一件事做錯了,這回有了反省,就不會再犯。

當你從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也就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曾國藩曾說:「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這世上,沒有人可以改變世界的軌跡,也沒有誰能夠窺測命運的真相。

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自我,把握人謀。

事不順時,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

氣不平時,與其抱怨環境,不如為自己點燈。

Sponsored Ads

人生的成長,始于自我覺醒;人生的進步,在于自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