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群體打交道。
但是人群裡,不可能每個人都在中心位置,總得有人在邊緣徘徊,也有人使勁往前擁擠,希望抵達中心。
所謂人往高處走,也可以說是人往群中心走。
按照「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邏輯,當一個人長期在邊緣的時候,意味著被冷落,自身價值不高,人生處處受挫的局面,是令人害怕的。
當人被孤立了,徹底出局了,就更糟糕了。
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 祝枝山,從小苦讀書,九歲能寫詩,但多次考試不利,十九歲中秀才,鄉試五次後中舉,七次科考也不中進士。以舉人身份授予官職,不到十年就退場了。
一生都沒有到「中心位置」,常常不順,但是不妨礙他好好活著。畢竟,他是一個有實力的邊緣人。
01 被人邊緣,是因為你善於獨行。
祝枝山,長洲人,相貌奇特,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
祖父、外祖父都做官,因而家庭還算富有,讀書、科考就成為了他的主業。
二十多歲的時候,很多人稱他為「天下士」,認可他的才氣。
既然有才學,那就應該很快能一舉高中。可是他卻屢戰屢敗,五十五了,還是學生。
有人懷疑他的能力,他卻多次寫文,指出科考的弊端。
當年,科考的內容以程朱理學為唯一的標準,各種答案,不符合理學,就不會得高分。這無疑是「孤注一擲、狹隘、刻板」的。
詩曰:「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
說實話,很多人為了功名,不惜去學討厭的八股文,最後被同化了。
不能高中的人,不是才學不高,而是不願意被同化,從而常常格格不入,因此被邊緣化。祝枝山就屬於這一類人。
當兒子祝續考上進士之後,祝枝山索性就不去科考了。
不是水平如何,而是已經看透了科考的本質。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你的傘,別去躲雨;不是你的菜,別伸筷子。」
當群體在說話的時候,你沈默,就變成了特別的人;群體在朝前走,你退一步,就特別厲害了。不一樣的舉動,另類,但也是自己獨自一類。
02 被人邊緣,本是你邊緣別人的過程。
五十多歲的祝枝山,經過推舉,去了廣東興寧縣做知縣。
他發現當地文化落後,馬上就進行文化教育。
偷盜也很嚴重,他就鬥智鬥勇,一次性逮住三十多名盜賊,人們拍手稱快。
《懷星堂集》如此描述祝枝山 :「治政有方,非專以文才自放者。」
可是他發現很多同僚,貪腐為主,根本不為百姓辦事。於是,自己做官也很難受。
當他被提拔為應天府通判的時候,就以年紀大,病痛多為理由,辭官了。
他一次次和貪腐的人劃清界限,辭官是最徹底的一次。
可見,職場裡,他被邊緣的過程,也是他主動邊緣別人的過程。一點都不難過,反而有獨善其身的喜悅。
有一天,一位貪官請祝枝山寫對聯,希望見識一下書法藝術。
他揮筆寫下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在場的人目瞪口呆,貪官火氣很大。
他不慌不忙地說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大吉大利。」
說完,他揚長而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人。
遇到不好的群體,你還往前湊,這不是要做「賊首」?
發現自己站在惡人群裡,還樂悠悠,這不是「惡鬼群舞」?
主動做一個邊緣人,這不是你沒有用,而是你實力雄厚,不屑和大家成群結隊。
有人說:「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
站臟兮兮的群裡,你無處安放自己,這是很孤獨的,不如一個人回家,坐在窗戶邊,看山水,聽風,或者躲在小樓看書。沒事,一個人打個盹,也是幸福的。
03 被人邊緣,你恰好可以做回自己。
沒有了科考,也沒有了官職。恰好有了「無絲竹之亂耳」的美妙。
閑下來的祝枝山,更加專注於書法。
辭官回家的路上,經過武林寓昭慶寺,看到趙文敏所書《圓覺經》。他認真琢磨,閉關月餘,然後抄寫了《圓覺經》一卷。
同時,他還拜訪同樣愛好書法的人,一起學習。有記載,如此說:「玄賜兼謝周師精髙之效書奉並望和篇。」
有人如此評價祝枝山:「生活即狂草,狂草即生活。」
沒有了外人的打擾,自己要如何做,就如何做,更加自律。
從而見證了,自律者,出眾的局面。
人在春野,不妨礙你做詩人、農人、畫家;草木在荒野,不妨礙自己開花。
蘭花是深谷,才有了幽香,搬到大城市,反而會凋零。人也是如此,有個性的人,被群體左右了,就是困獸猶斗,鬱鬱而終。
人生幾十年,做自己,管他邊緣 不邊緣?
04人這一生,要學會打太極拳。
你可以推別人,把不喜歡的人推開;若是你推不動別人,那就借別人推你的時候,順勢就到更遠的地方去。
那些主動邊緣化的人,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積極向上,但是不求誰一直同行。
對事情保持自己的論斷,不屈服於群體的言辭,而是服從自然規律,科學發展。
就算一輩子不出風頭,也沒有關系,快樂是自己的。功名是無用的。
冬日裡,別人都去北方看雪,但不妨礙你去南方看花。
靠一邊,轉身走,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