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人到中年,越沒本事,越愛在這3件事上浪費時間

Sponsored Ads

看到過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

「中年以後的人生是減法,把該做的事做了,把重要的事做好,其餘的少糾結,老天自有安排。」

Sponsored Ads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承上啟下的責任。

事情越來越多,精力卻越來越少。

到了這個階段,只有刪繁就簡,保持內心清凈,減少耗能,才能不走向人生的下坡路。

沈溺低級快樂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朋友說自己每天沈浸在手機短視訊裡.

雖然朋友知道過度看一些和自己無關的事情,不會給生活帶來好的改變,但是她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我說:「你不是要繼續考會計職稱證書嗎?」

朋友回答說:「一直沒什麼動力,有的時候看著看著書,就不自覺地拿起手機了。」

網絡帶來的快樂在我們手指滑動間就能夠輕易獲得,而學習是一件長久且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

Sponsored Ads

當我們只追求能帶來短暫快樂的事情時,就會逐漸失去持續為一件事情付出努力,從而得到長久成就感的動力。

曾有人問過武志紅,寫作過程快樂嗎?

他說,很痛苦,但也不是不快樂。

搜集選題很辛苦,但想到這個選題能夠幫到許多有困擾的朋友,會很快樂;

構建文章結構的時候很辛苦,但能夠把自己積累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一個現象,會很快樂;

整理資料的時候很辛苦,但把零散的知識點整理成體系,能夠從更高的維度看到它們的全貌,會很快樂。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做的時候需要付出時間、精力、這個過程必然辛苦。

但是,當它做到某個階段,有一定成果時,你也可以從中收獲滿足感、成就感。

這種正向的反饋是一種良性循環,讓人更願意投入。

短暫的多巴胺快樂,可以是忙碌生活的娛樂方式,也可以是獲取信息看到不同世界的其中一種方式;而長久的內啡肽快樂,是想要向上人生的必選項。

中年就像是一個分水嶺,追求哪種快樂,也決定了以後的生活質量。

無意義的內耗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

是繼續在目前的崗位上,還是嘗試去其他崗位發展更有利於自己。

那段時間因為這個事情內耗比較嚴重,各種想法在腦子裡面打架。

十天過去了,不僅沒能思考出什麼結論,本職工作也逐漸躺平。

後來無意中刷到楊天真的一句話,內耗消耗了自己很多的精力和情緒,也沒有收獲和結果。

他的本質是想得多做得少,抓緊去幹,在行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仔細想來的確如此,巨大的內心活動讓人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身心疲憊。

就像是手機裡那些看不見的後台程序,導致手機高耗能的持續運行,低效率的吃力運轉。

於是,我開始行動,而不是只悶頭思考。

我請教了行業的前輩,聽取意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最終決定留在現在的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問題就此解決。

這件事情也讓我明白, 停止無休止的想像,行動起來才是解決內耗最好的方法

有一句話形容內耗很精妙,坐地日行八萬里,啥也不做耗自己。

Sponsored Ads

內耗的可怕之處就在於,讓我們疲憊不堪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待事情的過度思慮。

它時時束縛著你,不斷消耗著你,讓你無法專注,也體會不到快樂,甚至逐漸喪失行動力。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需要完成,心力有限,卻又不敢停下。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那些想像出來的事情消耗自己的精力。

把精力留給當下美好生活,還有那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上,生活才有向好的可能。

習慣性的抱怨

有位網友跟一位同事關系不錯,因此經常一起聊天,同事總是向她倒苦水。

抱怨婆婆頑固,自己總得遷就她,太過委屈,感覺這婚結得不如不結得好;

抱怨自己才能被領導埋沒,職場充滿了不公;

去買菜,回到家發現缺斤少兩……

網友曾經嘗試安慰鼓勵她改變現狀,可是對方總是一副都是自己命不好,所以理所應當的態度。

後來,網友離職後與這位同事斷了聯系。

再後來,聽說她被公司勸退,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還在和別人抱怨自己被離職的悲慘經歷。

心理學裡有個名稱叫「 習得性無助」,意思是 習慣性的把問題歸於命運的不公

這種心態的人往往內心軟弱無力,總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抱怨這抱怨那,即使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也不願意踏出向前的一步。

看過這樣一句話:「你在打牌的時候,即便抓到一副最爛的牌,也應該打完,不能棄局。」

人生就像在打牌,雖然無法決定自己拿到手的牌是好是壞,但我們可以選擇充分利用自己手上的牌,讓人生過得更精彩。

羅翔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司法考試生因為大學聯考失敗,所以花錢上了一個學校。

畢業後通過幾年的努力考過了司法考試,但是發現畢業證書是假學歷,所以沒拿到律師執業資格證。

但這個學生沒有因此自暴自棄,而是重新花一年半時間參加自學考試,重新拿到本科學歷,再次通過司法考試,最終拿到律師執業資格證書。

想起《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裡有個觀點:「 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誠然,心態不同,人生的結果亦不同。

愛抱怨的同事,因為沒有及時領悟,只能自暴自棄;

學法律的同學,用積極的心態應對,最終實現了目標。

抱怨是弱者的溫床,滋生出愚蠢和軟弱;樂觀是強者的助力,修煉出更好的人生。

人到中年,不要讓抱怨成為幸福生活最大的障礙。

梁實秋曾說:「中年的妙趣,是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到中年,走過很多路,也見過許多人。

經過歲月的沈澱,我們沒了年少的稚氣,多了份成熟的穩重,對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也開始明白,好的人生需要自己來造就。

減少內耗,為生活省下了精力;戒掉短暫的愉悅,追求更高級的快樂;修煉好的心態,過不抱怨的人生。

Sponsored Ads

願每個中年人都能擁有向上向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