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先生非常認同一個觀點:“凡人皆以克己成,以縱己敗”。這裡的“已”,指的是在慾望面前俯首稱臣的自己,指的是忘記了自律、自誡的自己。一個人的自律中,藏著無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本文摘自稻盛先生著作《活法貳:成功激情》《思維方式》《企業家精神》《利他的經營哲學》中關於“如何自律”的精彩解讀,以供大家可以度過一個真正自律而又精彩的人生:
現在的教育制度,只要各門課程勉強及格,就能升級,就能畢業。
這同通過極大努力,取得門門優秀的學生,表面上似乎沒有太大區別,及格和優秀一樣能畢業。
但兩者之間,不僅是成績差兩級,而且包含更重要的本質差別。
成績全優的學生,為了出類拔萃,必須突破若干的壁障,而在這過程中,有時必須做出拼命的努力。
“滿足於及格就行”,還是敢於不斷地向“第一” 挑戰,不單純是一個成績高低的問題,這反映了兩者精神上的差異。
如果要實現高目標,必須超越多重壁障,而最大的壁障,是自己一顆追求安逸的心。
只要戰勝自己,就能克服其他壁障,取得卓越的成果。
人有好逸惡勞的傾向,主動激勵自己,不斷克服困難向前進,是件難事。但是,當通過努力獲得成功時,內心的喜悅是難以形容的。
人最偉大的能力,就是戰勝自己的能力。
一個學生頭腦不是很聰明,但非常用功,以優異成績畢業。另一個學生頭腦很聰明,不用功照樣輕鬆畢業。
後者評論前者說:“那傢伙拼命死讀書,成績好有什麼了不起,我要是認真起來,他才不是我的對手呢!”
畢業之後踏上社會,看到前者獲得成功,後者又用“那傢伙學生時代並不怎麼樣,我可比他強多了。”
這樣的話來貶低同學。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成功者更強,更大的成功應該屬於他自己才對。
事情果真如此嗎?
拼命死讀書,意味著少玩樂,少看電視,少追求眼前的快樂,意味著必須戰勝自己。
同樣,事業上獲得成功,也意味著必須抑制貪圖享樂的慾望,全身心投入工作。
戰勝自己,需要強大的意志。
在評價人的能力的時候,應該把意志的強弱考慮進去。意志軟弱、迴避與自身作鬥爭、一味選擇安逸,這種人的能力應歸於低劣。
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獲取成功的能力,絕不僅僅限於所謂的智力。
人真正的能力,在於能否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
要作正確判斷,首先要明白自己面臨的形勢。為此需要有觸及事物本質的敏銳的觀察力,甚至不忽略細節。
這種敏銳的觀察力源於精神的集中。而這集中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養成的。
精神的集中是一種習慣。如果養成習慣,平時連有關細節也予以注意,那麼在任何需要的時刻,立即能將精神高度集中。
缺乏習慣,要做到集中註意力於一點,就極為困難。
你或許太忙碌,無暇養成這種習慣,無暇顧及細節。但繁忙卻正是養成這習慣的最佳時刻。
即使你不關心的事物,你也不妨有意地、努力地予以注意。這就叫“有意圖的注意”或叫“有意注意”。
養成“有意注意”的習慣,就使你具備一種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很快做出正確判斷。
人只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較強的注意力,才能隨時做出正確決斷。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有能耐的人物。
中國古典中有“唯謙受福”的說法。意思是傲慢的人得不到幸福,只有擁有謙虛之心的人才能擁有幸福。
不管在社會上有多大的聲望,或是成為統領眾多部下的大企業、大組織的領導人,他們都能夠始終保持謙虛,沒有一絲傲慢。
同時,總是把自己的事情放一邊,優先考慮他人和社會,並付諸行動。這樣能夠抑制自己的慾望和虛榮心,擁有克己之心的人,才是人格高尚的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小心謹慎、不失謙虛、拼命努力,也因此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甚至事蹟都登到了報紙雜誌上。
但在這過程中,不知不覺之間,放鬆了克己的意識,萌生了愛己之心,就是利己心開始膨脹,漸漸地開始自誇自讚起來。
覺得自己“克服了那麼多困難,幹得真不錯”,慢慢地就傲慢了起來。就是說,隨著成功的到來,隨著名氣的提升,自己起了驕傲自大之心。
所謂考驗,一般認為是苦難的考驗,但我認為不僅如此。對於人來說,輝煌的成功是更大的考驗。
看到那些事業成功,獲得地位、名譽和財產的人,我們往往會投去羨慕的眼神,覺得“那個人真幸福啊!”但是,那也是上天給予他的嚴酷考驗。
有的人事業取得成功,有錢後,就開始過上奢侈的生活。有的人稍稍出名,就開始傲慢。
行為脫軌,匪夷所思。不知不覺中走上歧途,墮入谷底。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以何種態度度過當下,將決定其此後的人生。
不管是喜逢幸運,還是遭遇災難,在任何情況下,保持謙虛,不失自我,這才是重要的。
請大家理解這一點,不忘謙虛,時時反省,兢兢業業,誠實地度過人生。
只要採取這種人生態度,我們就一定能實現連自己都無法想像到的幸福人生。
我們人類一來到這個世上,就擁有大自然賦予的本能。
其中最強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祖所說的煩惱,而煩惱中最頑固的是被稱為“三毒”的三大煩惱:貪嗔癡。
所謂愚癡就是憤憤不平,對人心生怨恨嫉妒,憤世嫉俗,心懷惡意。本能,即煩惱,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
如果沒有本能,人就無法生存。
而且,如果我們不以理性對自己的本能、煩惱加以控制,日常生活就會被三毒操縱,使人無法用頭腦思考,而是依靠本能做出反應。
但是,本能地患得患失、火冒三丈,本能地宣洩不滿,腦中不做任何思考,而是被瞬間湧現的本能、煩惱支配著我們平日的一舉一動。
過於強烈的本能往往滋生利己之心,也就是惡念,從而導致滅亡。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克制自身的煩惱,培養利他之心,這時我們需要的就是理性。
我們必須理智地告訴自己“自私的思想要不得,應該為所有人的幸福著想”。
我們應該時刻告誡自己,必須抑製本能、煩惱心,重視感謝之心,心存關愛,胸懷慈悲,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就這樣,我們應該不斷努力督促自己,保持利他之心。
自古以來人們常說:“人需要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告誡自己“要抑制利己心,發揮利他心”。
這一努力的結果就是你將獲得“很有修養”“十分精進”的評價。英國的啟蒙思想家詹姆斯·艾倫曾經以“庭院”比喻人的心靈。
他說道,如果不時時耕耘心靈的庭院,庭院中就會落下無數雜草的種子,在不知不覺變得雜草叢生。
如果想要心靈的庭院綻放芬芳的花朵,就應該勤於翻耕,種下美麗花朵的種子。
也就是說,如果放任心靈的庭院荒蕪,庭院中自然會長滿繁茂的雜草——“煩惱”。
因此,要時時清除“煩惱”這一雜草,在院中播下諸如利他之心、充滿關愛的慈悲之心及感謝之心等美麗花朵的種子。
當然,不是播下種子就足夠了,還需要堅持耕耘,細心護理,否則“煩惱”的雜草又會長滿院子,而好不容易栽下的美麗的“利他”之花卻枯萎而死。
因此,需要時刻守護心靈的庭院,讓利他之心綻放,我想藉詹姆斯·艾倫的話,表達抑制煩惱、心存善念對人生的必要性。
抑制利己心,平時注意敦促自己努力培養利他心和感謝之心。
但真正培養利他之心卻絕非輕易之事,必須不斷付出努力。“心懷利他,勤奮刻苦”必將改變人格,給人帶來幸運。
時刻告誡自己抑制利己,心生利他,只要這樣持續努力下去,人格就會得到改善,人也會變得令人如沐春風,還會得到周圍人的評價“這個人與10年、20年前簡直判若兩人”,甚至連面相都會發生變化。
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但相貌、表情卻在不斷變化。相貌是心靈的鏡子,如果時刻塑造、美化心靈,相貌也會變得美麗起來。
一個人只要時常告誡自己抑制利己心,發揮利他心,他的人格就會逐漸改變。
我們要把坐標軸放在人的本質,也就是靈魂這個層面上,對事物做出判斷。但是,沒有經過相當修行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我們經營者或者政治家因為判斷困惑而煩惱,往往會去拜訪那些高僧大德。因為修行很深的高僧,他們能夠追溯到靈魂層面對事物做出判斷。
那麼,我們凡人怎樣才能在靈魂層面上判斷事物呢?這乍看起來很難,其實很簡單。
我們在遭遇問題的時候,首先是本能的反應。
比如,有人來談生意,首先考慮“這生意能賺錢吧”,就是這種本能的反應。
這時,“稍等一下”,自己制止自己,暫時將本能擱在一邊,然後使用理性進行判斷。
如果理性無法判斷的話,就要用利他的精神進行思考,就是在充滿了愛、真誠與和諧的靈魂層面上進行判斷。
也就是說,一定要在考慮問題時把自己置之度外。
因此運用理性和良心來抑制感性和本能,去控制它們,這種努力非常重要。
遵循發自真我及靈魂的理性與良心,把正確的倫理觀、道德觀注入心中,也就是遵照“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的思維方式,這樣不斷地用理性和良心來製約感性和本能,一步步度過自律的人生,就能磨煉心志,自然而然地向悟道的境界靠攏。
要做到這一點,可以採用一個方法,就是在一天當中,至少讓自己靜心20分鐘,保持平穩的狀態。
在現代社會當中,當海量的信息不斷湧入時,當緊張的工作不斷追逼時,頭腦中波濤起伏,思緒萬千,無法保持心靈的安寧。
在這種情況下,將躁動的心靈之波一時鎮住,製造一種機會,進入心如止水的狀態。
只要這樣就能觸及靈魂,人就會向著正確的方向行動。在靈魂層面上經營,人生和事業就會順利。
這麼做,就能幫助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方面收穫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