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已經70多歲的窮人剛剛領到10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按照以往的慣例前往銀行存了20美元。他從銀行的大門出來時,正好看到一個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紳士正在抽雪茄。
這位已經戒煙戒了50多年的窮人主動上前與那位紳士搭訕:「你的雪茄真是太香了!這樣的雪茄肯定很貴吧?」
「每支雪茄20美元。」
「啊,那麼你一天抽多少雪茄呀?」「一天抽15支。」
「哦,那你抽多長時間了?」「50 年了。」
「你一天需要300美元,一年就是10萬多美元,你抽了50年,哎呀,你計算一下,你抽雪茄的錢不計利息已經500多萬美元,大概可以將這家銀行買下了吧?」
「……哦!你似乎不抽雪茄吧?」「沒錯,我不抽。」
「那你能夠將這家銀行買下嗎?」「說實話,不能。」
「告訴你,我名下有10家這樣的銀行!」
其實,這個窮人非常精明。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他算賬算得非常快,一下子就將抽50年雪茄的煙錢算出來,這麼多錢足以將一家銀行買下;第二,他對於勤儉持家、由小發大的道理十分精通,
並且親身實踐,好多年都未曾抽過一支價值20美元的雪茄了。但是,即便這樣,大家也不會認為他具備「活智慧」,
因為他雖然沒有抽雪茄,但也沒有攢下足夠買銀行的錢,不得不恭敬地對待那位紳士。
可以說,那位窮人擁有的是「死智慧」,而那位紳士才是一個擁有「活智慧」的人,因為他懂得「錢生錢」的道理。
一直以來,猶太人就有「世界第一商人」之稱。他們為什麼這麼會賺錢呢?
據統計,世界上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佔到一半;而美國眾多富豪家族中,猶太裔佔了40%。
很多人都好奇,是什麼讓猶太人取得這樣令人驚嘆的成就?
在猶太人的處世聖經《塔木德》其實已經有了答案:
猶太人:富人從不做4件事,窮人卻樂此不疲,不要等60後才頓悟
1、渴望回報卻不願付出
猶太人堅信一點:「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
而那些沒出息的人,往往是渴望回報,卻遲遲不願意付出。
這一點我體會很深,付出和回報一定是成正比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很可能是在時間的影響下,把回報拉遠了,只要持續付出,便會越來越接近回報。
2、結識毫無意義的人脈
人脈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奠基石,然而我們一定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結交的究竟是正能量的人脈,還是毫無意義的負麵人脈。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他們整天都來往於各種各樣的酒局,參加著毫無意義的聚餐,看似是在維持人脈,實則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抱怨工作和生活罷了。
3、不會變通,只知道一條道上走到黑
窮人為什麼貧窮,富人憑什麼富有?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一個問題。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窮總有窮的原因,富總有富的道理。
窮困不是上帝賦予一個人的義務,也不是命中註定,而是一個人行為註定的結果。
你之所以一直掙到大錢變得富有,往往是因為你的思維僵化,不會變通。
仔細觀察你周圍的現象就會發現:窮人之所以貧窮,在於他安於現狀甘於認命,沒有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沒有走出去的勇氣,沒有破釜沈舟的膽量,沒有堅定的腳步和決心;富人之所以富有,因為他目標明確、有的放矢,懂得抓住機遇,改換思路,適時求變創新,懂得讓行動改變命運。
4、一味斤斤計較
猶太人在做生意的時候,從來不會考慮短期的利益和損失,他們只會考慮長期的利益,不會為了短期的損失而失去賺錢的機會。在他們看來,與其在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還不如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
久而久之,他們的眼力就會變得更加敏銳,他們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賺錢的機會,然後放長線釣大魚,而不是和別人計較。
猶太人能夠在經歷千年的流離後,依然有此成就,足以證明他們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為了保證謹慎,猶太人往往堅持賺錢的四個基本原則:
1、效率原則
效率原則包括行政效率原則和經濟效率原則。行政效率要求降低稅務部門和納稅人的徵收費用,強調稅收管理的效率,堅持嚴格管理,按比例計算憑證。經濟效率要求稅收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於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在進行財務決策時收益大於成本的原則,即當項目的預期收益大於其所需成本時,在財務上是可行的,否則應放棄。
2、安全原則
綜合考慮投資項目的特點、發展前景、企業盈利能力,盡量保證安全;
3、流動性原則
要有較強的流動性,小心資金要鎖定;
4、誠信原則
投資資金要注重長期穩定發展。
為自己做足了準備,為自己增值。只要有本事,有價值,成功就會自然而然地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