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現在,也有很多人認為對領導的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在職場中的投機取巧、投其所好是一種情商的體現。
不可否認,這樣的「情商」確實能在某些時候對職場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職場環境的變化,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員工都不太願意巴結領導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巴結領導的綜合性價比大幅降低。
首先要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巴結領導的「投入產出率」斷崖式下跌。巴結領導,也是投資(時間、情緒、禮品等物質投入、同齡人的鄙視),領導給予的利益是回報。
70後的人,現在盤踞在各級管理崗位,他們年輕時候是計劃經濟時代,職場資源和生活「資料」,全部掌握在單位領導手裡。不巴結領導,就無法獨立生存。那個年代,分房子、漲工資、發糧票、找對象開介紹信、生病住院派人看護、孩子入託入學,等等,一切資源由領導分配。
巴結領導,為什麼成為一種文化習慣呢?其實,任何人都不喜歡巴結別人。根本原因還是,巴結領導,是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回報的有限途徑。
現在的90後95後,巴結領導能得到什麼?房子、車子、戶口、看病、教育等大問題,基本解決不了。90後和95後面對的都是「小領導」,還接觸不到「大領導」,「小領導」給予的利益有限,無非就是提職加薪那點事,解決不了以上的「大問題」。為了這一點點利益,年輕人認為「投資領導」的性價比已經不合適了。
【二】去中心化的世界,我命由我不由天。
互聯網時代,促進了「去中心化」時代的快速到來。
什麼是中心化?比如,在某單位裡,對你的能力、業績和升職的評價和使用決定,取決與你的上級領導(單位中心),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你的前途是由上級領導決定的,這就是「中心化」的一種形態。
什麼是去中心化?就是於「中心化」相反的,你的命運不需要上級領導來決定。比如,當下的個人IP,甚至只是一個不知道真實身份的網名,只要他有才華,不需要「巴結」任何人,只需要吸引足夠的粉絲,就可以成功了。他根本不需要「領導」,何談巴結領導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互聯網海洋裡如魚得水。只要他有個人才華和變現能力,甚至才華都不用,只要有身材和顏值就可以了,就能賺取比上班薪酬高的多的財富。任何人,只要經濟基礎強硬了,就有底氣不巴結別人。
個人能力時代甚至是個人IP時代的到來,促使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需要單位、不再需要「領導」,實體組織形態也在發生虛擬化、鬆散化的轉變。比如,你開一家公司,甚至可以不要辦公室、不要固定員工,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完全可以搭建一個虛擬組織,老闆不需要雇傭一個人,只使用這個人的技能和智慧就可以了。個人,也不需要進入一個具體化的實體公司,可以為多個公司服務。
去中心化,以前是做不到的。現在的互聯網世界,解決了演算法傳播、網上撮合、線上交易、瞬間支付等所有問題。比如,你講課講得好,以前只能為所在單位服務,你想出去賺外快,需要請假,需要支付時間和路費成本,需要等待講課費的賬期。現在,你業餘時間在家裡就可以錄網課、搞直播、開付費專欄、玩付費諮詢等等,白天發佈,晚上睡覺,「睡後收益」第二天自動到賬,讓你的智慧充分湧流,多元化變現,現金流滾滾而來,完全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
去中心化的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非常符合90後95後的心理需求和價值追求。即使已經在職場上工作的年輕人,也在提倡「斜杠青年」理念,宣導「副業剛需」。這個底層邏輯,得到了很多90後95後的認可,巴結誰也不如巴結互聯網強。
【三】依靠「弱關係」已逐步成為主流。
以前,是「強關係」時代,典型的人情社會。你要辦事,如果不認識人,連門都進不去。很多日常的事務,沒有熟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比如,70後在年輕時期,搬個家,都要找同事朋友幫忙,吃個飯要花一千,否則就辦不成,還覺得「沒人幫忙」很丟人。現在,你在網上支付300元找個搬家公司就可以了。
現在的社會,雖然還是人情社會,但是,可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事情,開始不依賴關係和人情了。
90後95後,既是「弱關係」的實踐者,也是「弱關係」的受益者。他們不巴結領導、不討好同事、不走動親戚、不聯絡同學,依靠網路和弱關係,足不出戶,也能生存,甚至發財致富。比如,有些年輕人玩遊戲就能完成億萬身家;比如,有些年輕人玩電商、帶貨,售賣知識、理念、設計,甚至賣弄嘴皮子,就能讓收入跑贏70後的領導和阿貝們;再比如,有些年輕人業餘時間寫自媒體、拍短視訊,「被動收入」超過「主動收入」。
95後這一屆年輕人,無論是職場上,還是生活中,他們都不願意求人,更不願意麻煩熟人,依靠「弱關係」,反而活得如魚得水。
【四】追求自由、平等、契約精神的導向越來越強烈。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70後父親與95後兒子的代際衝突:70後父親想利用關係給兒子安排工作,95後的兒子不但不接受,反而瞧不起「沾沾自喜」的父親。70後以「有關係、有人脈、能走後門」為榮,而95後以此為恥。
感謝正規的教育。在95後小時候,他會拉住要闖紅燈的爸爸,撿起爺爺隨手亂丟的垃圾;少年時代,他們寧願耽誤時間也要堅持排隊,看見母親試圖加塞的行為會感到臉紅;年輕時代,他們排斥父母托關係走後門給他們找工作。
在職場上,95後更喜歡講契約精神而不是講奉獻意識,而70後阿貝們津津樂道給他們灌雞湯:先奉獻再享受,先當孫子再當爺爺,他們只會嗤之以鼻,根本不會「入腦入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95後的價值理念,更有利於推動職場生態的淨化。年輕人更崇尚:憑能力吃飯,憑本事掙錢,憑實力競爭,別玩那些人情世故、拍馬溜須的「花活」,讓職場公平、公正、平等,讓契約精神成為主流,而不是「糟粕」文化。
【五】個人主義,群體之間互相強化。
90後95後這一屆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掌上明珠,獨享兩代人的所有資源。他們不需要討好別人,就能獲取足夠的資源。尤其是城市孩子,預期收入很高,比如,一對小夫妻,預期可以得到兩代人8位老人一輩子的積蓄和房產。他們沒有「物質匱乏」的心理陰影,從小就沒產生「巴結別人獲取資源」的基因,而且因為家底厚實,長大的他們更沒有巴結別人、委屈自己的動機和動力。
然而,95後的父輩祖輩,他們生活的時代,資源有限,白手起家,一直處於奮鬥狀態,巴結領導、走動人情,都是為了獲得資源和利益。90後95後這一屆年輕人,一出生就不缺乏資源,個人主義和反傳統意識開始崛起,字典裡就沒有委曲求全這個詞。
90後95後奉行「個人主義」,形成了「群體生態」,「群體生態」又促進了個體之間的互相強化。比如,某個95後想巴結領導,他首先要過自己的心理關,其次要過同齡人的鄙視關。
【六】對「服從性測試」強烈排斥。
很多年輕人的心態是:我可以「服從傳統美德」,但是,堅決排斥「被安排我服從傳統美德」。他明白「尊老愛幼、端茶倒水」是傳統美德,比如,如果家裡來了客人,作為晚輩,理應倒茶端水。但是老張指使我「服從傳統」,就會產生了「反傳統」情緒。
尤其是老張說「給領導留個好印象」,就有了「脅迫」的意味。作為70後的管理層,因為自己是從「先當孫子再當爺爺」開端的,走上領導崗位也是「多年媳婦熬成婆」,他們內心深處確實有一種心態:你是新人,哪怕是一條龍,也得給我先盤著。他們喜歡利用端茶、倒水、敬酒、拿包等小手段,對下屬進行「忠誠度測試」或「服從性測試」,再「牛」的人也要低頭彎腰,如同「投名狀」,表明「我甘願服從」的姿態。
95後這一屆年輕人恰恰非常排斥這種「測試」。我給長輩和客人倒茶倒水,如果出於文明禮貌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摻雜了「巴結領導」的「投機」目的,天然產生抗拒心理。了解年輕人的心理,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對此,70後的領導者更要洞悉人性,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徵,順勢而為,而不是引起他們的叛逆,撕破臉皮對誰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