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讀懂《三國》才知道:人有三氣,成在大氣、敗於脾氣!

Sponsored Ads

金庸曾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一部三國,放眼望去都是家國大事,但歸根結底說的還是世道人心。

Sponsored Ads

讀懂《三國演義》才知道,一個人的命運走向,都藏在他的性格里。

有的人寬厚大氣,在亂世中得以保全;

有的人放縱脾氣,最後落得悲慘下場。

縱覽各路人物,才發現登場與落幕之間,命運的注腳早已寫下。

01

劉備:寬厚仁義,贏在和氣。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劉備從地攤小販到集團總裁,他的優勢,就是和氣。

雖是漢室後裔,卻家境貧寒,只得以織席販履為生,曾幾度寄人籬下。

Sponsored Ads

但劉備寬厚仁義,與人和善,最終草根逆襲,在成都稱帝。

劉備在新野時,軍師徐庶擔憂母親的安危,要離開他。

本來,徐庶計謀過人,又知道太多秘密。放他歸去,無疑是有弊無利。

很多人都勸劉備,萬不可放走徐庶,但劉備還是選擇成全。

劉備和氣待人,善解人意,讓徐庶很感動,不僅向劉備舉薦諸葛亮,自己到曹營後也未再獻計策。

後來,劉備去請諸葛亮,前兩次未見到人,張飛和關羽都很生氣,但劉備卻未曾抱怨。

《論語》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無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能保持和氣,這是了不起的修養。

劉備第三次去時,諸葛亮還在睡午覺,劉備也不打攪,只是默默等候。

因為劉備的和氣,才能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從此逆風翻盤,大展宏圖。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和風雨順,地和五穀豐,人和福祿增,家和萬事興。

為人能通曉仁義,身有和氣,自然無往而不利。

02

曹操:胸懷寬廣,成在大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正如曹操寫的詩一樣,他志存高遠,格局宏大。

雖是宦官養子之後,被人輕視。但曹操從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是以寬廣胸懷應對動蕩時局。

從驍騎校尉到進爵魏王,曹操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大氣。

官渡之戰取勝後,曹操曾在袁紹的軍營裡搜出許多書信。

這些書信,是曹軍將士以及許都官員當初為留有後路,與袁紹暗通往來的憑證。

有人給曹操進言,可以按照書信上的名字,逐一核對,收而殺之。

Sponsored Ads

但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於是,曹操也不看書信是哪些人所寫,就命人將其全部燒掉。

正是曹操這份處世的大氣,才聚攏人心,成就王圖霸業。

《宋朝事實類苑》中講:「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

處世大度,胸懷大氣,自然就能博採眾長,終成大器。

在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曾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雖說劉備也是這樣的英雄,但更多是在試探。在他看來,自己才是真英雄。

事實亦如此,胸懷大氣者,方為真英雄。

03

袁紹:外寬內忌,敗在脾氣。

三國群雄中,若論出身最好的人,當屬袁紹。

他出身名門望族,四世三公。也因此,在討伐董卓時,被推舉為聯軍盟主。

但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總是對部下發脾氣,導致眾叛親離,鬱鬱而終。

袁紹病逝後,書中有詩評價道: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

官渡之戰,讓袁紹由強變弱。這其中扭轉戰局最關鍵的人,就是許攸。

許攸原本效力於袁紹,他截獲了曹操的催糧書信,於是勸袁紹夜襲許昌。

但袁紹不聽,加上許攸與曹操曾經有交情,袁紹認定許攸是奸細,惱羞成怒,呵斥許攸退下。

讓許攸不由得感嘆:「豎子不足與謀!」

袁紹不計後果,亂發脾氣,導致許攸投靠曹操,軍營機密全部洩露。

憑著個人脾氣,胡亂操作後,袁紹終於自食惡果,導致官渡戰敗,最後含恨而終。

《禮記》中說:「傲不可長,欲不可從。」

很多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一味放縱,終致落敗。

有句話說,發洩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才是本事。

人人都懂得大道理,可卻難以控制小情緒,一個人會失敗,往往就是沒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一個脾氣好的人,遇事不慌,做事不亂,自然事有所成。

《菜根譚》說: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和氣待人,是一種讓步;為人大氣,是一種寬厚。

Sponsored Ads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抱一顆謙卑的心,才能容得下別人,看得清自己,成得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