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內心「缺愛」的孩子,身上3個行為很明顯,父母要引起重視:別再傻傻以為是孩子乖巧懂事!

Sponsored Ads

隨著輿論的大力宣傳,以及社會對教育的日益重視, 不少父母及時地轉變觀念,樂於花時間精心地陪伴孩子,耐心的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

父母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愛,由於從小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中,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Sponsored Ads

與之相反, 有的孩子從小就膽小怕事,事事不願承擔責任,這多半是年少時缺少關愛的緣故。

週末,菲菲和朋友相約一起聚會,朋友帶上12歲的女兒參加,大家都興高采烈談笑自若,只有那個孩子一言不發。

朋友滿面憂愁,悄悄地說:「我女兒從小就不愛說話,膽子特別小,現在竟然特別不聽話,寧願自己一個人在家也不出門,今天好不容易才跟著我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菲菲礙於人多無法回答,其實內心早已有了答案。

原來,朋友是個貪玩好耍的人,常常把孩子一個人扔在家裡, 在其成長過程中,經常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從不知道她內心的真實想法。

即便偶爾進行教育,除了打罵以外,就是千篇一律的說教,讓孩子難以理解和接受,因而經常與朋友頂嘴和吵鬧,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這是典型缺乏愛的表現。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缺愛的孩子具有這幾種特徵,被人一覽無餘。

從哪些方面能看出孩子缺乏溫暖的愛呢?

膽子比較小,不喜歡與人交流

孩子的膽量不是天生的, 需要從小經過培養和鍛煉,才能在內心形成一種安全感。這種感覺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在充滿愛心的環境中長大。

Sponsored Ads

有的孩子自信心強,性格陽光, 對人落落大方,勇於應對各種挑戰,深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他們的背後,多半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與之相反,有的孩子性格懦弱自卑,害怕與人交流, 不但膽小怕事,遇事還會躲避,導致朋友不多,別人也不願意與他來往,這樣的孩子內心沒有愛,不懂得怎樣與人交流。

言語尖刻犀利,把自己包裹起來

從表面來看,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倔強,其實內心比較復雜,在堅強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有時表現得沈默寡言, 不理會他人的關心和好意,有時表現出尖酸刻薄,得理不讓人,甚至與人針尖對麥霸。

Sponsored Ads

外表看似強勢,對人不留情面,其實是因為內心不踏實,故意裝出這種氣勢洶洶的模樣,這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脆弱而已。

缺乏自信心,對人刻意討好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看似大大咧咧或漫不經心,內心卻很敏感,由於自信心不足,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希望得到贊美和好評。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刻意討好老師和同學,即便與自己的意見不合,也會刻意地奉迎,主動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形成討好型人格, 結果僅僅是為了換取他人的誇獎,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

有愛的孩子充滿自信,性格豁達,與人交往時,與對方平等相處,往往容易得到對方的尊重。

父母陪伴孩子,應該怎樣做才好呢?

多誇獎、少批評

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一點不假。有的父母不願誇獎孩子,擔心孩子驕傲自滿,從而導致落後於人,這是沒有掌握好的誇獎方式。

正確的方式不是考得好就誇獎,那樣是片面和有害的,而是針對孩子為此付出的努力,針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這樣的誇獎讓孩子有直觀的感受,而且能夠持續進行,並從中受到鼓勵。

在誇獎孩子的同時,父母不能忘記適當地提醒,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差距,這樣做既能體現父母的關心,還能讓孩子在學習上更有動力。

雙方上陣,缺一不可

對孩子的成長,父母都有責任。很多家庭都是爸爸在外工作,媽媽全職照顧孩子,因而有一方不能經常陪伴。

還有的家庭, 父母回家不是看手機,就是打遊戲,很少陪伴孩子,這樣做十分有害。

因為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只要有心有愛,總能找出時間,哪怕是短暫的陪伴,與孩子一起說話、散步和運動等,也能讓孩子感到無限的安慰。

所以,父母都要抽出時間,盡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不能因個人原因而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

常言道,栽什麼花就結什麼果。

Sponsored Ads

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後盾,因而陪伴既是一種責任,也令人感到快樂。父母必須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並不是簡單地陪吃陪玩,其間存在很多技巧。 只有掌握相應的技巧,全程付出高質量的陪伴,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