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成功

为什么每天都在学习,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善?

Sponsored Ads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參加吳曉波讀書會,明天也許在看羅輯思維的演講;今天研究互聯網風口轉向了何方,明天又對網紅時代的來臨言之鑿鑿;今天聽說新媒體火了,明天就開始問別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嗎?”;今天嚮往著詩和遠方,明天又在李銀河阿姨愛與性的教導中思考人生的樂園。

Sponsored Ads

奧斯卡來了,他為小李子感天動地;諾貝爾來了,他為村上春樹捶胸頓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著從前慢;陳忠實去了,他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實擁躉。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飽滿地一邊和群友打招呼一邊上班;是他,每個週末還在公司挑燈夜戰;是他,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線下聚會現場;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說晚安。

我和他認識的時候,我們都還沒畢業,還沒有微信和朋友圈,不過那時候他在社交網絡上的表現和現在比起來並沒有太大區別。

那時候我以為他愛好眾多,涉獵廣泛,對多個領域都有研究。但幾年後我發現,他依然是這個狀態,卻沒有任何能夠拿得出手的屬於自己的觀點。

幾年下來,他換了幾份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業和工作內容,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業方向並進行深入研究。 以前網絡上流傳過一個段子: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雲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痴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勝過iPad,手機裡沒遊戲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每天乘地鐵。

這個段子準確地用一個黑色幽默,嘲諷了這個時代如我那校友一樣浮躁的人們。但往深層去想,似乎又不僅僅只是浮躁這麼簡單。為什麼他像新媒體編輯一樣不停追熱點?為什麼他頻繁地分享所謂的“深度好文”?為什麼他花費大量時間積極地參加各種意義不大的線下分享會?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沈浸在了“我在學習的幻象”以及“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中無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處參加活動,對每一個熱點留下一段點評,讓他產生一種“我在進行深度學習與思考”的錯覺。實際上這些事對於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格局,並無太大的意義。

Sponsored Ads

一來,它們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統的。每次的接觸頂多算是管中窺豹,根本無法探究到其中的內核。如果真想進行深入了解,還不如看一本相關行業的書更高效。

二來,將自己的精力過多地分散到這些彼此之間沒有關係的事情上,卻對每一件事都了解得不透徹,也就無法發現這些事物內在的普遍規律,吸收並為己所用。

在沒有專注點的前提下,將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學習中,其實是對時間的另一種浪費。

更可怕的是,你並不覺得自己虛度了時光,反而為自己處在一種“學習的狀態”而沾沾自喜。

這道理看起來像一層窗戶紙,一點即破,他內心深處未必沒有意識到。然而他還是樂此不疲地投身於此,因為他已經被另一件事——“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絆住了腳步。

這不難理解。

微博上,影單書單的轉發量一直很高;朋友圈裡,曬書的人也為數不少;知乎上,更是有很多人明明對問題沒有深入了解卻強行作答(甚至這種現象也被知乎討論過)。

似乎是因為這樣的動作,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積極上進愛學習的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博學多才有文化的人。似乎這樣的動作,可以迎來別人的歆羨和讚美。然而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你並不是你想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沒有人會發自真心地佩服你。畢竟,這個時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Sponsored Ads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好在越來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來越多元化的文化娛樂形態,只要有才華就能被發現並且以此尾聲。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壞在階層固化,許多人碌碌無為,精神貧瘠,溫水煮青蛙,失去了競爭能力,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在這個時代,有人乘著海浪衝鋒。他們被譽為風口上的豬,他們是這個國家最有智慧的創業者,他們是無數小而美的自媒體。

這些人精准地把握了這個時代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不同,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他們在台前風光無限,他們是大眾眼中的明星,他們日進斗金,似乎這個時代專為他們而打造。

在這個時代,依然有人潛水而行。有時候他們被稱為匠人,在一個不被大眾關注到的角落,日復一日地琢磨著自己的手藝。有時候他們被稱為理想主義者,拋開物質的誘惑,堅持著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他們是這個時代最能沈得住氣的人,雖然可能暫時無法成名,無法實現自我價值,但終將迎來最偉大的尊敬或是最久遠的流傳。

就像日本的壽司之神,就像雞湯泛濫時代苦心孤詣的文學作者。 衝浪者站在風口,收穫時代的紅利。潛水者暗自努力,等待著一鳴驚人。而大多數人在這個時代做不了衝浪的人,也沒有耐心好好潛水,最終成了隨波逐流的、得過且過的路人。

值得慶幸的是,如果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那麼你還有時間好好考慮如何去安排接下來的人生。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被譽為“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的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曾講過“10000小時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首先選對一個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歡的方向,然後專注地耐心地投入進去就好了。不要試圖將什麼都學會,因為你每天只有24個小時,能把兩件事做到專家的級別就已經是人中龍鳳了。 那麼,究竟該如何選擇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時去做的事情呢?

 

 我的建議是:除了工作以外,選擇一些短期投入效果雖然不明顯,長期投入卻能夠對你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處世哲學、人生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的事。

比如讀書。說來慚愧,我開始有目的的堅持看經典書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時間,相比身邊的不少朋友而言,這個時間算非常短了。雖然最開始讀書似乎並沒有對我產生什麼幫助,但幾年下來,變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每過一兩年,回憶起兩年前的自己,我都覺得當時的自己是如此的無知和幼稚,看待問題的態度是如此的狹隘。通過閱讀,打開了各種新世界的大門,對於我的價值觀的影響潛移默化,又深入骨髓。

比如寫作。從我開始認真對待寫作這件事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我深知自己還沒有入門,所以不敢在此評價太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寫作鍛煉了我的思維方式。

通過寫作,我不斷記錄自己的想法,對不少首次接觸搞不懂的概念進行總結和反芻,終於加深了理解。可以說,寫作訓練了我的思維邏輯,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對世界的理解。

比如與優秀的人做朋友。我是個對社交興致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優秀的朋友,即使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即使不在一個城市,也一直對我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有時候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啟發了我,有時候是他們面對困境的態度激勵了我,有時候我甚至把他們當成我的目標來努力追尋。

與這些人優秀的朋友交流互動,你總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不僅是我的朋友,更是為我指路的一盞盞明燈。

這個時代有太多干擾和迷惑我們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應花時間去做的事情。這時候更需要睜大你的眼睛,認清表象背後的本質。畢竟有太多人昨天還光鮮亮麗,今天卻已經摔得體無完膚。

Sponsored Ads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守自己的選擇,專注地投入其中,你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