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有時,花落有時。
你不能一直站在舞台中間,總有下台的那一天。但是你要明白,每次下台,是為了更好地上台,而不是放棄自己。
人在職場,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往中間站。正如一句名言:「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如果你被邊緣化了,又要如何呢?
戰國時的 商鞅,一開始在魏國當差,出謀劃策都很積極,但是魏王對他有偏見,一直沒有重用。
當商鞅被魏國排擠之後,他去了秦國。
一開始,秦孝公對商鞅的主張,沒有什麼興趣。商鞅多次被邊緣化,並決定離開。秦國的大臣 景監使勁拉住商鞅,並且多次安排他和秦孝公見面,才促成了商鞅變法。
商鞅從被邊緣化的地步,走到了「中間」,其做法,概括一下,就是以下幾句話,值得我們學習。
01
「古今事異,所言尚未適於用」:你被邊緣化了,也許是講話不得要領,多思考,講重點,就好了。
商鞅花了十天時間的樣子,兩次見秦孝公,先後談了如何做皇帝,就像堯舜禹一樣;如何做大王,就像周朝那樣。
聊天的時候,秦孝公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很明顯,商鞅的話,秦孝公不喜歡,只是不當面拆穿而已。
如何聊天,蘇格拉底給了我們三個篩子 :「真實性、重要性、善意性。」
當你的話,一點都不重要的時候,身邊的人會厭惡你。但是大家都是同事,翻臉就不太好了,只是默默地走開,就行了。
你在誇誇其談,但是身邊的人,找了藉口,逐一離開,你肯定被邊緣化了。
職場上,大家談的是工作,囉嗦沒有用,需要的是「長話短說」。
說話很干練的人,很容易被喜歡。一開口,就說中了要害,能夠解決問題。
02
「吾得仲父,猶飛鴻之有寓意」:做一個被人需要的人,你就能走到舞台的中間。
在秦孝公看來,秦國需要的人才,是「管仲」這一類型的人。本事很大,並且能夠分憂解難,讓國君能夠輕鬆過日子。
商鞅勤學苦練,擁有「三大本事」:帝、王、伯。
當商鞅說,可以幫助秦孝公成就「伯業」的時候,就大開眼界了。
一個人被邊緣化之後,就應該思考,自己有沒有本事,能夠幫團隊做點什麼?如果什麼都不能,那就別吭聲了。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你有能力做「中流砥柱」的時候,被邊緣化的可能性就小了。特別是單位有困難的時候,還非你莫屬。
看單位上的技術員、工程師,銷售冠軍,你就知道為什麼同事是有區別的了。
03
「熟思三日,以定可否」:學會「賣關子」,讓別人對你的話題、想法感興趣。
秦孝公對商鞅的「伯業」很感興趣,但是商鞅卻約定——三日後,再細聊。
身邊的人不理解,為什麼不暢所欲言?
商鞅說:「不是我不說,而是擔心秦孝公在半路上變卦。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慮,要彼此信任。」
人生如棋,落子不悔。這樣的同事關系,才會非常融洽。如果你的上司,左右搖擺,你再大的本事,也沒有地方施展;要是推倒重來時,你的功勞就不見了,還會被同事笑話。
約定三天相見,還是一種「信譽度」提升的問題。如果三天之後,兩個人冷靜下來,不想談什麼了,那就什麼都別談了。
商鞅變法之前,用了同樣的套路,讓老百姓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一個男人,把門口的柱子搬動了,就得到了金子。事情轟動一時,傳遞了「信任」的信號。
如果你得到了上司的信任,同事的認可,那麼你從邊緣,很快會走到中間。哪有什麼混不下,只是你處事的套路不夠好而已。
04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學會按照規則辦事,讓對方無可挑剔。
商鞅變法中,推行了很多條規則,包括種地、治軍、建立縣城等。
有人見商鞅越來越受重視,就開始嫉妒了,也有人故意打破規則,擺明瞭是——你奈我不何。
有這樣一個觀點:制定規則很容易,但是規則要踐行,卻很難。
很多單位上,規則就像小孩子的話一樣,朝令夕改,或者置若罔聞。
為了抵制那些「反對的聲音」,商鞅把制度亮出來,連王公大臣,都要服從。太子犯錯了,追究的其老師的責任。
你在單位,如果很守規則,還能拿起規則來保護自己,那些不懷好意的人,就無法傷害你。惡意孤立你的人,還能被制度約束——畢竟,需要團隊精神,才能讓單位興旺,誰都不是局外人,不能窩裡反。
你還可以按照規則,站在應該有的位置上,不要太遷就別人了。
05
雖然商鞅最後的結局不太好,但是他的人生,也曾經輝煌過,現在還被我們記住。
對於歷史人物,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一些具體做法。
《菜根譚》有言:「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定之趣。」
作為君子,不要困於外物,遇到事情時,不要浮躁,鎮定下來,總是有辦法改變的。
一個打工人,要混得好,就要懂得「方圓結合」。
慢慢熬,尋找人生的突破口,緊跟單位的前程,你也有機會,站在風口浪尖。
被邊緣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要改變狀況,都要從自己身上開始。
提本領、抓重點、講誠信、守規矩,一切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