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
“事不做盡,話不說盡,福不享盡。凡事在不盡處,意味最長。”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萬物皆有度,懂得收斂,才能無往而不利。
凡事留有餘地,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福不享盡
曾國藩曾說:
“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僕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
唐朝有位官員,叫鄭浣,曾擔任河南尹。
有一天,他的侄孫登門拜訪,想讓他推薦一份工作。
在唐朝,官員可以舉薦人才,而鄭浣為人清廉,也時常提撥人才。
鄭浣看到侄孫從鄉下趕來,生活寒酸,就答應給他安排個工作。
晚上,鄭浣在家裡款待侄孫,飯菜很豐盛,其中有一盤餡兒餅。
侄孫在吃餡餅時,剝掉餅皮,扔在一邊,只吃裡面的餡兒。
鄭浣看到這行為,忍不住發怒:
“皮和餡兒都是糧食,我以為你是經歷過苦日子的人,能夠體會農民的艱辛,所以才答應推薦你。誰知你如此浪費,實在不值得任用。”
鄭浣接過侄孫不要的餅皮,自己吃掉了。最後,鄭浣把侄孫打發回老家,沒有推薦任何工作。
有句話叫做: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我們常常覺得生活不如意,可對許多人來說,能吃飽穿暖就已很知足了。
福氣並不是求來的,而是在藏在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中。
若是隨意揮霍,不懂體諒他人苦處,哪怕是萬貫家財,也終會走向衰敗。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育兒女:
“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可以成大氣。
若沾福貴習氣,則難望有成。常守儉樸之風,為惜福之道也。”
人生在世,福不享盡,才能有餘德。
事不做絕
俗話說:“生氣忍三刻,凡事等三天。”
做事有三忌:落井下石,窮追猛打,欺善怕惡。
前段時間,廣州一位保安用刀捅死奔馳車主,引發熱議。
視頻中,女子抱著丈夫哭,而旁邊保安說到:
“有奔馳了不起嗎?”
我們不知道保安與司機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但一次沖動,卻摧毀了兩個家庭。
無論何時何地,別把人逼到絕境,別把事做到絕處。
李玫瑾教授分析過“極端心理”:
無論和誰發生衝突,一般爭論三到五句話,就必須扭頭走開。
首先:因為已經吵了三到五句話,這個事情就說不清楚了,不要再去爭上下。
其次:在爭論中,勢必會互相拱火,情緒讓大腦區域興奮,某句話一刺激,對方腦袋可能突然嗡的一下,瞬間就“瘋”了,從而走向極端。
能點到為止,才是真正的高人。
越是生氣,越要忍三刻,越是急躁,越要冷靜下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只要事情沒有做到絕處,日後總還有出路。
成年人的自律,就是學會退一步,不讓事情失控,不讓情緒失控。
話不說滿
有一期《金星秀》,嘉賓是黎明。
主持人金星問:“你們兩個分手,是不是外界造成的原因?”
黎明疑惑:“你說哪個?”
金星直接挑明:“舒淇。你們當時郎才女貌的多好呀,你們好了多長時間?”
這期節目播出時,舒淇已經官宣,和馮德倫結婚了。
而黎明這時談起自己與舒淇的戀情,肯定會受到巨大關注。
節目現場,大家都在等著他的反應。
黎明頓了頓,回答:
“我來金姐的節目做訪談,這個問題必須讓金姐問,因為她是代表觀眾想知道的,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在於我來講,我是當事人,我不能再說了。人家已經結婚了,無論用哪個方法繼續討論下去,都是不合適的。”
這段話說得很有水平,黎明既站在金星的角度考慮,沒有直接表現出生氣,也恰當地說出,自己的擔憂。
話不說滿,是一種高情商,更是一種分寸感:
不撕破臉皮,不糾纏到底,不咄咄逼人。
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同事,說話前都要為對方著想,關係才能走得長遠。
《待人五法》中講:“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說話的書,不管我們有沒有學會,但只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語,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每個人說話的習慣,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願我們都能謹言慎行。
“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
勢不用盡有餘力,福不享盡有餘德。”
曾國藩給書房起了名字,叫做“求闕齋”,勉勵自己保持謙虛的狀態。
高處不勝寒,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餘生,保持一顆平常心,留有餘地,踏實前行。